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如何解決錢糧問題?搞經濟也有一手

探尋史蹟 發佈 2022-08-08T10:10:44.590666+00:00

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的錢糧問題怎麼解決?那既然如此,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們是怎麼解決錢糧供給問題的?

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的錢糧問題怎麼解決?

紅軍窮得叮噹響,小米加步槍一貧如洗,還要堅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那既然如此,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們是怎麼解決錢糧供給問題的?

抗戰時期,為了擺脫敵軍的封鎖包圍,八路軍聯合陝甘寧邊區老百姓,在延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央領導齊上陣,墾荒種菜,紡紗織布,硬生生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打造成塞外好江南,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八路軍能依託根據地改善部隊經濟情況,那紅軍呢?前期還好,紅軍在南方八省開創了不少後勤基地,可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道路後,沒有固定根據地的他們是如何籌措軍餉和糧草的?

其實紅軍在長征期間籌措軍費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繳獲敵軍物資、打土豪分田地以及和地方群眾兌換贖買。繳獲敵軍物資是最直接、最簡單的一種,蔣介石派出部隊圍剿紅軍,可紅軍擅打游擊戰,機動靈活轉移速度快,只靠追擊是遠遠達不到圍追阻截目標的,所以老蔣還會電令地方軍閥或者武裝勢力,配合自己的作戰規劃,在我軍前進的道路上實施封鎖、使絆子。

這些部隊在地方上經營多年,戰鬥力有強有弱,但儲備物資一定是不缺的,像貴州軍閥王家烈,雖沒什麼值得稱道的領兵才能,斂財的手段倒是登峰造極,紅軍進入其領地後遭到襲擊,連打好幾場勝仗,不僅將對方生擒活捉,還找到了他藏匿個人財富的山洞,繳獲6萬多銀元和大量物資,包括價值幾十萬的存鹽和5萬多香菸。除分給當地群眾和自留一部分外,都低價出售段換成流通現金,腰包一下子就鼓了起來。1935年紅軍攻打青山嘴地區,這裡本來駐紮著一支國民黨騎兵,但是人數少,整體的戰鬥力不強,也沒有那麼強烈的戰鬥意志,一聽說紅軍馬上要兵臨城下,當即就收拾東西打馬離開,剩下一堆帶不走的馬具和布料棉被,被紅軍重新利用起來,補充部隊後勤物資缺口。

打土豪分田地這項活動,其實早早就在紅軍隊伍中出現,長征期間也沒有落下。區別是之前部隊是在根據地範圍內開展,公開審判品行不端的土豪劣紳,將他們的土地和家產劃分給當地老百姓,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共產目標。長征期間沒辦法發展穩定的根據地,紅軍只能在路過民眾居民地的時候,先派出情報偵察人員進行打聽,了解當地情況,看有沒有需要審判的不良地主。如果有,就動用武力手段開倉放糧、劃分田地,沒收其不義之財,先為有需要的老百姓解決困境,然後適當地收取一部分所需物資,為部隊進行補充。

最後的兌換贖買方法,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以物易物,或者租借。紅軍長征一共經過兩年,一開始肯定是有錢的,還能直接從群眾手上購買物資,價錢也能給得足足的。但是時間一長就捉襟見肘,又不能白拿,那沒辦法了就換吧,身上值錢的東西,無力餵養的戰馬,鐵質的馬鞍或者水壺等軍需裝備,只要雙方都有意就可以達成交易,部隊有規定不能強買強賣。有群眾受到驚嚇匆忙逃走的,也不能強行占有對方的物資。後續時間裡紅軍甚至還開發出了寫欠條的業務,向地方上一些富裕人家借款或者借糧,蓋上部隊領導的大印,留下證物,後期再進行歸還。

長征很苦?開頭不苦!

上邊介紹的是紅軍在長征期間解決錢糧問題的方法,現在我們來追溯一下紅軍在準備進行長征之前所做的事前準備。

在大家印象中,紅軍長征就是個苦哈哈的差事,詩句中都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長征萬里路迢迢,風蕭蕭,雨飄飄」,一片淒風苦雨,氣氛格外悲壯。但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紅軍並不是毫無準備地開展戰略轉移,一直遭受到國民黨軍隊的追擊圍堵,中央領導也意識到南方根據地,尤其是中央蘇區戰略位置不太恰當,距離國民黨大本營太近,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被包圍的窘境,需要另外尋找合適的後方基地。雖然一開始沒有確定出北上抗日的雄偉目標,但離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紅軍也抓緊一一切機會,緊鑼密鼓地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準備活動,為後續長征奠定基礎。

此階段的準備活動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招兵,二是囤積物資。不管什麼時候,充足的兵力總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紅軍剛剛經歷過好幾次圍剿,部隊人員有所折損,需要儘可能地補充新鮮血液,提升整體戰鬥能力。雖然知道打仗要流血犧牲,但為了支持紅軍,也為了早一日迎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中央蘇區的老百姓毫無保留,發動身邊所有人參軍入伍,為自家的兒女收拾行裝,目送他們走進遠行的隊伍。在中央領導的號召宣傳下,在上下一心的革命熱潮中,紅軍總兵力快速擴張到8.7萬,有將近一半都是長征開始前半年最後一次大徵兵招來的。

部隊兵力暫時不成問題,需要解決的就是後勤物資了。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的後勤物資對戰役成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畢竟就算一支軍隊作戰意志再高,戰士們餓得手軟腳軟,也沒辦法衝殺一線奮勇抗敵不是。首先就是加大自身產量,紅軍一向艱苦,習慣有備無患自給自足,所以中央蘇區是有地的,部隊領導號召戰士們栽種短期生長作物,加快收割速度,做好糧食保存工作。還有武器彈藥,這東西不好弄,紅軍也沒多少錢買,只能收集需要的礦物原料,全送到自家的兵工廠里,雖然效率低,但能造多少是多少。長征剛開始時,紅軍戰士身上的裝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齊全的,機槍迫擊炮沒有,步槍手榴彈還是不缺的,人手一把大刀。另外的被褥、草鞋還有醫療用品等,都在加緊趕工準備。

不過僅靠紅軍自己生產能力還是有限的,部隊會僱傭老百姓幫忙製作,也有一些老百姓主動提出捐贈,或者幫忙徵集籌措。國內外一些有識之士、民主團體、蘇聯方面的共產國際,了解到紅軍的處境,也會送來一些資金和物資以作援助。就這樣,在正式開展長征之前,紅軍總計籌集到126.8萬擔糧食,考慮到運輸能力只帶了90萬擔,剩下的分給了根據地老百姓。另外還攜帶有棉衣8萬件、草鞋20萬雙,以及一些被毯、藥品等,也算收穫滿滿。

二萬五千里長征,錢糧可以丟,精神從不丟!

既然紅軍進行了為期半年的事前準備,為什麼長征給世人留下的印象,還是彈盡糧絕、全靠戰士們意志力強撐。這也沒辦法,路上走了整整兩年,途徑城鎮會遇到國民黨軍隊圍追阻截,路過山村會引起當地民眾恐慌,跋山涉水走小路,物資就得不到補充,東西還容易丟。除去8萬多紅軍自身的消耗,每次戰鬥、每次翻山越嶺,攜帶的後勤物資都會產生不必要的損耗,就是基礎再好,也扛不住這樣的只出不進。尤其是湘江戰役,對面有敵軍在狂轟濫炸,身邊是波濤怒號的冰冷江水,戰士們能拼著一口氣抵達對岸就是萬幸,更遑論帶好所有的後勤物資。此戰之後,部隊彈藥進水,糧草僅剩無幾,是真正窮得叮噹響。

可湘江並不是長征的終點,相反,此時漫長的突圍之路才剛剛走出一小截,後邊還有赤水河、大渡河等著,部隊每次都得重新籌集物資,有人煙的地方還好,遇到敵軍就打,遇到百姓就積極爭取,總歸還有辦法。真正艱難的是像雪山、草地那樣的無人區,「綠原無垠漫風煙,蓬高沒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乾草火燒驅夜寒」。大自然的複雜性在這個時候顯露無疑,沒有棉衣,紅軍戰士在雪山上備受煎熬,耳朵手指凍掉了也沒有知覺。沒有糧食,過草地的時候用野菜充飢,稍有不慎就會中毒生病,這是真的險象環生、步履維艱。但所幸天無絕人之路,紅軍終究是成功突破敵軍的包圍封鎖,在北方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回首再看長征,這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更是播種機,將希望灑落人心、灑滿大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法寶,讓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偉人說得好也做得到,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