禍水東引!日本防衛政策攻防轉換的速率明顯加快,劍指中國

秦安戰略 發佈 2022-07-06T17:01:35.827334+00:00

作者李佳興,大外交智庫大外交智庫《智本青析》實習評論員。有學者稱這是日本欲勾連北約進入印太地區的行為,拉攏北約實現其「印太戰略」。

【編者按】本文為大外交智庫創始人授權「秦安戰略」頭條平台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庫智交外大」。作者李佳興,大外交智庫大外交智庫《智本青析》實習評論員。

2022年6月1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將出席本月底在西班牙舉行的北約峰會。岸田文雄將成為首位參加北約峰會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峰會上計劃呼籲北約把注意力轉向亞洲,並「報告」從根本上強化日本所謂「防衛能力」的方針。有學者稱這是日本欲勾連北約進入印太地區的行為,拉攏北約實現其「印太戰略」。

自 2016年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正式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以來,日本便將印太地區視為地緣競爭的「角斗場」。為更加清晰地認識日本的「印太戰略」,筆者將分別從其發展脈絡、實施路徑和戰略意義層面進行分析。

一、日本「印太戰略」的發展脈絡

2016年11月1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談並在會後《聯合公報》中首次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在此之前,日本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過類似的戰略概念,但研究日本在印太地區以往的外交實踐也能發現其中繼承與延續性關係。

(一)「模糊階段」(2007年至2012年)

日本的印太戰略最早可追溯到安倍第一任期期間。2007年8月22日,安倍在印度國會發表題為《兩洋交匯》的政策演講並提出了將太平洋和印度洋結合起來建立地區新秩序的構想。儘管還未提出明確的地緣政治概念,但在這一時期日本已經形成模糊的「印太」概念,並提及2016年所正式實施的印太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如開放、自由等價值觀。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之間的合作,以及《兩洋交匯》所強調的地緣政治區域「更廣闊的亞洲」與「自由開放的印太」所正式確定的地區有很大重疊。但隨著安倍第一任期結束,日本新政府考慮到中國態度,開始擱置「自由與繁榮之弧」、美日印澳四國合作等外交戰略、政策與理念。

(二)「奠基階段」(2012年至2016年)

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當選為日本首相。隨著西方政界、學界對「印太」這一新地緣政治概念的日益重視,「印太」概念逐漸成為國際政治現實。安倍政府抓住這一趨勢,積極調整對外戰略布局,明確使用印太概念,將「印太」納入日本外交戰略話語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積極闡明日本在「印度-太平洋」區域的立場。2013年1月18日,安倍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了外交的五項原則,突出強調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視。

其次是構建「亞洲民主安全菱形」。2012年12月,安倍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發表《亞洲民主安全菱形》一文,進一步強調兩洋的重要性。並且,安倍進一步渲染中國威脅,將南海稱為「北京湖」。

同時,安倍重提美日印澳四國同盟的舊概念,主張沿著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建立一個「自由與繁榮之弧」,建立美日印澳四國「民主安全菱形」同盟關係。在此階段,日本覺察到美國正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大洋的交匯處,便藉助歐巴馬政府所實施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積極塑造並充實印太概念框架,同時希望日本在該區域內擔任更重要的角色。

(三)形成階段(2016年至2017年)

經過日、美、澳等國的積極塑造,印太概念逐漸豐滿具體化。安倍政府更是搶先將「印太」從概念提升到戰略高度,並向美、印、澳、越南、英、法等國積極推銷「自由開放的印太」。2016年11月11日,安倍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談,並在會後的聯合公報中首次提出日本「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

自此,日本以「自由開放的印太」為核心理念的印太戰略正式提出。在這以後,日本正式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並積極在各種外交場合推廣,試圖讓他國接受並參與這一戰略。

(四)調整階段(2017年至今)

雖然日本成功將「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推銷給美國,但川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要求日本削減日美貿易逆差、對日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等單邊主義行徑迫使安倍政府另謀出路。

2018年11月6日,安倍在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會談之際,首次在公開場合將「戰略」改稱「構想」。安倍在聯合記者會上表示擴大對馬來西亞投資和技術轉移也是推動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的重要努力。在此階段,日本政府嘗試協調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日本印太戰略。日本「自由開放的印太」從「戰略」向「構想」的轉變,反映了日本在策略上對於印太戰略內容進行調整,擴大戰略轉圜空間,最大程度維護自身利益。

自拜登政府上台之後,美國重拾多邊主義外交戰略,深耕印太地區,建立了美日印澳的四國同盟。在此背景之下,日本的戰略選擇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其印太戰略的實施路徑也隨之調整。

二、日本「印太戰略」的實施路徑

(一)內政方面,提升綜合國力

在內政方面,日本採取的措施有:在政治與軍事上,成為「正常國家」。例如把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通過憲法解釋實現海外派兵、致力於修改憲法第九條;在經濟上調整結構、加快產業升級與中低端產業的海外轉移;調整政府開發援助適用標準與對象國;推動觀光立國以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在教育與科技上強化投入,鼓勵基礎科學創新,並且效果明顯。新世紀以來日本獲得諾貝爾獎者達18人,僅比美國少一人,遠遠多於英德法等。

(二)加強安全保障,強化日本海洋防衛態勢與能力

日本將維護印太海洋安全作為印太戰略的核心目標,高調倡導所謂「航行自由」、「海洋法治」原則,以加強自身安全能力為根本、鞏固日美同盟為基石、發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平台為重點,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安全合作體系。

2021年11月26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2021財年補充預算法案》,以補充預算的方式將2022年日本防務預算增至6.116萬億日元。同時,日本以海上軍演為紐帶、提升海上防衛能力、增進與夥伴國家的防衛協作,以此加快印太戰略落地。2019年,日本海上自衛隊正式將海上部署與行動範圍擴展到印太區域,通過印太區域的演習展示在該區域內的行動能力。

日美同盟歷來是日本外交與安全保障的基礎,日本將其視為地區及國際社會和平與穩定的基礎。在印太區域內,日本認為日美同盟必須形成一個足夠廣泛的網絡,以確保兩大洋的安全與繁榮。日美將合作範圍從亞太區域擴展到印太區域,並以雙邊或多邊方式在印太區域開展聯合演習,如2021年10月2日至3日,日美等國海軍在沖繩海域舉行海上聯合演習。日本通過將美國及日美同盟納入印太戰略體系框架,進一步為軍事鬆綁。

(三)突出經濟因素,抓住發展機遇

日本印太戰略為體現包容性與非對抗性,不斷提高經濟因素在戰略構想中的比重,大力推動印太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日本印太構想將建設從太平洋跨越印度洋到非洲的新的經濟和交通走廊作為重要目標,期望以擴大基建、貿易及投資等方式使「兩洋合流」,連結印太區域各國。

一是日本加大對印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2019年11月,日美澳公開發起旨在構建國際基建項目標準的「藍點網絡計劃」,鼓勵私營企業發展、增加對印太地區的投資,推動資金透明和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9月,以疫情下保障經濟安全為背景,日印澳又公開提出「供應鏈彈性倡議」,並聯合美國加強產業供應鏈合作。

二是在印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中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從對沖走向合作。2018年10月25日安倍訪問中國,中日就合作拓展第三國市場、堅持自由貿易體系等達成了重要共識。隨著中日關係的改善,日方也將「印太戰略」改為「印太構想」,以減少對中國的敵意,融合兩國戰略倡議。

三、日本「印太戰略」的戰略意義

「印太戰略」強化了日本地緣身份再建構過程中的「海洋國家」屬性,意在著眼更大的戰略棋盤進行戰略塑造。地緣上,位於「外新月形地帶」上的日本,基於安全考量和海洋國家身份認知,表現出一種脫離大陸的戰略傾向,故會對「內新月形地帶」上的陸海複合型國家產生天然排斥。日本通過「印太」戰略開啟的一系列海上運籌與互動,可認為既是應對來自東亞大陸戰略壓力的必然反應,亦是一種「依海強國」道路的戰略回歸。

同時,「印太」戰略使得日本防衛政策中攻防轉換的速率明顯加快。當前,日本將自身安全威脅的緊迫性與地緣環境的嚴酷性置於戰略思考的中心位置,由此體現出強化防衛力量的政策趨勢。在「印太」地緣戰略視域下,日本面向未來構建的「多次元統合防衛力量」,為周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提供保障。

最後,「印太」戰略將日本同盟政策中依海制陸的偏執持續固化。在當前日益重視發展海權的目標指向下,日本將「印太」地區視作極其重要的戰略區域。鑑於中國海洋強國建設的加速,日本謀求整合「印太」地區海洋國家,以聯合陣線展開應對,加速遏制中國的崛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