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最苦男生」火了:爛牌打成王炸,他憑啥?

精讀君 發佈 2022-07-07T01:27:48.294941+00:00

故事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在清華大學的匿名平台樹洞上發了一篇長文,講述自己如何在貧困中讀完清華的故事。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88


01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清華最苦男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在清華大學的匿名平台樹洞上發了一篇長文,講述自己如何在貧困中讀完清華的故事。


後來,這篇長文因為文筆樸實動人,被網友轉發到了各大平台,刷爆了網絡。


很多人表示看哭了,不是因為他貧困中求學的辛酸,而是因為他在困境中令人折服的毅力。




「從我上大學起,家裡就拿不出一分錢了,5000元的學費,750的住宿費,這些在7年前,都是天文數字。」


這是長文的開頭。


男生說,自己是以省前十名考入清華的,但因為家裡太窮,大一大二時的所有費用,靠的都是學校的獎學金、助學金。


一學年的所有獎學金、助學金加起來,有一萬三,他算了一筆帳:


扣掉6500學雜費,還剩6500元。


扣除3300元一定要買的電腦,還剩3200元。


3200元花8個月,一個月有400元。


也就是說,400元,就是他30天的所有衣食住行費用。其中有100元,還要用於洗澡、理髮、話費、應急……


所以,他每天的伙食費,只有10元錢:


早飯一塊多:一碗豆漿4毛錢+ 2個小包子5毛+雞蛋1個


午飯四塊多:4兩米飯+半份湯菜,把湯拌在飯里,稀里呼嚕吃掉。


晚飯四塊:4兩米飯+一點素菜。



米飯便宜脹肚,吃了不會飢餓,是他的主食。


而白菜、豆腐、白蘿蔔、豆芽菜… 這些看起來不上檯面的佐菜,對於他而言,是普通硬菜。如果能吃到糖醋肉,那簡直就是豐盛的一餐了。


大熱天看別人喝飲料、吃西瓜,自己就一邊偷偷咽口水,一邊安慰自己:「心靜自然涼。」


這樣的生活,他持續了兩年。直到大三開始做家教,他的生活才慢慢改善。


但在他的自述里,你讀不出自卑、自哀、自嘲和抱怨,有的只是自信、樂觀、幽默和積極。


比如,明明吃的是最便宜、最簡單的食物,他卻形容得宛若絕世珍饈:「每次吃完都特別滿足,感覺好好吃啊。現在那道菜也還有,你們可以去嘗嘗,真的很好吃。」


甚至樂觀地說出令所有人心疼的那句:「沒想到只吃米飯蔬菜也能長肉,很神奇吧?」


假期往返學校與家時,他坐的是價格便宜一半的綠皮硬座空調列車。就算買不到坐票,將近12個小時的路程,在他看來也沒什麼,「搬個小板凳看一宿書也就到了。」



最讓人意外的是,讀研後,他感覺一邊做助教,一邊繼續兼職,可以養活自己了,於是拒絕了申請學校助學金。


後來,他還每學期拿出3200元,資助家鄉的4個貧困孩子。


他說,因為這一路,自己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想把這愛傳遞下去。


02


在張桂梅曾接受採訪時,主持人說:「這是專門給貧困山區的女孩子上的高中。」


張桂梅糾正道:「我們沒有提『貧困』兩個字,貧困對於她們來說也是一種隱私。我們就叫『大山裡的女孩子』。」



為什麼要隱藏「貧困」二字?因為她深知,貧窮給人帶來的羞恥感有多容易影響學生的身心。


比如,某自媒體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過這種羞恥感帶給自己心理上的傷害。


她說,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有一次市里建設門面工程要求每個小學生捐款10元(當時的盒飯每天2塊5毛錢),然後她爸媽跟她說:「你就說沒錢了,不捐好了。」


那次捐款,除了她,所有的孩子都捐了。


她忘不了同學看自己的眼神:「切,這點錢都摳」,更忘不了門面工程建好給每個捐款的學生發了參觀門票,唯獨她沒有時大家的眼神……


羞恥感,就像沒穿底褲一樣,讓人感覺自己完全暴露在他人的審視之下,是一種極度不適的生理反應


除此之外,和羞恥感類似的負面心理感受,比如挫敗感、無助感等等,大多都會讓人變得自卑、膽怯,甚至在遇到困難時還沒嘗試著破局,就先「自我PUA」一番:


「我怎麼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我真的好沒用!」


「別人那麼擅長社交,我卻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真是垃圾!」


……



但在那篇樹洞長文中,你完全看不到男主人公有這種基於弱者身份的負面心理感受,更沒有因此變得膽小怯懦、自暴自棄,有的只是強者身份的責任和擔當。


他努力上進,還積極參加競選,當上班長。畢業時,他以班長的名義花了兩千塊錢,請同學吃了一頓散夥飯。


他非但不自卑自恥,字裡行間流露的還全是對生活的感恩。


他感恩同學們沒有拆穿自己是因為沒錢而拒絕參加集體活動;


他感恩清華大學的資源和資助,感激學校有免費的水,讓他省了不少水費;


他感恩企業對他的資助,還送了他人生中第一台智慧型手機和第一輛自行車;


他甚至感恩那個無法給予任何經濟支持的原生家庭,因為父母身體健康,他可以不用分心照顧。


他把收到的來自社會、集體、個人的點滴恩惠,都當做是命運的饋贈。


所以,他願意用同樣的方式,去回報社會,讓別人也享受到這份恩澤。




03


有人看到了清華樹洞男主人公身上難能可貴的志氣,我卻獨獨欣賞他強大的內核。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面對困境和失敗非常坦然,越挫越勇。


他們雖然會難過一陣,但很快能恢復,就像皮球的充氣筒一樣,能馬上給自己加油打氣,就像那位男主人公。


還有一種人,習慣「自我PUA」,一旦因為一直以來的短處被戳中,或是一件事沒做好,就會立刻崩潰,之後要花好長時間來恢復心情,甚至一直都恢復不了。


是什麼造就了這兩種人的不同反應?


《走出心無力》一書中提到:


人的心理慣性有情緒的正循環和負循環兩種,這兩種人面對失敗和困境的第一反應完全不同。


正循環的人是「自我鼓勵式」的。面對挫折,他們傾向於合理歸因。不會完全認為是自己的錯,也不會不負責任地歸責於他人和外界,也擁有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撫慰自己的能力。


所以,他們的情緒在自我激勵中會變得越來越正向,正面的情緒又促進他們發揮得更好。


負循環的人則是「自我打擊式」的。他們面對失敗傾向於片面的內歸因,對自己吹毛求疵,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與正循環的人內歸因不同的是,他們在內歸因之後,沒有力量去總結經驗,改變自己,而是陷入重複自責,自責到失去行動力,最後情緒更加崩潰,很可能導致下一輪的失敗。


然後,他們就徹底淪為「面對任何事情,我都無能為力」的人。


那些因陷入困境而常常「自我PUA」的人,就是誤入了這種負循環中。



如何才能克服這種心理慣性,修煉一個強大的內核?


首先,不必苛求完美,也不要用他人的標準去要求自己。


說白了,就是要能接受每一個階段的自己,也要接納並沒有那麼好的自己。


其次,是成為自己的自我訓練師,不斷地進行認知和行為訓練,就鍛鍊我們的肌肉一樣。


《走出心無力》的作者林音談到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的她,因為被否定慣了,所以常常習慣了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直到有一天,新轉來的語文老師很欣賞她,總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她寫的作文,這讓她有些受寵若驚。


語文老師對她截然相反的評價,讓她的自我認知產生了動搖。


「我並非一定是某個老師口中所說的『蠢的,不認真的人』,反而在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很有天賦。」


當她意識到,自己不是那個一無是處的人,並且開始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時,就不再盲目苛責自己,反而是心疼自己的遭遇。


這一刻,她和她自己站在了一起,這種「自我認知的動搖」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即使你面對惡評無法反擊,或者反擊無效,只要在內心堅定地不認同那些對你不公,帶有濾鏡的評價,你的內核就不會被改變,不會陷入「自我PUA」的怪圈。


04


這個世界其實很不公平。有人生在豪門大院,坐擁富貴榮華。有人卻生在絕境裡,要千辛萬苦才能爬出去。


但我總覺得,只要你擁有一個強大的內核,再苦都能在困境裡積極有為,在艱難中逆風翻盤。


就像「清華最苦男生」,憑藉著這樣的內核,用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


也許在面對命運的時候,不能不去感嘆人類的無力,但是如果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我們就改變活著的態度。


共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