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黑斑蛙綜合種養關鍵技術

吉山花瑤 發佈 2022-07-06T22:30:12.497028+00:00

稻-黑斑蛙綜合種養關鍵技術_李全傑等黑斑蛙的人工馴養由來已久,在湖北、安徽等地區養殖規模較大,且多為稻蛙綜合種養模式。2020年5月28日,農業農村部下發的農漁發〔2020〕15號文件指出,黑斑蛙等養殖歷史較長、人工繁育規模較大的相關蛙類,由漁業主管部門按照水生動物管理。

稻-黑斑蛙綜合種養關鍵技術

_李全傑等

黑斑蛙的人工馴養由來已久,在湖北、安徽等地區養殖規模較大,且多為稻蛙綜合種養模式。2020年5月28日,農業農村部下發的農漁發〔2020〕15號文件指出,黑斑蛙等養殖歷史較長、人工繁育規模較大的相關蛙類,由漁業主管部門按照水生動物管理。現將其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址

稻蛙養殖區應距離居民區500米以上,稻田土壤 符 合 《 綠 色 食 品 產地環境質量》 (NY/T391-2021)和《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的規定;水源充足,無污染,排灌方便,不受旱、澇影響;水質應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規定。

二、田間工程與設施

1.田埂及食台工程

田埂加寬並夯實,寬度大於0.6米,高出水稻種植平面0.5米以上。田埂與水稻種植平面之間築高出平面0.2~0.3米的食台,寬約1.5米,食台連接田埂和稻田並繞田埂1周。在築好的食台上搭建投料台,投料台由竹筒和長方形的40目網布構成,用與網布等寬的竹筒將網布撐起。網布兩邊埋入地下,防止蛙鑽入,形成類似「蹦床」的投料台。

2.開挖蛙溜

根據稻田的形狀,在稻田中間開挖蛙溜。蛙溜深0.5~1米,面積按照《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通則》(SC/T 1135.1-2017)要求實施,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

3.循環水工程

循環水工程包括取水泵站、高位蓄水池、進水管(渠)、排水管(渠)、生態淨化池等相關工程。進排水口對角設置,安裝20~40目的過濾網袋。生態淨化區面積按種養面積的8%以上配套,超過50畝的種養區應按照相關要求建設「三池兩垻」「四池三垻」或人工濕地等尾水淨化工程,以實現種養尾水循環使用或達標排放。配套電力及水務設施要滿足取水或排水(澇)需求。

4.防敵害及防逃設施

在稻田上方架設距離地面2米以上的防敵害聚乙烯網,網孔大小1~3厘米,將種養區域頂部和四周全覆蓋,以防止田鼠、黃鼠狼、飛鳥等敵害生物捕食黑斑蛙。靠食台外側用塑料薄膜或20目網片設置防逃設施,防逃設施高出食台60厘米以上,並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上。

三、種養技術

稻蛙生態綜合種養的時序如圖1所示。

1.稻田準備

在收割完水稻後清除秸稈,排淨蛙溜里的水。若蛙溜淤泥深度大於0.3米,先將淤泥漿噴灑到田面曝曬,霜降前翻耕田面。來年3月,蛙溜加水10~30厘米,以稻田面積計算,用生石灰70~120千克/畝化漿趁熱全田潑灑,可以達到殺死敵害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目的。清塘24小時後加水淹沒田面,浸泡24小時後排乾,重注新水至蛙溜八分滿,pH在7.5~8.5時方可放入黑斑蛙受精卵。

2.水稻生產

選用耐肥、抗伏倒、抗病蟲害等優良性狀的水稻品種。5月中旬栽插,水稻株行距控制在20厘米×30厘米,基本苗3~4株/穴。水稻生長期間不施肥、不使用農藥,每周用EM原液的500倍稀釋液,按50升/畝全田噴灑。

3.蝌蚪馴養及成蛙養殖

(1)蝌蚪馴養。異地的蝌蚪和幼蛙運輸或養殖成活率較低,通常選擇受精卵原池孵化馴養。若單塊田超過3畝,則選用馴食後的幼蛙直接養殖。卵塊按 5 團/米2 投放,每團卵塊約 2 000 粒受精卵。在22℃左右時,受精卵5~7天可全部孵化完成,孵化後成「小刀片」。「小刀片」在池底不會游泳,靠卵黃囊供給營養,之後 2~3 天生長成「牙籤苗」。「牙籤苗」以水體中的藻類為食,此時向水體中投放人工培養的小球藻,可幫助蝌蚪開口。再經過7~10天,「牙籤苗」長成「綠豆苗」,將水位加深至淹沒食台5~10厘米,開始用粉狀人工配合飼料進行馴食。飼料蛋白質水平為40%,前2~3 天按 1 次/天的頻率投喂,之後增加到 2 次/天,投餵均在太陽出來之後或太陽下山之前溫度高時進行,直至完全變成四條腿蝌蚪。

(2)成蛙養殖。長成四條腿蝌蚪時逐漸降低水位,露出食台,經 10 天左右就能完全變態成幼蛙。露出食台後搭建投料台,最初野生黑斑蛙繁殖時,幼蛙不上投料台,會鑽入食台下面,因此食台四周要埋入土裡。經過幾代養殖後繁殖的蛙苗變態後能適應食台,不再將網片埋入土中,兩邊固定並繃緊,保持乾燥即可。幼蛙上食台後投餵0 # ~3 # 顆粒飼料,投餵頻率為早晚各1次。黑斑蛙畏光,光照太強時不攝食,要在早上太陽出來之前和晚上太陽下山之後投喂,投餵量根據蛙的密度和吃食情況而定。若蛙不上料台攝食,可在蛙飼料中加入少量蚯蚓或黃粉蟲等活餌馴食。活餌能讓投放的配合飼料由靜止狀態變為運動狀態,進而被蛙發現取食。馴化至蛙能自行跳至料台後,逐漸減少活餌數量,直至料台上的飼料在蛙的活動下能變為運動狀態,才算完成蛙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的馴化工作。七八月為蛙吃料的高峰期,此時要投餵充足的飼料,使蛙快速生長;9月溫度開始下降,蛙的攝食量降低,投餵量要適當減少。

(3)田間管理與疫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加強蛙溜中的水質管理,定期換水,使用 EM 菌等生物菌劑和小球藻調節水體,防止水質過肥;定期使用EM菌等生物菌劑噴灑田面,通過稻田的菌相平衡控制有害病原菌滋生;用乳酸菌發酵飼料或選購成品發酵飼料投喂,預防腸炎等疾病;定期在蛙料中添加免疫多糖或維生素等提高蛙的免疫力,對料台和蛙溜進行消毒處理;及時清除田邊雜草,打撈處理死蛙,在保持養殖環境衛生的同時,也能減少田鼠、黃鼠狼等敵害的隱匿點;堅持每天巡田,查看水稻的生長情況、蛙的生長及攝食情況;定期檢查排水設施的運行狀態,做好排澇工作。

四、經濟效益

稻蛙生態種養模式可畝產有機大米400千克、0.7萬元,黑斑蛙1 000千克、3.6萬元,畝利潤達2萬元,是水稻單作的10倍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五、小結

稻蛙生態種養模式下農藥、化肥投入為零,有益菌的定期投入和生態淨化區的配套能修復稻田生態環境,避免了農業面源污染,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滿足大眾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

稻蛙生態種養模式推廣性強,在種植水稻的同時能有較高的收益,能調動農民種稻的積極性,對基本農田的保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