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戰略科學家,這3個問題必須解決

中國科學報 發佈 2022-07-06T23:01:48.686551+00:00

文 | 林成華(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作為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力量,戰略科學家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也是近年來我國人才培養和使用的重點。然而,當前我國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學家還遠遠不夠。

文 | 林成華(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作為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力量,戰略科學家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也是近年來我國人才培養和使用的重點。

然而,當前我國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學家還遠遠不夠。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培養和使用還存在一些亟待優化的突出問題。

結構、體系尚待健全

當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一,但人力資源密度卻偏低。據科技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全國研發(R&D)人員總量達到712.9萬,但在R&D人員全時當量中的占比僅為43.9%,而世界主要國家都在50%以上,韓國R&D研究人員占比更是高達81.5%。這表明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化,R&D人員投入強度仍然偏低。

在部分重點領域的頂尖人才儲備方面,科睿唯安2021年度「高被引科學家 」名單中,中國內地共935人次入選,占比14.2%,位列世界第二。這一數據雖然遠高於2018年的7.9%,但與榜首美國2622人次入選、占比39.7%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時,內地上榜科學家所屬學科主要為化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等,在生物化學、臨床醫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神經科學等領域人數較少。

一方面,我國戰略科技人才儲備結構性失衡亟待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和培養體系也有待進一步健全。

比如,當前我國發現和培養戰略科學家的路徑、手段比較單一,主要通過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和培養「首席科學家」。高端研發平台作用發揮不足,欠缺能夠集聚頂尖人才、開展高水平項目研發和高協同技術攻關、起到世界引領帶動作用的大平台。此外,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尚待優化,戰略科學家的主體地位有待提高。

再比如,科學家在25~45歲時最富有創造力。對43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統計發現,獲獎成果產生時年齡在45歲及以下者占總人數的81%。當前,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中,依然存在著疲於跑項目爭經費、急於出成果評職稱等問題,青年科技人才在績效考核、非升即走、學術資源競爭、薪酬待遇等方面均有較大壓力。

此外,教育在戰略科學家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也亟待進一步加強。一方面急需在高等教育中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另一方面,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教育體系存在高等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用發揮不充分、科技人才培養與科技產業發展緊密性不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不暢等問題。

人才生態環境仍需完善

戰略科學家的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在這方面,我們同樣有一些工作需要進一步落實。

比如,近年來,「破五唯」成為科教領域關注的焦點,但「破五唯」尚未和「立新標」有機銜接。在評價活動中,「五唯」問題也沒有根除,「人才帽子」較多且與物質利益、資源分配過度掛鈎的現象仍較為突出,一定程度上使得戰略科學家的培養和使用處於急功近利的人才生態中。

再比如,科研誠信建設、科學家精神培養和創新文化營造的政策措施仍需進一步落實。當下,我國科研失信長效防範機制仍有待完善,科研失信懲戒機制缺乏應有力度,管理約束手段仍較為有限,科研不端和學術行政化問題依然存在,急功近利、浮躁浮誇現象亟待實現根本性扭轉。

此外,作為戰略科學家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建言獻策體制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健全。世界主要國家大多設有國家科技創新決策諮詢機構,建立常態化的聯繫溝通機制。比如,美國設有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英國設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委員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日本設立綜合科技·創新會議。2019年,我國成立了國家科技諮詢委員會,但系統、靈活、高效的常態化決策諮詢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破五唯」要結合「立新標」

建立一支戰略科學家隊伍的一個前提,是要摸清我國戰略科技人才需求的結構,以及領跑、並跑、跟跑的領域和學科,明確重點領域急需、緊缺頂尖科技人才的數量與分布,制定人才發展需求和政策清單,有針對性地支持、引進、培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強化重點領域科技人才支撐。

在青年戰略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既要敢於讓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和產業創新突破中擔當大任,也要引導高校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優化基礎學科、應用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布局,強化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育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科學精神的培育,通過科學探索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針對目前的「破五唯」改革,要避免戰略科學家稱號捆綁利益被過度使用,探索「立新標」,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積極引入服務對象、用戶、第三方機構和學術共同體等共同參與人才評價。同時,減少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過度干預,讓科研創新回歸價值本位。徹底根治將學術資源配置、職稱評審等簡單與人才稱號、學術頭銜、行政權力直接掛鈎的行為,探索建立更加科學的項目評審機制,堅決制止在項目評審、評獎評優中拉關係、打招呼等不良現象。

此外,還要強化戰略科學家決策諮詢作用。科技管理和領導部門要維護建議的獨立性,在營造包容「發聲」和善於傾聽不同聲音的學術科研環境的同時,豐富戰略科學家建言獻策渠道。

總之,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培養和使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厚植戰略科學家成長的沃土,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適應國家戰略需求、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戰略科學家發現、培養、使用機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