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讀的最後一天,那麼就讓我們了解一下《蒂凡尼早餐》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
「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1984年8月25日,杜魯門·卡波特猝死於洛杉磯。這段話,這是他給自己的蓋棺定論。
杜魯門·卡波特是誰?有人說,整個20世紀中,在美國真正家喻戶曉的小說家只有兩位,海明威和卡波特。
卡波特堪稱美國20世紀最著名,最有明星效應,同時也是最受爭議,最受詆毀的作家。他傳奇與離奇的一生,本就是一本精彩動人的小說。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出生於紐奧良,幼年時飽受家庭動盪之苦,被送到母親的親戚家中寄養。父親曾因詐騙罪入獄,出獄後又為了爭奪他的撫養權,與母親吵得不可開交。
卡波特最後到紐約和母親與繼父一起生活,並改用了繼父的姓氏。
讀書時候的卡波特嚴重偏科,除了閱讀和寫作其他科目的成績慘不忍睹。他選擇輟學,一心一意要當一名作家。
1941年到1944年,卡波特在紐約客雜誌社做雜工。這個時間段正是《蒂凡尼的早餐》的時代背景。小說里毫無名氣的作家我,正是此時卡波特的寫照,
因為工作失誤,卡波特結束了在紐約客的雜誌工作。此後,便開始認真寫作,陸續在時尚芭莎上發表故事。
1948年,24歲的卡波特發表了,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明天的聲音,別的房間》,一舉成名,瞬間成了文壇的寵兒。
卡波特從開始寫作時,就開始經營自己的社交圈。他結交的人非富即貴,作家,藝術家,達官顯貴,國際名流,他豐富的社會生活頻受媒體關注。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卡波特知道怎樣利用資源來把自己打造成網紅,獲得公眾的矚目。
他自帶流量,他的話題性,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作品以外,更多是因為他自己本身。
他在美國流行圈是個奇異的存在,身材矮小只有1.61米,長著一張娃娃臉,金黃的劉海,舉止俏皮。
他知道怎樣製造話題,讓自己獲得關注。他的目的單純而直接,我要成名。
卡波特一生呈現出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他是才華橫溢的作家,但是無論是媒體或者是讀者,對他本人的興趣蓋過了對他作品的興趣。這看上去有些諷刺,至少卡波特得到了他想要的,他成名了。
不到40歲,卡波特便成功地完成了人生目標,名聲和財富雙豐收。
1966年,為了慶賀耗時6年的非虛構性小說《冷血》完稿,他在紐約的廣場大酒店,舉行了有500人參加的化妝舞會。
這場舞會被大肆宣傳,成了20世紀60年代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對於這個他嚮往已久的上流交際圈,他一邊肆意貪婪地享受名流的繁華生活,一邊又覺得那是牢籠。
1975年卡波特發表了一段小說節選,這部小說最終並沒有寫完,暴露了很多社會名流的隱私,引爆了朋友圈,致使他失寵於上流社會。
他一心鑽營,終於躋身於上流社會,又親自將自己從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趕了出來。造就他,也摧毀他的,都是他自己。
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猝死於我洛杉機,卡波特一切痛苦的根源,除了源自於不負責任的父母,也源自於他對自己私慾的縱容。
知道了卡波特的人生經歷,了解了他生來的孤獨,他追求的流光溢彩,他極致的虛榮,甚至他的作。
我們再回頭來看《蒂凡尼的早餐》,霍麗的原型真的是瑪麗蓮夢露嗎?
虛榮,浮華,有著不安全感,找不到歸宿的霍麗,更多的是卡波特自己的影子。
我們在共讀中,羅列了五個關鍵詞:貓,氣象報告,鳥籠,野東西,愛情。
現在我們用這五個關鍵詞,揭開霍麗的內心世界。
氣象報告是一個陷阱,黑手黨首領老薩利利用了霍麗的無知與虛榮,讓她為自己傳遞情報,最後東窗事發,霍麗不肯出賣老莎莉,選擇了潛逃。
鳥籠在小說講訴者我的眼裡只是一件工藝別致的陳列品。在霍麗眼裡,那是痛苦的象徵,是她拼命想要擺脫的命運。
她從小寄養的家庭,歌來特利大夫家,這些給不了她安全感的地方都是牢籠。
霍麗最初答應每周到新星監獄探監,除了能夠賺100塊錢的報酬以外,還因為那個假冒律師的黑手黨騙她說,老薩莉很喜歡她。這大大地滿足了她的虛榮心,天真地認為這是一件很羅曼蒂克的事。
除了虛榮心作祟,這裡還藏著一絲不為人覺的同情,因為老薩利被關進了籠子裡,因為老莎莉失去了自由。
當霍麗第一次在櫥窗里見到那個鳥籠,她感慨的是這個東西再美,還是個籠子。將鳥籠送給我時,提出要求是裡面不許關活的東西。
當霍麗和我出去遊玩時,都會刻意避開動物園,因為無論什麼東西關在牢籠里,她都受不了,更何況。大活人呢!
牢籠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無形的牢籠失去了靈魂上的純潔,一旦失去了這種純潔,無論身在哪裡都是牢籠。
霍麗警告喬貝兒千萬不要愛上野東西。不想睡,也不想死,只想到天際的草原上漫遊的霍麗就是野東西。
野性是她保護自己的盔甲,野性可以給她暫時的安全感。霍麗想要的安全感,除了像蒂凡尼那樣寧靜美好的地方,還有就是保持自己的陌生。藏住自己的過去,沒人了解她,就沒人能傷害她。
那隻從街頭撿回來的貓,也是野東西,它何嘗不是霍麗的影子,霍麗不停地強調她和貓是獨立的個體,是因為她不想和這隻野東西產生感情,因為野東西總有一天是要走的,這是她切身的體會。
但無形中,她已經和貓產生了感情,她被捕時不忘叮囑我,記得幫她餵貓,她要逃走時,不忘讓我把貓帶出來。
直至她將貓丟至街頭,她才有了這個意識。人都是在失去後但才知道珍惜,貓就是野東西,它離開霍麗以後,很快又有了新的歸宿。
霍麗的信條:愛情在霍麗的生命里好像是一個意外,我們看到身在愛情中的她,完全改頭換面。
她愛錢,可她在選擇愛情對象的時候,好像又與物質沒有多大關係。她選擇若澤,只因他的微笑可以治癒她的心裡發毛。
即使他不是百萬富翁,即使她得硬著頭皮學習葡萄牙語,即使她要留離開紐約,到6000公里以外的陌生國度。
她愛他,不是因為他是誰?而是他可以讓霍麗成為想成為的樣子:不是電影明星,不是富豪太太,只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霍麗。
這個霍麗可能放蕩,虛榮,拜金,倔強,有著填不滿的私慾,卻又保持著與之不符的單純。
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性格特點,便是村上春樹所言的純潔的放蕩感,是我與喬貝爾喜歡她的原因。
她逃離寄養家庭,又離開歌來特利大夫,成了不懂感恩的野東西,她拒絕與富豪結婚,放棄電影角色試鏡,成了貝爾曼眼裡的瘋子。
她拒絕指證利用她的老薩利,因為我不能出賣朋友。這些看似意氣用事所做的一切,無關利益,只是忠於自己的內心。
其實這些行為在精明的人眼裡看起來很傻,都無所謂,她只是想,我希望有一天早上醒來,在蒂凡尼吃早餐時,我仍就是我。
它只是想在她達到人生目的,在她找到和蒂凡尼一樣感覺的地方,她還能保持本心與初心,這是她的處世信條。
沒有朋友,被利用,被拋棄,遠走他鄉,到陌生的國度,繼續周旋在一個又一個陌生男人身邊。即使現實如此殘酷蒼白,霍麗還在堅持著自己的信條。
小說的最後,霍麗的結局到底怎樣,並未明確的交代,但是我希望有一天霍麗可以找到歸宿,擺脫心裡發毛的折磨。
可是,霍麗能找到歸宿嗎?電影《阿飛正傳》那句台詞也許就是霍麗的歸宿: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個勁地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只能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停歇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
霍麗與卡波特終究是殊途同歸的。讀完了整個故事,你理解的《蒂凡尼的早餐》是什麼意思?讀完這個故事以後你,是否對卡波特別的故事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