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聚焦|《北京鄰居》勾起胡同「真」回憶

新京報 發佈 2022-08-06T20:19:22.966390+00:00

一部由北京雲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人藝製作班底精心打造的原創話劇《北京鄰居》將於8月5日-7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

一部由北京雲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人藝製作班底精心打造的原創話劇《北京鄰居》將於8月5日-7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該劇改編自老舍文學獎得主荊永鳴小說《北京時間》,這部小說曾被稱為「最暖的外地人在北京奮鬥史」。

話劇《北京鄰居》改編自老舍文學獎得主荊永鳴小說《北京時間》。 主辦方供圖

話劇《北京鄰居》由國家一級編劇傅玲改編、北京人藝導演唐燁執導。從2020年起,已連續三年應國家大劇院的邀請登上了戲劇場的舞台。作為一部京味兒話劇,該劇在舞台上充滿濃郁的京腔京韻,一方面作品以外來者的視角,觀察揣摩著最具文化烙印的「北京人」;一方面又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表現與「劉作家」一樣匍匐在地謀生存的普通人,並由此引入變動著的時代因素,這正是它最有意味的地方。新京報專訪話劇《北京鄰居》導演唐燁,聊聊與「鄰居」有關的故事。

北京在地生活的人物群像

《北京鄰居》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外埠來京的「候鳥」和胡同里的「留鳥」同住在一個大雜院裡發生的悲喜故事,有人情義氣,也有無奈與陣痛。在導演唐燁看來,如今在話劇舞台上,能夠反映當代北京普通人生活的題材其實並不多見,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這些年她始終在不斷地尋找這類題材。當初之所以決定把荊永鳴的小說《北京時間》改編成話劇搬上舞台,唐燁覺得,荊永鳴先生作為一位非北京籍的作家,他以外來者的視角創作出的小說《北京時間》,讓她感受到了非常客觀的文學視角。小說中特定人物的優、缺點不僅被他書寫得鮮活生動,當讀者與這些人物最終融合到一起之後,內心裡還會泛起淡淡的心酸與同情,「這有點像曹禺先生對於自己筆下的人物,常常帶有一種同情與愛去寫他們一樣。」

作為一部群像作品,《北京鄰居》沒有唯一主角,沒有常規「起承轉合」的故事,而是由生活瑣事、言來言去匯集而成的一個故事,因此創作的最大難度是如何通過「一群人」來塑造「一個人」。唐燁坦言,她想作為一個時代記錄者,將上世紀90年代的北京通過舞台作品留存下來,於是她和編劇傅玲回憶了很多那個年代關於北京百姓生活的細節。舞台上,老北京大雜院原汁原味地呈現,煤堆、小賣部、公用自來水、自建棚,處處都是生活細節的展示,幕間的三弦伴奏更是增加了北京城古韻的味道。

導演唐燁表示想將上世紀90年代的北京通過舞台作品留存下來。 主辦方供圖

還原生活細節杜絕符號化

在眾多角色中,著墨最多的角色是松天碩出演的「趙公安」,他主動、熱心、愛出頭,咋呼、搭訕、喜歡抬槓,是一個底層小市民,下崗兩年在家無所事事,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唐燁回憶,《北京鄰居》剛開始演的時候,很多觀眾並不「待見」趙公安這個角色,甚至有人說「誰有這麼一個鄰居,想死的心都有!」但演過之後,觀眾們竟慢慢開始理解趙公安,發現在自己的生活里其實這樣的「鄰居」隨處可見,以至於松天碩成為了該劇每一輪演出最受觀眾喜歡的演員之一。

雖然松天碩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是作為90後,劇中的很多生活細節他都沒有經歷過。唐燁表示,在「小松」出生的年代,大雜院裡的公用自來水早已被家家戶戶引進自家房中,再也不會出現劇中到了冬天各家各戶睡覺前,還要關掉全院的水閘,第二天早上再各家輪班,燒壺開水將凍了一夜的水龍頭澆開的景象,在《北京鄰居》中,很多生活細節方面,都在力求真實地還原那個時代。唐燁表示,舞台作品與小說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創作者要通過自己記憶里瑣碎的生活細節,不斷地充實這部戲,但一切的前提都要遵循一個「真」字:「一方面是依託小說,而更多的是人物的真實,情感的真實。為了做到這一點,作品杜絕符號化的處理,力求細緻真切。」

《北京鄰居》的故事大約發生在1997年,至今已過去二十多年,而這二十多年正是北京變化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全國各地人來到北京「共建」的時期,北京人的包容和接納讓北京發展迅速,這座城市也越來越散發出它的冷靜、大度。在《北京鄰居》這部作品裡,不論是新北京人還是老北京人,多多少少都會通過劇中所展現出的生活細節找到共鳴,甚至對北京文化感興趣的觀眾,也能從中找到各種鮮活生動的北京特色。唐燁回憶,該劇首演時,現場便有一位女士流下了淚水,第二天她又帶著自己的父母重溫了一遍作品。由於舞台上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裝置太過真實,以至於經常有觀眾要求上台看看他們曾經熟悉的「大雜院」。

在北京奮鬥、生活的人,都能在《北京鄰居》這部作品裡找到共鳴。 主辦方供圖

用舞台作品留住「京味兒」

今年是《北京鄰居》連續第三年受邀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台,唐燁認為正是因為劇中的生活細節,打動了無數曾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在她看來,《北京鄰居》雖然還原了往昔歲月,但更多的是對人之生存的思考和記錄。值得一提的是,話劇《北京鄰居》是導演唐燁與編劇傅玲,繼北京人藝話劇《槍聲》之後,再一次合作,劇本前後打磨四年時間,可以說是逐字逐句修改出來的,劇中很多細節的處理是主創團隊前期文本加後期排練,一點點磨出來的。唐燁認為,「在這部作品裡,無論是荊永鳴老師,還是我們主創團隊,一直都在秉承著一種客觀的角度,無論觀眾是老北京人還是新北京人,都能在這部作品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溫暖。我們也希望大家再把這種溫暖接過來,繼續傳遞給周圍的人。」

在唐燁看來,北京人從骨子裡講禮數、熱心腸,很多時候北京人看似不求上進,常常講究「差不多主義」,其實也從另一面體現北京人不爭不搶,懂得順應社會的某種精神特質。「一座城市中,人的個性,可以直接影響到整座城市的個性。」唐燁記得,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便是北京這座城市的「溫度」,但隨著城市的發展,當人們從大雜院搬到樓房裡以後,這種溫度便慢慢在「降溫」,她特別不希望這種物理與空間距離,把人的距離拉開。兩年前,唐燁在創作北京人藝抗疫大戲《社區居委會》的時候,與主創團隊曾去過很多社區進行走訪,那段經歷讓她感覺到,通過在疫情中當志願者的經歷,很多人開始相互變得熟悉,曾經的那些溫情又在逐漸升溫。

從藝術創作角度講,唐燁覺得過去每每談到京味兒戲,觀眾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龍鬚溝》《茶館》等這類經典作品,無論作為戲劇人還是北京人,都令唐燁感受到一種創作動力:「近些年我們的編劇一直都在不斷地創作,大家都在努力地挖掘更多京味兒題材的舞台作品,最終的目的還是想把不同年代的北京味道,用不同的舞台或藝術方式留存下來。」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