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倪曉穎
白天鵝翩翩起舞、藏野驢悠閒覓食、野氂牛肆意奔跑、藏羚羊結隊遷徙……打開「青海生態之窗」,一幅幅動感畫面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隨著鏡頭逐步拉近,三江源頭、青海湖流域、祁連山下清波蕩漾、水草豐美的景色令人神往。
青海省是全國最早依託重大生態工程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的省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生態環境廳在全國率先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基礎上,於2016年起建設「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可對省內典型區域的生態類型、自然景觀及野生動物等要素進行實時高清視頻觀測。
目前,「青海生態之窗」觀測點位從最初的6個,發展到46個,實現了青海省五大生態功能區全覆蓋。在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重點工作中發揮了支撐作用,同時也成為展示青海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成果,建設美麗新青海的手段,反映出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效。
全時無死角信息採集分析
打開「青海生態之窗」瀾滄江昂賽大峽谷觀測點,江水波濤洶湧,山頭上綠樹蒼翠。輕點滑鼠,眼前立即呈現果洛藏族自治州鄂陵湖——扎陵湖實時情況,偌大的湖面如碧綠的玉盤,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繼續切換機位,祁連山上茂密的林海構成一條墨綠色「飄帶」,這些最具大自然氣息的畫面……就是「青海生態之窗」實時監測鏡頭讓我們領略到的青海之大美。
系統採用高端攝像設備固定在監測區域中的移動通訊塔上,通過光纖專線鏈路將數據實時傳送到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省環境工程技術評估中心主任李宏奇說:「攝像設備系統前端使用的是800-1000萬像素高清、星光級重載雲台攝像機,可24小時360度連續運轉,觀測距離從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遠觀測距離可達3公里,視頻內容保存8年到10年。」此外,它還具備實現絆線入侵、區域入侵、徘徊檢測、快速移動、智能跟蹤等智能分析功能。觀測系統絕大多數建於高海拔無人區,其中不少監測點位海拔在4000米以上,距離西寧平均800公里以上。
據李宏奇介紹,三江源地區有草原、濕地、冰川等多種生態系統,雪豹、藏羚羊等多種珍稀物種。此前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由於遙感監測頻率低,無法提供實時觀測數據。省生態環境廳在此基礎上建設「青海生態之窗」,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覽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還實現了對野生動物遠程實時高清視頻觀測和監控。
監測覆蓋五大生態功能區
「以前去趟五道梁北大橋的觀測點,光是路程就要三、四天,無功而返也是常事。」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主任李飛說,現在通過遠程視頻觀測,工作人員足不出戶便可實時掌握千里之外的情況。
「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觀測系統建成當年,就在五道梁青藏鐵路大橋附近拍攝到成群藏羚羊順利通過遷徙通道的大場景。李飛說:「這類場面人工難以捕捉,而懸掛在鐵塔頂的攝像機,可以不干擾藏羚羊,就能輕鬆完成拍攝任務,如果在監測點內出現盜獵者的身影,我們也能儘快發現。」
系統運行以來,省生態環境廳採取「自動+人工」的值守方式,近距離觀測研究藏羚羊、普氏原羚、黑頸鶴、野氂牛、雪豹、青海湖裸鯉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和水生生物的典型活動,並通過青海環保雲平台海量存儲系統,不斷積累觀測資料。目前,已涵蓋青海省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青海湖、河湟地區等五大生態板塊。
同時,「青海生態之窗」系統與生態環境部全國生態環境監管平台對接,和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以及地方生態環境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綠色江河等社會團體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和數據共享,實現了部門之間、系統內外的共建、共享。
實現監測監管協同聯動
從宏觀到微觀,從畫面到數據,「青海生態之窗」系統不斷擴展觀測範圍及內容。「科技+生態」的效應不斷凸顯,也讓青海的大美風光實現同框「出鏡」。
青海省已形成以環保部門牽頭,農牧、水利、林業、氣象等多部門合作的生態監測工作機制,統一監測指標、技術和方法,初步實現了部門間的數據互通共享。利用高解析度遙感,建立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遙感監管平台。同時,將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移動執法平台和在全國率先建成的有毒有害氣體監測預警系統、環境質量監測站網整合,實現了監測監管協同聯動。其生態環境教育科普、宣傳功能的發揮,進一步促進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升。
「摸清家底才能更好作為,『青海生態之窗』獲取的數據及視頻資料所建立的資料庫,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起到數據支撐作用。」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黨支部書記陳萍說,他們還將利用該系統對濕地、凍土、冰川等開展長期全面監測,進一步掌握青海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狀況及變化規律,為國家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成效評估、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等工作服務。
讓數據「活」起來,更高效地保護生態環境。未來,我省將建設以視頻和遙感監測為核心的自然生態保護監測網,基於視頻、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綜合實現人類活動和野生動物監測監管,採集和分析生態環境變化監測數據,以不斷升級的科技手段守護好中華水塔。
稿件來源:青海觀察客戶端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