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元:生而有涯,學無止境

文以傳道 發佈 2022-07-06T22:42:07.565515+00:00

研究生入學前的暑假,我在相寶山、照壁山上幾近完整地背誦了《論語》《道德經》,在體貼經典思想世界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哲學的智慧之門,成為自己讀書求學過程中最深刻的記憶。



我對讀書有自覺的認識,把求學當成是志業和理想,是從2004年繼續在貴州師大讀研究生開始的。

貴州師大有兩座山,相寶山和照壁山,兩座山分居左右,護佑著山下的校園。「學」與「山」向有淵源,於我而言,相寶山、照壁山正是我在師大讀書求學的見證。研究生入學前的暑假,我在相寶山、照壁山上幾近完整地背誦了《論語》《道德經》,在體貼經典思想世界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哲學的智慧之門,成為自己讀書求學過程中最深刻的記憶。研究生正式入學後,為了有相對獨立的空間來學習,我將寢室租在了照壁山後面的民居中。而當同學每次在校園看到我時,多以「下山來了」相問,似乎我已成了「山上人」,過的是另外的一種生活。三年研究生時光中,照壁山上的小屋,昏暗的路燈,還有煤礦村旭東路的炒飯,成為我當時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從師大校園到山上小屋的那條路,似乎也成為自己心中的那條通向思想深處的「林中路」。在這種較為單一的生活中,我慢慢培養了思考的習慣,哲學地思考問題、看待世界、理解人生。儒家哲學、宋明理學,特別是陽明學不僅成為我學習研究的對象,更成為了自己終生行之的志業,立身行事的價值信念。


我在貴師大讀研究生的方向是中西比較哲學,導師是曾裕華老師。曾老師在研究專業上是西方哲學,尤其從事於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但對於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也有極深的體認。回想跟隨曾老師求學的三年,值得珍視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曾老師曾借用牟宗三先生所說的學哲學之人需要有「男子漢」氣概,鼓勵我們在學術研究上要有「志氣」和「勇氣」。可以說,曾老師在學問上追求的純粹性、批判性,以及為學上強調的志氣、勇氣,是我自己讀書求學中最重要的精神指引。


在學習上,我遵循朱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精神旨趣,不斷積累新的知識,拓展新的研究面向。中國哲學的通史性論著方面,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勞思光先生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牟宗三先生的《心體與性體》等是我重點學習的著作。儒家哲學方面,我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為「階梯」,對《論語》《孟子》等經典作了系統的研讀,對《六祖壇經》等佛教文本也有一定涉及。針對具體的研究方向,我對王陽明的《傳習錄》,以及學界有關陽明哲學的重要研究著作,作了深入的學習,形成自己的基本學理判斷。在西方哲學方面,奧古斯丁的哲學思想是我重點學習的對象,對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三位一體》等著作作了較為詳盡的研讀。奧古斯丁對自由意志,以及人類罪惡的產生及本質的思考,為我理解陽明的哲學思想提供了積極的參考。除了奧古斯丁的著作外,我對柏拉圖的《理想國》,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等西方哲學的經典,也有一定的涉及。而山上的小屋,師大校園內的下沉廣場,竹林旁邊的幽靜小路,也成為我和同學經常交流論學的地方。


2007年從貴州師大研究生畢業後, 我到了銅仁就職工作。為了更好地讀書,自己在兩位農民家裡租了近兩年的房子,每天除了完成單位安排的教學任務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看書學習中。為了節省時間,自己還繳納一定的伙食費,把做飯的事情也拜託於房東。而這樣的行為,對於一個已經有穩定工作的人來說,往往被視為是難以理解的。如今思來,感慨之餘,也覺得殊為不易。這樣的狀態下,自己深入地涉及宋明諸儒,特別是陽明學方面的著作,對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對陽明、陽明後學諸子的著作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讀。如果說自己現在對陽明學、陽明後學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可以說與銅仁期間的從容學習有直接的關係,銅仁也成為自己讀書歲月中值得記憶的重要部分。

2011年,我離開銅仁工作的單位,來到西安的陝西師範大學攻讀中國哲學的博士學位,以學生的身份繼續自己的求學讀書歲月。陝西師大有雁塔和長安兩個校區,如同兩個校區的圖書館一樣,雁塔氣象古典,長安氣勢恢宏。入學後,除了博士樓的寢室,兩個校區的圖書館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而雁塔老校區的師大路,長安校區校園裡的「不高山」、「昆明湖」,學校後面的香積寺,遠在戶縣的草堂寺,成為我和朋友們交流論學最多的去處。八百里秦川厚重的底蘊,西安古都的歷史與文化氣象,張載關學的人格精神與使命擔當,終南山上佛教道教的自在灑脫,成為我這個貴州學子不斷吸取的精神養分。家園小區的雜醬面、臊子麵,上王村的鍋盔則是我這個吃慣了米飯的南方人最鍾愛的美食。西安、長安是我最懷念、魂牽夢繞的地方。


我在陝西師大求學期間的導師是丁為祥先生。丁先生對我不僅有學術研究上的指導,更在生活上、工作等方面對自己關愛有加,是一位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師。在為學方法上,丁老師強調學問如「打地基」,只有把地基打牢,才能修建好的房子。在丁老師的教導下,我於求學期間發表了幾篇較好的學術論文,開始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學術研究也成為自己真正的志業。在跟隨丁老師求學的時間裡,有兩件事情最值得記憶珍視:為了我和同學能夠專心撰寫畢業論文,丁老師在除夕夜特意為我們送餃子到寢室,還準備了醬油、醋等配料,使我們感受到師恩的無盡溫暖;在寫論文過程中感到困惑而有徘徊不前的時候,丁老師又帶著我在師大長安校區的校園裡走了足足兩個來回,為自己打開問題的扭結。可以說,自己的學術研究,學術規劃與發展,都離不開丁老師的關心與厚愛,而自己對丁老師的感恩之情,也非言語所能盡表了。


「逝者如斯」,自己已進入「不惑」之年。略記自己的讀書歲月,感念培養自己的老師、母校,並以陽明先生《書泉翁壁》中「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道通著形跡,期無負初心」的詩句勉勵自己,也獻給在讀書求學路上,以及即將畢業的朋友們。

來源:「貴州動靜」客戶端。原題:略記自己的讀書求學歲月。本轉載作者已授權,以表謝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