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學派叢書(全二十三冊)
主編:徐立望
副主編:邵定美 洪振寧
定價:12000元
ISBN:978-7-5540-2113-2
出版時間:2021-12
規格:大度16開,布面精裝
學科分類:哲學史、學術史
杭州聚文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推介
《永嘉學派叢書》出版項目是從晚清大儒孫衣言、孫詒讓整理永嘉學派文獻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研究整理活動。項目分成23冊影印出版,包括19人35種書,所選底本多為精校本或稀見批註本,1950年後多未影印出版。
《永嘉學派叢書》出版項目在文獻整理中並不一味追求孤本,而是抉擇各書版本,以精善完足為第一原則,兼顧專業性及普及性,以給學者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社會人士研究學習為宗旨,以便更好地闡揚永嘉學派的學術價值及當代意義,而非追尋珍稀炫博逞奇。
《永嘉學派叢書》完整系統地反映永嘉學派的學術脈絡及內在特徵,為永嘉學派的研究提供系統紮實的文獻基礎。
內容
1
《永嘉學派叢書》是目前為止最全面、最完整反映永嘉學派學術脈絡的叢書。
永嘉學派作為一個學術流派,不等同於永嘉(溫州)歷史上出現的所有著名學者總稱,而具有內在統一的學術思想、流傳有緒的學術傳承和清晰的學術認同。所選入學派人物,始於王開祖,終於劉黻,既反映永嘉學派學術源流,也反映永嘉士人經制實踐。即「能綜經義治事之全者」,永嘉之學即為經制之學,在於「通經學古,可施於世用」,既談心性,又兼重事功,內聖外王兼備,可稱有體有用者。朱熹稱為「功利之學」,實為片面之詞。永嘉學派的學術取向,多重經史,是為根抵。經學如鄭伯熊的《敷文書說》、鄭伯謙《太平經國之書》、張淳的《儀禮識誤》、陳傅良的《止齋先生春秋後傳》,既闡釋經義,經世立教之義亦頗多闡發,非僅為經解訓詁之書。史學著作方面蘊育強烈的用世之心,如陳季雅《兩漢博議》、錢文子《補漢兵志》、王致遠《開禧德安守城錄》等等。
其學在於實踐,不徒以釋名辨物為事,亦非空談經世者可比。凡立身朝廷者,皆能慷慨激昂,不畏強御,雖屢起屢躓,而終始不撓。如許景衡、劉安節、劉安上、薛季宣、陳傅良、葉適、蔡幼學諸人,本課題所收入詩文集、政論、奏章,一片愛國之心躍然紙上。故晚清德清戴望曾致意孫衣言,以為「南宋儒者,實推永嘉為最,上不淆於心性之空言,下不雜以永康之功利」,孫衣言嘆為知言。
2
《永嘉學派叢書》精心抉擇不同版本,體現了歷代以來永嘉學派著作版本發展譜系。
《永嘉學派叢書》所收版本有抄本、批校本、刻本,刊行時間從宋到民國,充分展現了宋至於民國的文獻形態發展,具有歷史厚重感和時代感。原書如有刻本,則儘量選擇名家批校本:如周行己《浮沚集》,收入武英殿聚珍版的孫詒讓批校本;薛季宣《書古文訓》,收入通志堂經解本的王國維校勘本。如果沒有批校本,則優先選擇名家所藏,以示流傳有序:如鄭伯謙《太平經國之書》,所選底本曾經明崑山葉盛、清丁丙所藏;鄭伯熊《敷文書說》則曾為鄭振鐸所藏。抄本情況較為複雜,一種著作往往存在多種抄本,抄寫時間有先有後,最早抄本並不一定是其它抄本的母本,各抄本往往分屬不同系統,這時就需仔細辨析,擇善而從。如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明清抄本不下十種,分藏於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台灣圖書館,又有四庫全書抄本。本課題所選入兩個本子,一為黃宗羲校本,雖為殘卷,然彌足珍貴,一為黃體芳的抄本,依據孫衣言所校兩種明抄本抄錄,可稱完足。
3
《永嘉學派叢書》收入清人孫衣言、孫鏘鳴等人所撰有關永嘉學案、學人書目、年譜,完整反映永嘉學派的近代傳承。
永嘉學派在南宋末年,受官學化之後朱學的擠壓,在發源地溫州已少見蹤影,存世之作零箋斷楮。其重新復興,有賴於晚清孫衣言、孫鏘鳴、孫詒讓諸人勉力蒐集、甄諸舊錄,並加以傳播推廣。永嘉學派的復興既是緣由溫州地方學者起衰自任,頗有憂患意識及保存鄉邦文獻的強烈責任感,更是由於近代以來內外交困,士人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資源中尋找解決之道。永嘉學派的復興如同近代公羊學之復興、顏李之學之復興,體現著中國思想的活力,具有全國性的價值和意義。
4
《永嘉學派叢書》撰寫豐富的學術提要,提煉永嘉學派價值。
叢書所撰提要既考證作者生平及史事,又論其旨歸,辨其高下,以推見一代文史興廢,非僅羅列文獻。本成果參考正史筆記、《四庫總目提要》《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善本書提要》等已有的各種書目等文獻,進行訂訛辯誤,同時對以上文獻匡補正謬;學派叢書存有大量與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相關的有價值的史料,或特為拈出,或鉤稽掇拾,提煉出獨特的歷史和時代價值。
具體書目
第一冊:
《王賢良儒志編一卷》 (宋·王開祖撰)
《浮沚集九卷》(宋·周行己撰)
第二冊:
《橫塘集二十卷 一》(宋·許景衡撰)
第三冊:
《橫塘集二十卷 二》(宋·許景衡撰)
《劉左史文集四卷》(宋·劉安節撰)
《劉給諫文集五卷》(宋·劉安上撰)
第四冊:
《鄭敷文景望書說一卷》(宋·鄭伯熊撰)
《太平經國之書十一卷》(宋·鄭伯謙撰)
《儀禮識誤三卷》(宋·張淳撰)
第五冊:
《書古文訓十六卷》(宋·薛季宣撰)
《薛季宣地理叢考幽州一卷》(宋·薛季宣撰)
第六冊:
《艮齋先生薛常州浪語集三十五卷 一》(宋·薛季宣撰)
第七冊:
《艮齋先生薛常州浪語集三十五卷 二》(宋·薛季宣撰)
第八冊:
《止齋先生春秋後傳十二卷》(宋·陳傅良撰)
《歷代兵制八卷》(宋·陳傅良撰)
第九冊: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宋·陳傅良撰)
《蛟峰批點止齋論祖不分卷》(宋·陳傅良撰)
第十冊:
《止齋先生奧論七卷》(宋·陳傅良撰)
第十一冊:
《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 一》(宋·陳傅良撰)
第十二冊:
《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 二》(宋·陳傅良撰)
第十三冊:
《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存八卷:五至八、四十七至五十)(宋·葉適撰)
《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 一》(宋·葉適撰)
第十四冊:
《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 二》(宋·葉適撰)
第十五冊:
《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 三》(宋·葉適撰)
第十六冊:
《水心先生文集二十九卷補遺一卷 一》(宋·葉適撰)
第十七冊:
《水心先生文集二十九卷補遺一卷 二》(宋·葉適撰)
第十八冊:
《水心先生別集十六卷》(宋·葉適撰)
第十九冊:
《水心先生文集校注□□卷》(存卷二至卷二十九校注)(清·孫衣言校注)
《水心先生文集校注□□卷》(存卷四至卷八校注)(清·孫衣言校注)
《水心先生文集箋注殘卷》(清·孫衣言箋注)
第二十冊:
《育德堂奏議六卷》(宋·蔡幼學撰)
《育德堂外製五卷》(宋·蔡幼學撰)
第二十一冊:
《兩漢博議二十卷》(宋·陳季雅撰)
第二十二冊:
《補漢兵志一卷》(宋·錢文子撰)
《開禧德安守城錄一卷》(宋·王志遠撰)
《蒙川先生遺稿四卷補遺一卷》(宋·劉黻撰)
第二十三冊:
《永嘉學案不分卷》(清·孫衣言撰)
《永嘉書目一卷》(清·孫衣言撰)
《陳文節公年譜一卷》(清·孫鏘鳴撰)
《葉文定公年譜不分卷》(清·葉嘉棆撰)
《葉文定公年譜不分卷》(清·孫衣言撰)
轉自「浙江書局」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