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50塊的演唱會引發討論,音樂演出漲價為什麼總被嘲?

讀娛 發佈 2022-08-06T00:12:40.400262+00:00

由於該頒獎禮演唱會門票折合人民幣50元,#門票50塊的演唱會#話題衝上微博熱搜,帶起了一輪網友對內娛的發泄:「在韓三百就可以做前排,內娛三百進不了場館」、「韓娛50元可以看到大熱男女團,在內娛200萬看花式塌房」…


文 | 蒜香啫啫角

近日,韓國一場即將舉辦的「2022 K全球愛心夢想大獎」引發了內娛的關注。

由於該頒獎禮演唱會門票折合人民幣50元,#門票50塊的演唱會#話題衝上微博熱搜,帶起了一輪網友對內娛的發泄:「在韓三百就可以做前排,內娛三百進不了場館」、「韓娛50元可以看到大熱男女團,在內娛200萬看花式塌房」……

這個話題之所以能衝上熱搜,既有粉絲群體對於內娛偶像產業的氣憤,也有近期演出市場全面漲價的影響,讓粉絲群體和演出愛好者都有機會來直言自己的不滿。上個月,仙人掌音樂節開啟預售,單日預售票999元,VIP預售票價1599元,雙日通票預售1800元,VIP雙日2999元,樂迷們用「演出刺客」諷刺高票價,不過目前該音樂節票價也並未受影響。

一方面,後疫情時期人們對於音樂現場娛樂的需求仍在增加,另一方面,市場對於價格的不滿也在增加,這樣的情況到底暴露出了什麼問題?


後疫情時期,演出側漲價在所難免

演出市場的漲價已成趨勢。

據大麥發布的《2021五一檔演出觀察》顯示,去年五一市場音樂節票房同比增長252%,觀演人次同比增長173%,票房的增速遠高於觀演人次的增速,顯示出票價漲勢的兇猛。而到了今年,這種漲價趨勢仍然沒有停下。

去年武漢草莓音樂節預售單日票360元,預售兩日通票620元,今年的武漢草莓音樂節,預售單日票漲到580元,預售兩日通票980元;而前文提到的仙人掌音樂節,在2021年的預售票價還是588、988的單雙日預售價格。

與此同時,Livehouse場地的小型演出價格也出現一定上漲,目前在巡演的告五人樂隊價格定在380元,姜雲升的巡演票價則達到499元,這與前些年Livehouse場地常規260元封頂的價格相比高出不少。

不過,這種價格增長並不只發生在我們的市場上。據Pollstar的數據,2022上半年北美巡演平均票價為108.2美元,平均票房收入為85.62萬美元,而2019年的平均票價是91.86美元,上半年平均票房收入為68.86萬美元。也就是在海外,演出漲價也是正在發生的趨勢。

演出側的漲價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演出是音樂產業中受疫情衝擊較為明顯的一環,在疫情漸去後,票價上的增長是產業回血的一種手段,其二則是成本的上漲,這也是影響比重更大的一點。

對於音樂節而言,人力成本的上漲是成本提升的主要原因,有業內人士表示,大部分樂隊在2018-2022的時間裡,演出費普遍上漲了50%-400%;同時,由於不確定因素的存在,音樂節前期投入成本也在變高,這也是影響主辦方定價的因素。

而在Livehouse側,商業模式與音樂節有所不同,定價基本由藝人方決定,那麼播放量、人氣等將影響票價的高低,就像告五人的380元巡演票價,雖然有不少人喊著太高了,但實際上他們的門票還是一搶而空,在二級市場上也有一定的溢價。

簡單來說,在後疫情時期,演出側的漲價基本勢不可擋,再加上音樂綜藝、網絡平台讓一批新生代音樂人有了市場聲量,他們的演出費用也隨之增長,這本身都是無可厚非的,那麼為什麼市場上還會對演出漲價而抱有不滿?


「低性價比」的音樂演出,憑什麼讓用戶買單?

在這一次#門票50塊的演唱會#引發的市場討論當中,大部分網友都在吐槽,吐槽的核心不止在於票價,更在於內容。從前文的數據也能看出,其實當下市場對於演出現場是有極大需求的,在這種需求支撐下,票價正常幅度的增長並不會打消人們走進現場的熱情,真正讓消費者不滿的是「性價比」不高。

在韓國的這場頒獎禮演唱會上,參演的都是當下韓國頂流愛豆,他們的唱跳實力舞台精彩程度,都符合市場的期待,相比之下,演藝實力參差不齊的高票價愛豆演唱會,才是讓粉絲們不滿的根本。哪怕粉絲為愛發電到現場觀看了愛豆的表演,但他們也都清楚自己粉的愛豆和那份票價是否匹配,平時不願意說出的現實,在這種對比之下也就難免張口吐槽。

而對於音樂節的高票價不滿,其實也有相似之處。儘管目前如草莓音樂節這樣的頭部品牌,每年都在融入更多元素、更多玩法,以圖給音樂節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與服務,但音樂節的內容核心,並沒有什麼驚喜可言。對於此前就鍾情於音樂節的樂迷群體而言,各家音樂節的藝人名單幾乎沒有差別,前兩年和現在看的陣容幾乎沒差別,價格卻翻了倍,確實很難讓樂迷接受。

同時,隨著音樂節這一形式越發受到大眾市場的認可,走進音樂節已經不再是樂迷們的專屬,更多人為了有一個和朋友社交的機會走進音樂節,他們對於舞台上表演的是誰似乎不會多看重,只要能讓他們放鬆舒服能嗨就可以,那麼因為陣容而帶來的票價增長,自然很難讓這一批音樂節消費者買單。

而在體驗上,實際當下各音樂節也做的非常一般。有的音樂節聲場不做把控,後排觀眾連音樂都聽不清,而一些人多的音樂節現場,人流無秩序也會形成混亂,有的音樂節選擇融入藝術元素走出差異化,但少之又少的藝術裝置也無法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還有飲食、交通、衛生等方面,大部分音樂節也都差強人意。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大部分的音樂節都還只顧得上音樂內容,用流量藝人增加門票的吸引力,用戶體驗都被後置,就更別提突發情況主辦方的預案能否應對了。

幾年前,日本的Fuji Rock、Summer Sonic等知名音樂節三日通票就分別達到1200元、1500元,但樂迷們並不認為價格高昂,一方面是這些音樂節上的陣容會比國內音樂節更加豪華,另一方面也是這些音樂節的配套體驗更好,美食、安全、交通、現場秩序等水平都高出國內很多,像是2019年Fuji Rock遭遇颱風天,演出仍然可以繼續,食宿也都有解決方案,這也才是這些音樂節品牌可以達到全球知名的原因。

換言之,現在,國內的音樂節在陣容上難以有突破,在服務體驗上也還與國際知名音樂節有所差距,但票價卻相同了,人們吐槽也是再正常不過。無論是演唱會還是音樂節,對於消費者而言,如果不能在內容、體驗上帶來提升與變化,那麼只是價格的增長無疑會帶來一波又一波的不滿,如果長期以往,在供需關係達到穩定後,自然會再一次發生演出市場的冷卻、眾多演出品牌的消亡。

尾聲

當下,音樂演出也可以算是不少年輕人的娛樂消費的剛需之一,大麥發布的《2021五一檔演出觀察》顯示,2021年小長假中音樂節觀演人次同比2019年增加了173%,Livehouse觀演人次同比增長326%。

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演出市場的發展是具有潛力的,然而行業只依賴有限藝人的市場號召力,忽視演出體驗、提供的內容品質,是無法讓這個行業健康前行的,相反,甚至會傷害了原本對這些娛樂形式抱有熱情的樂迷。像是近期發生的向表演者扔物品,在表演現場猥褻女觀眾等情況,雖然都不是主辦方可完全控制的,但這些事件傳達出的不安也在影響著每一個願意到現場聽音樂的普通人。

我們的音樂演出行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最先應該邁出的步伐不應該是漲價,人才培養、內容把控、體驗創新每一環都還有許多進步空間,在疫情後這個時期,漲價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但「回血」不能成為不作為的藉口,無論是在音樂方面還是體驗方面,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這也才是音樂演出行業當下最需要做的。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