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悠悠訪永平

人民網 發佈 2022-07-06T22:37:29.431766+00:00

在群山連綿的滇西高原,其實很難看得到這樣一塊坦蕩的平地,似乎僅僅一眨眼工夫,平地就到了盡頭,汽車駛入320國道,眼前交替出現的是山嶺、丘壑、峽谷、溪澗、溝渠和險坡。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官莊村村民展示剛捉到的「稻花魚」。 李發興攝(人民圖片)

我們的汽車就在永平垻子中央緩緩行進。在群山連綿的滇西高原,其實很難看得到這樣一塊坦蕩的平地,似乎僅僅一眨眼工夫,平地就到了盡頭,汽車駛入320國道,眼前交替出現的是山嶺、丘壑、峽谷、溪澗、溝渠和險坡。天氣有些陰沉,層層疊疊的大山深處,雲遮霧隱,給人呈現的反倒是一種桃源勝地般的神秘。

我喜歡這樣的地理變幻,忽而流出一條河,忽而呈現一個村莊,忽而又是一片田疇,阡陌往來,實在是太富詩意。一丘丘梯田,被修在大坡小嶺之上,時至盛夏,大地換上了盛裝,眼前一色墨綠。坐在快速行進的車中,我卻看得清地里栽種的是拔過節的玉米、換過苗的稻子和正打著苞的萬壽菊。高山、低地、村莊、田野,一概層次分明。我同樣看得清車窗外面一溜而過的榕樹、松樹、核桃樹、花椒樹、楸木樹和芭蕉樹,蔥蔥鬱郁,充滿了煙火氣很強的鄉土原色。

永平是滇西大地的咽喉要塞。這裡有從兩千年歷史深處走出的「蜀身毒道」,有抗戰烽火瀰漫下的國際救援大通道滇緬公路,還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修通的320國道和大保高速穿境而過。於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不僅流傳著雲南高原上最早的古歌《博南謠》:「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還留有楊升庵、徐霞客、徐悲鴻等歷代大師的足跡,在貧瘠的滇西大地率先點亮了文化的光芒。

走進永平,我們其實還是願意走進大山的褶皺,去尋訪古道的歷史滄桑。一道跨越千年的古道就隱在茂林深處,連綿起伏的博南山中,我清楚地看到了古道被修成了一條深壕,兩邊是刀削一般的路壁,路心被鋪上細密的石板。在當地文史專家的導引下,我還尋得到許多當年留下的馬掌足印,一塊、兩塊、三塊……歷經數千年的歲月光影,我似乎還聽得到當年的馬蹄聲、吆喝聲、歌唱聲和嘆息聲。

一道「深壕」過後,又是一道「深壕」,在歷史的光谷中穿行,眼前突然一片豁亮,我在一棵桂花樹後看到了一個深澗。朋友說那就是古道上著名的「萬馬歸槽」遺址。萬馬歸槽,其實是一個頗有淵源的古道文化典故,大概意思就是馬幫隊伍從叢莽包圍的古道中走出,來到此處,離古博南郡舊址的花橋鎮就不遠了,於是大夥便常在這裡安營紮寨,疲憊的馬兒可以直接下到山澗深處飲一口水,於是就有了萬馬歸槽的生動景象。

永平是一本無比厚重的歷史大書。我曾在這裡吃過味道極好的「辣子雞」「趕馬雞」和「菌子雞」等,也曾在這裡喝過一種勁兒很大的「馬道子酒」。據說這些都是當年從這條古道上流出的佳肴陳醇,在滇西的美食地圖上極負盛名。

在永平縣境內,蜀身毒道又被稱作是博南古道。為尋訪古道遺蹟,我們在一天時間內經歷曲硐、鐵廠、花橋、杉陽、江頂等大小村鎮,時而乘車,時而步行,終於在天黑前來到瀾滄江邊。兩岸大山如峙,谷中大江奔流,不想窄逼的視野里,居然同時出現了3座大橋,而其中一座鐵路橋被稱作是大瑞鐵路瀾滄江特大橋,尤其壯觀,據說其全長528米,主跨342米,橋面至江面高達270米,歷經11年的艱難施工方才順利建成。一橋飛跨南北,即將全線貫通的大瑞鐵路,很快就將把滇西高原帶入高鐵時代。行走於昔日的古道之上,不斷湧現的橋樑、隧道,讓我心中也生發出一種新的暢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