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智慧:不用錦衣衛,如何掌控大清帝國

翰林冷知識 發佈 2022-07-09T20:04:12.144145+00:00

明朝說實話,弄得過於血腥,刀刀見肉,除了三司法,朱元璋弄出了錦衣衛,朱棣弄出了東廠,後代整了西廠、內行廠,更是把錦衣衛還細化出鎮撫司、西司房。

在監察治國方面,明清的皇帝明顯策略不同。

明朝說實話,弄得過於血腥,刀刀見肉,除了三司法,朱元璋弄出了錦衣衛,朱棣弄出了東廠,後代整了西廠、內行廠,更是把錦衣衛還細化出鎮撫司、西司房。

清朝的主旋律表面是文字獄,正規的司法手段,但本質卻是搭建間諜體系,內核是不太起眼的奏摺制度。把這一制度做到極致的,當屬雍正帝,甚至可以說,奏摺制度,是雍正帝治國監察的核心。

很多人以為奏摺制度很早就有,其實並不是。奏摺可不是漢唐宋明上朝時拿的簪笏,而是起於清朝,大部分人認為起於清順治帝的一種密折制度。通俗地講,就是皇帝選一部分可信之人,定期給皇帝打小報告。

之所以說奏摺制度做得最好的當屬雍正帝,是因為他搭建了整體奏摺制度的體系,讓自己可以足不出戶地監察分布於帝國各地的官員,甚至民間的動向,以達到以少數人或民族維護整個帝國的目的。

封建王朝普遍有一個毛病,政令難到府縣,帝王難知百姓。因為層層上報或級級下傳,讓信息很快就變了味道。

而奏摺則優勢明顯,可越過層層審批,上奏之人能將信息直接遞到皇帝的案頭。

順治帝剛設立奏摺制度之時,只有少數高官才能真正地將奏摺送到皇帝手中,畢竟帝王精力有限。

「向來科道及在京官滿漢各官奏摺,俱先送內院,今後悉照部例送宮陳奏。其外省送通政司題本及在京各官本章,仍照舊送通政使司轉內院。」

等到康熙帝時,建立南書房,皇帝有了核心秘書團隊,處理政務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上奏摺的官員範圍也進行了擴大。

在京官員各部院堂官、副都統、翰林院授日講居官及以上官員均可以上奏;地方官員按察使、總兵及以上官員均可以上奏,另新疆北路大臣、特派地方官員也享有此權力。

不過,此時的範圍仍然很小,京官基本都是各單位一、二把手,地方官大多為封疆大吏及副手。

等到雍正帝時,將南書房進行了升級,成立軍機處,像和珅等人就是軍機大臣。皇帝團隊處理政務的能力飛速提高,再加上雍正帝本人又酷愛工作,可以上奏的人數更是大大提高。

首先,雍正帝要求監察人員(六科給事中、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每天上奏,充分發揮監察系統的作用。

這些監察人員可以說是HR中的HR,把雍正朝的官員背景摸了個一清二楚。

後來,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他建議雍正迅速擴大上奏之人的範圍,爭取覆蓋大清帝國各個角落,上奏的內容也不應該只是官員是否貪腐、謀反這些,還應該包括各地風土人情、民生動態、文人動向等多維度內容,以便皇權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控全局。

雍正欣然採納,建立了體系化的奏摺制度,加固皇權。

而這個建議之人,就是金庸先生的祖上查嗣庭,當然後來結局很慘,所以金庸先生也不至於那麼討厭清朝,橋段里經常出現「反清復明」。

一說查嗣庭出題「維民所止」,「維」和「止」是把「雍正」二字砍了頭,被文字獄了;另一說查嗣庭為隆科多朋黨,受其牽連被害到家破人亡。

說回雍正,這次擴大奏摺範圍,主要是增加了藩臬兩司、知府、道員、副將、參將等官員,另增加特派人員。

比如江南地區的織造(曹雪芹家就幹過這個),可不只是個裁縫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定期給雍正帝上折,匯報江南文人的思想動向。

而意義更深遠的是,增加了大量知府一級的官員,有效地防止了督撫聯合造反,且還能監測政令是否執行到知府一級,這一級離百姓更近了一步。


經後人統計,雍正帝一生批閱奏摺數萬件,可謂是清朝帝王中最勤勞的一個。而雍正帝的奏摺體系,也讓他足不出戶,卻能監測整個大清帝國的一舉一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