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寡婦在小鎮開了一家書店,撕開了當地權貴的「體面」

秒語 發佈 2022-07-28T21:05:01.297471+00:00

1959年,一位叫做格林的寡婦,因戰爭失去丈夫後,從倫敦搬到了一座海濱小鎮哈堡,並住進了一間老屋。讀書,散步,是格林每天的日常,讀完一本書,散步在海邊,放空一下思緒,整理一下情感,回味一下每一本書的情節。



1959年,一位叫做格林的寡婦,因戰爭失去丈夫後,從倫敦搬到了一座海濱小鎮哈堡,並住進了一間老屋。

讀書,散步,是格林每天的日常,讀完一本書,散步在海邊,放空一下思緒,整理一下情感,回味一下每一本書的情節。

直到有一天,她萌生一個大膽的想法,她要在老屋裡開一家書店,哈堡小鎮上的第一家書店。

她去了銀行,辦理了所有的手續,拿出了所有的積蓄,裝修了老屋,購進了滿屋子的書和明信片,給小鎮帶來了「文化」的氣氛,同時也帶來了她意想不到的紛爭。

這位外來的太太,憑著自己的情懷與對生活的勇氣,想在小鎮上重新開始她的新生活,卻忽略了一個非常現實的事,小鎮上的一些權貴們,和他們錯綜複雜的利益,她碰了誰的奶酪?


一、「老屋書店」的第一位客人

哈堡小鎮上住著一位「與世隔絕」的莊主,一位年長富有的布朗蒂希先生。他幾乎閉門不出,偶爾也會到海邊散散步,生命中所有的時間,他都在屋裡看書,家中堆滿了各種書籍,一本接一本地看,在書中,他從未感到自己孤獨。

然而,布朗蒂希先生看書有一個癖好,他一定會撕掉所有印著作者頭像的書封,並把它們全部扔進壁爐里燒掉,因為他幻想這些書都不是「人」寫出來的,看到這些作者的頭像,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是他們寫的這本書,這就毀掉了他對這些書中情節的幻想。

布朗蒂希先生聽說小鎮開了第一家書店,他請一位小孩給格林太太遞去了一封信,讓格林太太挑選一些好書給他寄去。

格林給布朗蒂希先生送去的第一本書是《華氏451度》,這是一本寫於1950年的典型的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名做了十年消防工作的消防隊員蓋伊,但奇怪的是,他在這十年裡,從未滅過一次火,而這些消防隊的主要工作則是「燒書」,焚燒一切被認為的違禁書籍。

蓋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一名17歲的女孩,在女孩的圈子裡,是一群過目不忘、有著非凡記憶力的人,他們將所看過的書自覺地全部燒毀,不留痕跡,他們的大腦就是一部存儲百科全書的「存儲器」,在旁人眼裡,他們的這些行為不被理解,這麼做也看不出絲毫意義,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一天天地變老,而這些看過的書,依然清晰地存在他們的記憶力。他們在等,等有一天被有緣人翻開,無論他們的手指是乾淨的還是骯髒的。

給布朗蒂希先生挑書,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為他博學,他家裡堆滿了書,不知道他看過什麼書,或者送去的書是否有重樣,又或許不對味口,從而失去了這麼一位穩定的客戶。

布朗蒂希先生說:「好人的傳記更精彩,壞人的小說更有趣。」

言下之意是在告訴格林,為他挑選的書籍里,凡是正向的人物就看傳記,因為勵志又真實;凡是不好的人,那麼就當小說看看罷了,因為他們的人生充滿了偶然與趣味性,經過小說的加工,會讓壞人的生活更加生動,即使富有傳奇故事也不為過,反正可以無限地添加和想像。

為書店裡選一些什麼樣的書可以吸引小鎮上的人們前來購買,也是格林的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並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隨意與容易。

在大量購進一些書前,格林都會自己先看一遍,看是否值得大量採購,是否符合小鎮上這些人的品味與興趣,又如何培養他們對書的愛好。格林每天晚上靠在床上看書的鏡頭,唯美又恬淡,靜謐又充實。

格林看到了一本剛剛出版不久的暢銷書《洛麗塔》,並將它寄給了布朗蒂希先生,並留言想聽聽他的讀後感,因為她在考慮是否可以大量購進這本暢銷書在小鎮上銷售,保守的小鎮人是否會理解這本書的內容。

《洛麗塔》講述的是一位繼父與12歲養女之間的不倫戀,並最終導致悲劇的故事。這樣的不符合保守的小鎮人的價值觀的小說,突然衝擊了人們的觀念,無疑是一種價值觀的挑戰,與對格林的聲譽與看法會產生相當大的非議。

布朗蒂希先生在看完了《洛麗塔》這本小說之後,他邀請了格林到他莊園裡去共進下午茶,並在她書店利用周末打工的小女孩吉平的母親那裡,訂了一個蛋糕,布朗蒂希先生從不與鎮上的人往來,就連鎮上最有權勢的將軍家,也不曾受到過他的邀請,這一次,格林被邀請去霍特莊園,簡直成了鎮上的頭號新聞,當然,也引來了將軍夫人加馬特的嫉妒與不滿。

布朗蒂希先生對格林說出他對看完《洛麗塔》的感受,其實也算不上感受,而只是用一句話表達了他對這本書的看法,他說:「有些人可能不會理解一本書的觀點與內容,理解會讓思想變得懶散。」

布朗蒂希先生說這話的意思里,大有一種曲高和寡的境界,就是越大眾的東西,越被普通庸人所追逐;越是小眾越有深度的東西,理解的人越少,但它永久的價值擺在那兒,只是不附和絕大部分庸人的看法與認知而已。

格林聽完這一句的評價,便購入了250本《洛麗塔》到書店裡,並將它們擺在櫥窗的最顯眼位置,意外的是,僅憑本書,格林的書店前引來的聚焦人群遭到了警察的驅趕,以治安問題而驅散每天都前來買書和看書的人,但格林也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不僅是購入的《洛麗塔》大賣,而且也吸引了不少的新顧客前來購買日曆與聖誕卡片等,從而擁有了更多的未來潛在回頭客。

哪兒有一帆風順又一直好運的生意,婚姻失意,商場片刻得意的格林,只想將餘生所有的情緒都整理在這間「老屋書店」里,可偏偏事與願違,來到陌生地盤的她,終究是動了當地權貴的奶酪,而不得不承受她又一次要付出的失意代價。



二、格林動了誰的奶酪?

在哈堡小鎮上,有一戶當地極顯赫的權貴加馬特將軍,他的夫人在小鎮上呼風喚雨,享盡了小鎮所有人的追捧與張口既得的資源。

加馬特夫人本想將小鎮上這座老屋用於開一間藝術中心,卻被格林搶先一步,在未通知她的情況下,已經將「老屋書店」開業了,這引來了加馬特夫人的懷恨在心,以動用各方勢力驅趕格林離開小鎮為目的。

「老屋書店」的生意越好,加馬特夫人的嫉妒心與仇恨心就越重。驅趕一個活人離開小鎮,也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要符合「程序」,而這個「程序」當然可以由具備「話語權」的人來定。

加馬特夫人先是預備在「老屋書店」的對面投資開一間書店,以達到競爭的目的;隨後又讓他的親信以幫格林為由在那兒打周末工,並在格林離開書店的時候,讓鎮上的一名專業泥瓦工進入老屋底下檢測老屋的建築是否適宜人在此居住,為他們後來驅趕格林,並拿不到一分錢的賠償準備好了條件,檢測出來的結果是,老屋的地下有一厘米高的積水,不符合居住條件,政府可以無償收回危險建築。

加馬特夫人還讓他的侄子重新編寫了一條法律條款,就是針對收回格林老屋而制定的,讓格林完全沒有招架之力,只能成為被宰的羔羊。

那個和格林因書結緣而為知己的布朗蒂希先生,破開荒地一次次出門,為格林的書店與加馬特夫人發生摩擦與爭執,並最終在自家莊園的大門口因心臟病發而倒在了霍特莊園的地上長眠。

格林因失去了小鎮上唯一懂她又投緣的僅有知己,傷心欲絕。

從格林來到小鎮的開始,從還未認識大家嘴裡這個古怪的布朗蒂希先生開始,再到成為格林的第一位顧客,格林聽到的有關布朗蒂希先生的流言蜚語就是,他和新婚妻子在度蜜月時,妻子要游過河去為他採桑椹做蛋糕而溺死在河裡,從此他便不再出門,將自己封塵在莊園裡。

然而,當格林和布朗蒂希先生成為了知己以後,布朗蒂希先生親口糾正了他的這一段「故事」,他只是和妻子在婚後的第六個月後就分手了,妻子搬去了倫敦生活,兩人已經有45年未曾見面了,真是老死不相往來。

布朗蒂希先生雖然用盡了他餘生的全力在幫格林也是徒勞,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卻將自己的所有熱情釋放了出來,讓這麼一位在小鎮人嘴裡冷漠封閉的人,願意走出來為一位新來的陌生女子奔波,這份對書的熱情與對格林思想與為人的肯定,是小鎮上所有的人,都不能為之理解的,然而,這種深度,又豈是小鎮上的庸人們所能理解的?

當個人與團體對抗時,個人的力量是無足輕重的;當普通人面對權貴門閥勢力時,普通人又顯得如羽毛般無能為力;當陌生人踏上早已抱團成勢的地頭蛇的地盤時,陌生人只能任人宰割。

格林有勇氣,有情懷,有自信,有活力,但她唯一沒有勝算的是,沒有權力與資源。


三、「醜陋又低賤」的體面

格林的結局是能猜想到的,當然,也只能有這麼一種結局,面對抱團的小鎮權貴們,面對為她不斷設限設阻的道路,格林只能是被驅趕出哈堡小鎮,並且耗掉了她所有的積蓄,不帶一分補償地將老屋交還給政府,又回到了加馬特夫人手裡。

老屋書店不復存在,它將在不久,變成鎮上一座輝煌耀眼,裝修華麗的藝術中心,而踏足這裡的,當然是小鎮上固有的這幫權貴們,藉助藝術之名,歌舞昇平,紙醉金迷,奢華無限。

被趕走的格林,帶著舊傷與新傷,提著一個簡陋的,小小的箱子,坐上船,去了未知的遠方。

沒有了格林的哈堡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平和,小鎮的焦點人物又回到了加馬特夫人身上,人們聚集在她的身邊,說不完的奉承話,獻不完的殷勤,她自然高高在上地享用著這一切對她的恭維與明知虛假地臣服。

加馬特夫人,和她的那個自以為「體面」的團體,在有內涵,有思想,精神豐富的格林面前,是多麼地無知又醜陋,這種鄙視與輕視是從內散發出來的,格林從來都不屑於加馬特夫人的權勢,這些對於格林來說,是多餘,是累贅,是身外不起眼的一切。

正如在鎮上從來不屑於結交這些勢利又愛說閒話的小鎮人一樣,即使對他的流言蜚語一大堆,他從來不屑於對他們解釋,依然我行我素地過自己的人生,沉浸在自己無限豐富的精神世界裡,從未感到孤獨。

加馬特夫人和小鎮上那些「團結」起來趕著格林的人,表面上是體面而尊貴的,但極易被摧毀;格林的體面,卻是烙在骨子裡的,不是外在一切所能侵入與打倒的。


四、有書,便從未曾孤獨過

當年在格林書店打周末工的那位不喜歡讀書的小女孩吉平長大了,她來書店打工,並非熱愛讀書,只是想掙得每個星期12.5先令的薪水,當她長大以後,她開了一家書店,她延續了格林的人生,她說:「有書陪伴,人永遠不會孤獨。」

當年,在格林坐船離開小鎮時,吉平前來送她,格林在船上遠遠地看見老屋處燃燒的煙火,一直向天空上竄,她驚訝地知道,吉平燒了老屋書店,這是一個小女孩對她最大的敬意與尊重。小女孩不會想到,沒有了書店的老屋,還可以成為加馬特夫人手裡的藝術中心,只要這塊地還在,就可以無限重建,但對於一個小女孩的心智來說,燒掉老屋,燒掉書店,就不曾落入任何人手裡,書店就永遠活在了格林和她的心裡。

這本寫於1978年的《書店》,是英國女作家佩內洛普·菲茲傑拉德的作品,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她,60歲才開始創作文學作品,年青時她的確經營過一家書店,也做過老師,做過編輯,在2017年,西班牙導演將這部小說改編成了同名電影,並獲得了第32屆西班牙戈雅最佳電影獎。

英國小說的風格加上西班牙風情的拍攝手法,讓《書店》這部電影看上去有一種淡淡的唯美,安靜又舒適,不僅是書賦予的內涵,還有海濱小鎮獨特的地理風情,夜晚,安靜地躺在床上,看這麼一部安靜的電影,足以獲得心靈的簡單與幸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