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鳥類種群衰退,科學家發現是人類干擾所致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2-07-06T23:16:48.757923+00:00

相關研究成果以Potential millennial-scale avian declines by humans in southern China為題,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中國南方鳥類種群衰退,是氣候原因還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曉君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歷史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種群數的影響不顯著,而人類活動或是影響的主因。該研究首次以定量方式揭示了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可能根植於數千年以來的人類干擾。

研究涉及的6種中國南方常見鳥類的採樣信息(左)及歷史種群動態重建曲線(右)

據研究員楊曉君團隊相關科技人員介紹,當前,生物多樣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流失,人類干擾是主因。但關於人類影響的時間尺度尚存爭議。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影響主要發生於工業革命以來的200餘年間,而日益積累的考古證據提示該時間軸可能早至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2000年前)。針對上述假說,尚未有系統檢驗。

六種鳥類自中全新世(~6000年前)至今的適宜分布變遷預測。圖示物種分布呈穩定趨勢,表明歷史氣候變化對於物種種群動態歷史沒有顯著影響

楊曉君團隊以中國南方廣泛分布的6種常見鳥類為研究對象,綜合利用多種信息(種群基因組學、生態位模型、歷史氣候和人類活動數據等)以檢驗人類干擾對於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影響歷史。結果顯示,其中5種鳥類經歷了距今5000-2000年以來的顯著種群衰退過程,種群縮減幅度達4-48倍。進一步的統計分析顯示,歷史氣候變化的影響不顯著,而人類活動或是背後的主因。該研究強調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需要同時關注「常見物種」。同時,研究提出了一套以物種歷史種群動態為窗口,檢驗人類活動生物效應的分析框架,該方法在其他地區和類群中的擴展和應用,有望為保護生物學提供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Potential millennial-scale avian declines by humans in southern China為題,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科院等的支持。

6種鳥類歷史種群動態(縱坐標軸)與農業種植面積(橫坐標軸)的相關性統計。ρ表示Spearman相關性係數。圖示物種的有效種群數量變化與人類干擾強度呈現顯著的負相關,表明人類活動可能促進了這些物種種群數量的變化。

(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