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根脈 厚重穰鄧」《滄桑變遷》之魏晉南北朝時期

醉翁亭上看風雨 發佈 2022-08-06T19:59:36.692680+00:00

之四《滄桑變遷》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建安二十五年,曹丕逼獻帝劉協禪位,改國號為魏,史稱「三國魏」、「曹魏」。

【千年根脈 厚重穰鄧】之四《滄桑變遷》之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220-589年)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逼獻帝劉協禪位,改國號為魏,史稱「三國魏」、「曹魏」。曹魏建國,鄧境各縣隸屬沿襲漢制。

三國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逼元帝曹奐禪位,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鄧境各縣隸屬未變。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陽郡為南陽國,轄有鄧境之涅陽、冠軍二縣;置義陽郡(後改為新野郡),轄有鄧境之鄧、穰、朝陽三縣;山都縣仍屬襄陽郡;安眾縣省人宛縣。今鄧州市林扒、孟樓兩鎮時仍屬陰縣,屬順陽郡(在淅川縣南,已沒入丹江口水庫)。

一、滄桑變遷

太康三年(282年),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當陽縣侯杜預(字元凱,杜陵人),繼漢代召信臣、杜詩遺業,復修穰縣六門堰水利工程,時人稱為「杜父」。冠軍縣境有楚堰,杜預曾主持重修,灌溉農田1000餘頃。太康六年(285年),杜預以荊州都督進司隸校尉,返京師洛陽時,行至鄧縣驛館而卒,年63歲。諡「成」。

太安二年(303年),山都人丘沈與義陽(新野)人張昌於湖北安陸縣率流民(為避災就食而流徙之民)起義,聚眾3萬,轉戰豫鄂邊境,次年被俘遇害。

西晉永嘉四年(310年)至東晉末年,鄧境各縣本屬晉朝,但先後被侵犯晉土的五胡十六國之北漢(匈奴族)、前趙(匈奴族)、後趙(羯族)、冉魏、前燕(鮮卑族)、前秦(氐族)、後秦(羌族)占領。期間,北漢侵犯西晉時,鄧境士民為避戰亂多就近逃至荊州之江陵、襄陽,如涅陽、安眾的劉氏和宗氏家族多逃至江陵,冠軍的張敬兒,胡僧祐等家族多逃至襄陽。東晉寧康二年(374年)僑立廣平縣干朝陽縣(在今鄧州市小楊營鄉文昌村北),屬雍州(僑治襄陽)廣平郡(寄治襄陽)。

東晉太元九年(384年),前秦內亂,東晉伐秦,鄧境各縣復歸東晉。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宋王劉裕受東晉恭帝司馬德文禪,即皇帝位,國號宋,史稱「南朝宋」「劉宋」。自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鄧境各縣先後屬南朝宋、南朝齊、北魏、東魏、西魏、北周。

南朝宋後期,今鄧境有一郡--廣平郡(治所在原朝陽縣)、九縣--涅陽、冠軍山都、鄧、穰、廣平(廢朝陽縣置)、清水(在今彭橋鎮與孟樓鎮一帶)、槐里(在今孟樓鎮西境與淅川縣交界處)、平陽(治今隱灘鎮梁寨村)。涅陽、冠軍隸南陽郡,山都、鄧、穰隸新野郡,清水、槐里隸順陽郡,廣平、平陽隸廣平郡。其間,曾僑置弘農郡.在今鄧西五壟山一帶(今厚坡、高集、九重、香化、彭橋等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率軍南伐。次年為加強對漢水以北廣大地區的控制,防止南朝齊向北推進,將荊州治所自魯陽(在今魯山縣)移於穰縣(今鄧州市),領八郡四十一縣。八郡為:南陽郡、順陽郡、新野郡(治穰縣)、東恆農郡(治酈城,在今內鄉縣西北)、漢廣郡(治東棘陽,在今新野縣東)、襄城郡(治方城)、北清郡(治在今鄧州市高集鎮西北)、恆農郡(治在今淅川縣厚坡鎮)。鄧境冠軍、涅陽兩縣屬南陽郡:並新置西棘陽縣(在今鄧州市小楊營鄉磚橋村),屬漢廣郡;新城縣(治今羅莊鎮南古村,西魏時改為臨湍縣),屬南陽郡;晉城縣(在原平陽縣址),屬南陽郡;穰縣屬新野郡,省廣平縣人穰縣;置圉縣(在今淅川縣九重鎮唐王橋村刁河西岸)屬東恆農郡。自此,穰縣成為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北魏孝文帝率軍攻打南朝齊,在取勝返京(洛陽)的途中,病死於穰西谷塘原(在今九龍鎮半店,另說為厚坡、還有說為安眾縣故址)。孝文帝離穰前,去美洲墨西哥輾轉四十年的恵深和尚來穰城,見到孝文帝,孝文帝命其去京城洛陽。佛教傳入鄧,當於此時。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北魏孝武帝遷都長安,史稱「西魏」「北朝西魏」。十月、齊王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移都鄴(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史稱「東魏」「北朝東魏」。之後,鄧境征戰頻繁,穰城時而為東魏攻占,時而被西魏奪取。

大統六年(540年),西魏文帝於穰縣置大都督府,以洛陽人長孫儉都督三荊等十。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僕射。三荊,即穰縣荊州(時為西荊州)、比陽荊州(在今河南泌陽,時為東荊州)、安昌荊州(在今湖北棗陽,時為南荊州)。大統十五年(549年),授開府儀同三司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都督十五州諸軍事,鎮守穰城。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西魏滅南朝梁,俘獲十餘萬口為奴婢,迫遷長安,南朝梁直閣將軍、中書侍郎陳頊也在迫遷之列。途中、陳頊留妻子柳敬言及長子陳叔寶、次子陳叔陵於穰城,後移居涅陽。八年後,陳頊即帝位,為南朝陳皇帝,陳叔寶為皇太子。今穰東鎮有太子崗,相傳為陳叔寶及其母柳敬言當年所居之處。

恭帝三年(556年),太師、大冢宰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篡西魏,建立周朝,史稱「北周」「後周」「北朝周」。鄧境各縣於是歸北周(鮮卑族)。李輝為荊州刺史。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魏郡人申徽為荊州刺使。申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牘無大小皆親自省覽,故而事無稽滯,吏不得為奸。

天和三年(568年),武康郡公、江陵總官崔士謙為荊州總管(冶穰城)、八防諸軍事、荊州刺史(州治亦在穰)。鄧州既轄境遼闊,俗兼夷夏,又南接陳境,東臨北齊,崔士謙外御強敵,內撫軍民,風化大行,號稱良牧。

魏晉南北朝時期,諸多重臣封爵鄧境,既是對重臣的褒獎,也是為了控制重鎮穰城。曹魏黃初二年(221年),曹丕追贈鄧王曹沖諡號「鄧哀侯」,又追加稱號「鄧公」太和五年(232年),再贈曹沖諡號「鄧哀王」。黃初二年(221年),進封曹琮(宛侯曹據之子,奉曹操命繼嗣曹沖)為冠軍公。冠軍為公爵封邑自此始。西晉永平元年(291年),封衛將軍郭彰(太原人,惠帝司馬衷皇后賈南風堂舅,參與賈皇后專權)為冠軍縣侯。北魏太昌元年(532年),孝武帝遷征西將軍楊紹為衛將軍,晉爵冠軍縣伯,後於西魏時又晉爵為冠軍縣公。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撫軍將軍叱羅協被封為冠軍縣男後晉爵為冠軍縣伯,又晉爵為冠軍縣侯,再晉爵為南陽郡公。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車騎大將軍、司農卿裴果(字戎昭,河東聞喜人)封冠軍縣侯。大將軍韋孝寬封穰縣公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封大都督韓盛為臨湍縣子。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封柱國大將軍竇熾為鄧國公。北齊河清三年(564年),北齊封左衛將軍、司徒斛律光為冠軍縣公。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封驃騎大將軍柴烈為冠軍縣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封車騎大將軍李禮成為冠軍縣公。

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的戰爭也孕育了眾多的英雄,冠軍縣就有五位虎將,戰功卓著,彪炳史冊。他們是:車騎將軍、襄陽縣公張敬兒,寧朔將軍、平陽縣侯蔡那,平北將軍、漢壽縣伯蔡道恭,車騎將軍、新市縣侯胡僧祐,冠軍將軍、筑陽縣子宗越。

魏晉南北朝時期,涅陽、安眾的劉氏家族名人輩出,享譽天下,如劉虞、劉喬、劉耽、劉柳、劉湛等。涅陽、安眾的宗氏家族也十分顯赫,如宗炳、宗愨、宗懍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鄧州境域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遺存。張村鎮有曹魏徵南將軍張詹墓,南朝宋時被盜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有墓碑所刻的勸盜詩:「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後人,幸勿我傷!」此墓的記載,對研究古代喪葬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1980年,張村鎮出土一枚關中侯印,金質,為國家一級珍品,對於研究魏晉時期的官職制度、文字變化以及冠軍縣的歷史有著重要意義。1957年,張村鎮許莊村西南發現一座南北朝畫像磚墓,所出土的保存完好的畫像磚,轟動考古界,是中國工藝美術考古的重大發現。這些畫像磚上的畫像種類多樣,大體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現代人了解南北朝社會的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鄧縣彩色畫像磚墓》一書,有詳細介紹。

自曹魏至北周,朝代更替頻繁,鄧境各州、郡、縣隸屬多變。接連不斷的戰爭,使鄧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過,戰爭也造就了鄧人劉喬、張敬兒、宗愚等勇猛善戰、名垂青史的英雄。荊州治所在穰,使穰成為一大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