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二先生聯袂,四美齊觀:一詩一書一畫一賞析,即文人山水畫一幅,石雲先生讀畫詩一首,石雲先生書法一幅,介子平先生賞析文一篇,總題為《江山行吟》。此系列在2017年曾在《山西老家》刊發三十一篇,今二位先生再度聯手再推出二十九篇。
霍松林先生評價石先生曰:「其詩文情交融、雅靜真淳,其書遒潤平和,意趣灑脫。」介先生賞析語妙天下、筆健意濃、解讀深入。二者結合有古意亦有今趣,書卷氣、文人氣瀰漫字裡行間,請諸君浸淫其中。
隱於自己的畫作里
讀文伯仁《溪仙館圖》
回望青山不見峰
白煙高樹雨空濛
參尋向日聽泉處
物色幽幽寺宇燈
文伯仁,字德承,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文徵明侄。工畫山水,效王蒙,學「三趙」(趙令穰、趙伯駒、趙孟頫),筆力清勁,岩巒郁茂,布景奇兀,時以巧思發之,徐沁《明畫錄》稱之「橫披大幅,岩巒郁茂,不在衡山之下」。明代吳門書畫藝術興盛,尤其文氏一門,更是能人輩出,各領風騷。文伯仁以其高超畫藝,聲名卓著,有出藍之譽。其善於學古人,時人評曰:「筆力清勁,岩巒郁茂,擅名不在徵明之下」,可謂中肯。其善畫人物,亦能詩,山水畫有簡繁兩種面貌。簡者效文徵明細筆山水,景色疏朗,筆墨細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層疊,構圖飽滿,皴點繁密,境界郁茂。
《溪仙館圖》即屬繁者。「參尋向日聽泉處,物色幽幽寺宇燈」,所繪溪山勝境也。圖中峰巒重疊,溪水澈流,樹木郁茂,山路蜿蜒,濃蔭叢中,樓宇數楹,館舍隱露,亭閣水榭臨溪,隱於其間者幾許。木橋之上,行客登程跋行,高士停步顧應,意態悠然。近處矮丘,雜樹植其上,水口順勢而開。筆墨工細精緻,清勁流暢,綿密高雅。設色清淡,工麗拙雅,不脫文派風貌。圖中著意渲染金陵城仲春二月的宜人春色,雄關高嶺,兩坡夾峙,草木葳蕤,柳色泛青,從而傳達出「風煙迷故國,回首不勝情」的眷戀心緒。
圖中用筆嚴謹,處處明麗,確已參透王蒙畫法,且具新意。繪畫中表現出顯而易見的隱居心態。文伯仁少年時曾與叔文徵明爭執,一度相訟,並因此入獄。囹圄中困痛交集,大病一場,忽『夜夢金甲神呼其名雲,汝前身乃蔣子誠(金陵人,善畫神佛)門人,凡畫觀音大士像,非齋戒不敢落筆,種此善因,今生當以畫名世伯仁一時驚醒病頓愈而事亦解矣』,從此專心向文徵明學畫。
傳說雖誕,但書畫修養確能改變性格,由暴戾轉向平和,從此多畫山隱圖。王蒙於元末張士誠占據吳興一帶時,曾做過長史、禮問,後辭官隱居黃鶴山,因號黃鶴山樵。朱元建立,其不顧友人勸阻,毅然北上,不久官至泰安知州,政事之餘依然寫詩作畫。王出仕之時,好友倪瓚曾寄詩婉勸:「野飯魚羹何處無,不將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煙波一釣徒。」不久,胡惟庸案發,知聰和尚被逮受審時被逼供,說於洪武十二年正月在胡丞相府見到過王蒙、郭傳等人一起吃茶賞畫,王因此入獄,受盡折磨,冤死獄中。王蒙繪作中,山隱表現益濃,可惜終於沒能走出這一步。
介子平簡介
介子平 : 1964年生人,當代作家。出版有《青燈》《煙霏雲斂》《少年文章》《消失的民藝》《褪色的記憶》《雕刻王家大院》《大韻書法》《風華丹青》《民國文事》《民國情事》《民國舊事》《苦酒微甘》《此間少年》《田園將蕪》《畫說山西古代壁畫》《我是編輯》《晉九》等文集
石雲簡介
石雲,原名任建國,別署易簡、棗廬,1964年生,山西太原人。畢業於山西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導師,客座教授。先後師從董錦璋、梁歸智、李元茂、金林觀諸先生。著有《周鼎唐香清韻裊——古典文學賞會》《石雲詩草》《石雲詩書》《石雲詩書合集》《江山行吟詩卷》等。其詩文散見於巜詩刊》《中華辭賦》《中華詩詞》《草堂》《揚子江》《黃河》《詩潮》等刊。馮其庸評價曰「讀石雲先生詩,在晉唐之間。有古意而無今人俗筆,是為難得。夫詩者性靈之外宣也。身處俗世而出塵不染,舉世幾人能到?今予得此古音,實稱大喜,真空谷之也。」有「月滿耕山」「春風無限意,一夜到君旁」「一丸涼月照空山」等詩句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