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成名的入陣之戰,其實是重大失誤,他真是北齊重要的戰將嗎

鈞儒說史 發佈 2022-08-02T05:46:05.677137+00:00

自從西晉之後,我國便進入了長期的分裂時代,無數割據政權在中華大地上廝殺不斷,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了無數赫赫戰功的名將。


自從西晉之後,我國便進入了長期的分裂時代,無數割據政權在中華大地上廝殺不斷,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了無數赫赫戰功的名將。

但由於這段歷史太過曲折,因此這些人在歷史上的名氣往往並不突出。

但在南北朝時還是有一些名將被人們所熟知,北齊的蘭陵王高長恭便是其代表。


根據其故事改編的影視作品在近年來層出不窮,這讓其人氣進一步攀升。

那麼歷史上的蘭陵王真的有這麼神勇嗎?這樣一位棟樑之才又為何被北齊後主賜死呢?


一、蘭陵王的軍事才能

我們如今提起蘭陵王的時候,一般都會聯想到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這首古代舞曲描繪了蘭陵王在邙山之戰中,親自沖入敵陣的故事。

這一曲目在我國隋唐時期頗為流行,甚至多次在皇宮中演奏。


在這一藝術作品的加持下,蘭陵王被塑造成了一員猛將。

再加上其在北齊軍事系統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們便開始將蘭陵王形容成北齊的柱石之臣。

還有史學家表示,如果不是北齊後主殺害了蘭陵王,那麼北周不可能那麼快就統一北方。

但歷史上蘭陵王的表現其實並沒有那麼突出,邙山之戰中取得大勝,也和他的統率沒有太大關係。

根據史料記載邙山之戰是北周主動發起的一次戰爭,北周方面派出了尉遲迥、宇文憲等名將,率領大軍進犯洛陽。

為了抵禦強敵,北齊方面派出高長恭和名將斛律光前去迎敵。

但此時北齊在和北周的軍事力量對比中已然落入下風,因此高長恭和斛律光並沒有主動出擊,而是在邙山一帶與北周軍隊對峙了一個多月。


他們之所以要按兵不動,是為了等待另一位北齊名將段韶的到來。

在段韶抵達前線後,迅速制定了誘敵深入再進行反攻的計劃,之後北周軍在交戰中果然中計,最終被北齊殺得大敗而歸。

在這次戰鬥中,三名主將中年紀最輕的高長恭,肩負著執掌中軍的重任,這讓他成了這次戰鬥中名副其實的主帥。

但在北齊軍隊取得巨大優勢的時候,高長恭並沒有端坐點將台,而是親自披掛上陣衝殺,並在金墉城下陷入險境。

如果不是北齊弓弩手認出了褪下面具的高長恭,並及時給予救援,恐怕他就要命喪當場了。

對於一位主帥而言,與戰士們共進退固然能夠贏得下屬的支持,親自上陣衝鋒也能證明他的勇氣,但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如此以身犯險還是令人捏了一把汗。

這也充分說明高長恭在軍事指揮上,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而史學家們也將邙山之戰的首功記在了段韶的頭上。

雖然蘭陵王在此戰中為人們留下了《蘭陵王入陣曲》的故事,但還是不足以被稱作名將的。


除了此戰之外,蘭陵王有跡可循的幾次戰鬥,也都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而且其身後往往還有段韶等人的輔佐。

在同時代北周人的筆下,蘭陵王更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這充分說明蘭陵王在歷史上的軍事水平,和我們現在的認知是並不一致的。


二、蘭陵王的晉升原因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問,既然蘭陵王在軍事水平上遠不如段韶斛律光等人,那他為什麼還做了三軍的主帥呢?

這就要從南北朝的歷史特點,進行分析了。

自從西晉建立以來,兩晉南北朝的統治者們便十分注意宗室的發展,在這段時間裡各國宗室往往掌握著絕大的權力。

他們不但能夠在朝堂上呼風喚雨,而且還能夠控制兵權,這也為南北朝時期頻繁上演的政變埋下了禍根。


北齊的實際創始人高歡作為北魏重臣,其親眼目睹了爾朱榮家族的覆滅,以及北魏皇室的衰落,他深知只有掌握了軍權才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為此高歡在世時,便十分注意對宗室的提拔和培養,其弟高琛和從父兄弟高岳都有著不錯的軍事能力,也逐漸成長為高歡的左膀右臂,幫助他穩定了朝堂局勢。

與此同時,高歡在培養兒子的時候,也十分注重他們的軍事水平,在高歡宿敵宇文泰眼中其子高洋,甚至有著不亞於高歡的軍事才能。

但縱使如此,由於高歡畢生沒有稱帝,因此其在地位上和諸多北鎮將領並沒有本質區別。

這些人在高歡在世的時候尚能臣服,但在高歡死後他們便不願臣服於其子,侯景之亂的發生也讓高氏後人明白了掌控軍權的重要性。

但是在高洋和高演相繼離世後,北齊宗室中一時之間竟找不出一個能夠掌兵的後輩。

武成帝高湛雖然也曾御駕親征,但是在面對大戰時,卻經常出現怯戰的表現。

一次在斛律光擊退北周軍隊後,他竟然與歸來的斛律光抱頭痛哭,這說明高湛已經不具備掌控大軍的能力了。


為了防止外姓重臣篡權,北齊急需在後輩中找到一個可靠之人來掌控軍權。

當時的蘭陵王表現出了不俗的能力,為人又寬厚仁慈,不像有野心之人,其自然成為了高湛優先培養的對象。

在邙山之戰前,高長恭曾經長時間擔任文職官員,除了在并州與突厥作戰過一次之外,再無戰功。

但他卻可以力壓段韶和斛律光兩位老將,坐到主帥的位置上,明顯是高湛的特殊安排,為的就是讓北齊將士們看到,北齊的大權還是掌握在高氏子孫手裡的。


而在此戰之後,高長恭也被授予了尚書令的職位,在朝中掌握大權。

相比之下,段韶和斛律光則只被封了虛位,這更可以看出高湛有意扶持高長恭作為皇室新貴的意圖。


三、高長恭的結局

按理說在高湛的扶持下,高長恭理應成長為北齊最重要的宗室大臣,但是高湛的英年早逝,徹底改變了高長恭的人生軌跡。

在高湛去世之後,其子高瑋成為了北齊的統治者,雖然高湛並不是什麼出色的皇帝,但是高瑋卻連他的水平都遠遠不如。

高湛在登基之初,曾經迫害過幾位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宗室成員,但是在皇位穩固後,他便開始扶持高長恭等人,並且對於這些大臣也比較信任。


但是高瑋則與高湛完全不同,只要是他覺得會威脅到他權力的人,都會被他剷除掉。

高長恭作為當時北齊宗室在朝堂上威望最著的成員,自然也受到了高瑋的猜忌。

高長恭對於高瑋的性格也心知肚明,因此他開始效仿古人利用職位之便收受賄賂,就是為了向高瑋展現自己絕沒有爭權奪利的想法。

但是高瑋身邊的一眾宵小之輩,卻每日向其進讒言,將高長恭塑造成皇位的最大威脅。

在高瑋繼位的時候,北齊出現了幾次異常的天象,意味著將有政權的更替,高瑋覺得這表示在宗室中有人要將自己取而代之。

綜合考慮下來,蘭陵王在所有宗室中年紀最長,戰功最高,而且在朝野內外有著不錯的名聲,無疑是嫌疑最大的一個。

之後,北齊又發生了一起試圖推翻後主統治的琅琊王高儼之變,在這次政變中蘭陵王的兩個弟弟廣寧王高孝珩和安德王高延宗均站在琅琊王一邊。

雖然他們二人後來沒有受到責罰,但卻讓高瑋對蘭陵王的猜忌更深了。


為了除掉蘭陵王以及其他大臣,高瑋在武平四年,以「熒惑犯右執法」為由,先後處死了斛律光、高長恭、崔季舒三名大臣。

這讓北齊失去了抵抗北周的最後依靠,自此北周終於下定了一舉吞併北齊的決心,並最終統一了北方。

在高長恭被害的過程中,高瑋身邊的親信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當時高瑋身邊的寵臣多為鮮卑人,他們對於中原漢文化並不認同,而高長恭恰好又是北齊最著名的風流名士,因此其也遭受了大量的詆毀。

這也加速了高瑋剷除高長恭的決定,可以說北齊國內鮮卑人與漢人的對立情緒,也是害死高長恭的原因之一。

在高長恭死後,其弟弟高延宗為他寫了一首悼詩:

夜台長自宗,泉門無復明。

獨有魚山樹,鬱郁向西傾。

睹物命人感,目拯使魂驚。

望碑遙墮淚,撫墓轉傷情。

軒此終見毀,千秋空建名。


雖然高長恭在南北朝後期,並不能算得上是頂級的將領,但是其悲劇的人生還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加上《蘭陵王入陣曲》以及眾多民間傳說的渲染,終於讓蘭陵王成為了南北朝最著名的英雄人物。

其名氣甚至超越了段韶、斛律光等名將,真正達到了高延宗筆下的「千秋建名」,這對於冤死的蘭陵王而言,未嘗不是一種慰藉。


註:

本文關於蘭陵王高長恭生平的相關內容,參考自《北齊蘭陵忠武王高長恭研究》;嚴昊著,2013年4月發表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