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文物」——煤山遺址出土文物!雙耳箅流灰陶壺

古韻汝州 發佈 2022-08-06T20:02:19.802662+00:00

『汝州文物』——煤山遺址出土文物!雙耳箅流灰陶壺劉孟博/稽錄煤山遺址位於汝州市區廣成路與西環路交叉口東南側煤山公園內,因遺址堆積為大量的黑灰色土,故當地村民稱之為煤山。

『汝州文物』——煤山遺址出土文物!雙耳箅流灰陶壺


劉孟博/稽錄


煤山遺址位於汝州市區廣成路與西環路交叉口東南側煤山公園內,因遺址堆積為大量的黑灰色土,故當地村民稱之為煤山。整個遺址呈立狀,高出周圍約4米,東西直徑220米,南北直徑230米,地勢北高南低,斷崖上袋形、敞口灰坑多見,文化堆積層次明顯,地表還散存有大量的龍山、二里頭以及商代、西周、漢代陶片及螺殼、鹿角等遺物。煤山遺址的絕對年代為夏代,距今4500年左右,文化性質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類型,煤山遺址的發現可以看到當時人類的生活、棲息、種植、狩獵、制陶工藝、冶銅、生產工具等均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對研究我國第一個奴隸國家的建立以及夏代人活動範圍有重要價值。


1958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在煤山遺址發現河南龍山文化遺存,隨後在此進行過6次大大小小的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1970年11月,洛陽市博物館為配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煤山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197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考古隊對煤山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發掘。這兩次發掘面積600平方米左右,清理房基33座,灰坑87個,陶窯4座,水井2口,墓葬15座,出土遺物八百件之多。通過調查和試掘,人們在煤山遺址找到了「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存的重疊層,通過煤山遺址的文化層疊壓關係,我們認為二里頭文化是直接從河南龍山文化發展而來的。煤山遺址(一、二期)河南龍山文化的時代,屬於龍山文化的晚期,它具有自身的顯著特點,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因為這一遺存是第一次在煤山遺址發現的,所以考古學界稱之為「煤山類型」。


煤山遺址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研究我國夏代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劃時代意義,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科學創造價值。1983年5月25日,煤山遺址被臨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1月11日,煤山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煤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1959年煤山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出土有大量的陶器及破碎陶片,經過後期的修復,其中的雙耳箅流灰陶壺最為獨特,經專家論證,該器物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距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無獨有偶,據侯秀敏先生《篦流灰陶罐,疑為5000年前茶、藥器》一文介紹,1996年,為搶救黃河小浪底水庫淹沒區的古文化遺產,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鄭州大學考古系、孟津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了聯合考古隊,對孟津西北部數平方公里的妯娌遺址和寨根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文物普查和考古發掘,期間也曾出土過一件與煤山遺址出土雙耳箅流灰陶壺類似的帶嘴陶罐。


孟津縣出土的陶罐重0.61公斤,寬17.5厘米、高12.5厘米、口頸9.5厘米、底徑8厘米。夾砂灰陶,素麵、斂口深腹,厚圓唇,上腹微鼓,腹上部一管狀流,流嘴呈花灑狀,有9個小圓孔,流的高度略高於口部。上腹部飾一周不規則的附加堆紋,上腹微鼓,平底。對照《黃河小浪底水庫考古報告(二)》,此帶嘴陶罐屬於妯娌二期文化。在陶器風格上表現出有比較濃厚的仰韶晚期特徵,與鄭州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第三期陶器作風接近。文化年代介於仰韶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之間,從仰韶晚期延續到龍山早期。


據這兩件器物的前後出現分析,說明了在龍山文化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日常生活的需求,陶器類型向著更趨於實用型的趨勢發展。


根據帶嘴陶罐的器型分析,流嘴上的花灑狀小圓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過濾掉植物的殘渣。且觀察罐的底部,有明顯的火燒結痕,證明此罐當時是作為炊具使用的。因此筆者推測它可能是當時煮茶或者熬藥、煮植物莖葉等的器皿。難道這種帶嘴陶罐會是我國在距今約5000年前已經開始飲茶、熬藥的重要實物證據?還有待提取罐上的殘留物質進行進一步的科學分析與驗證。


從考古學看,妯娌遺址出土的帶嘴陶罐屬仰韶晚期至龍山早期間,汝州市出土的「雙耳箅流灰陶壺」處於龍山文化期,二者之間時期相比,可能帶嘴陶罐要略早一些,但二者的做工、材質與造型極為相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