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資本系列之一華夏近代國運亡於首先產生於華夏的資本的負面效應

mamimima 發佈 2022-08-08T10:53:13.485654+00:00

談資本,筆者建議大家還是對《資本論》進行深度的學習和思考。資本是財富,但財富不一定是資本。資本是伴隨資本主義、或者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的——資本是在這個歷史條件下產生,並呈現為能夠創造、帶來新增價值的價值附著物。

談資本,筆者建議大家還是對《資本論》進行深度的學習和思考

本文是從文明及歷史視角談論下資本


1、財富與資本的關係

資本是財富,但財富不一定是資本。

財富是人類具備勞動能力後,通過勞動凝結,而產生的價值附著物!

資本是伴隨資本主義、或者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的——資本是在這個歷史條件下產生,並呈現為能夠創造、帶來新增價值的價值附著物。

從廣義而言資本與財富的關係,資本是一種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顯現自身獨特性質的財富。

總結一下:資本是資本主義歷史時期,呈現追求自我增值的一種財富形式!


2、資本與人的「依附現象」歷史的關係

資本是財富在資本主義歷史時期的一種重要的存在形式。它呈現為追求自我增值為重要特徵。

之所以把一部分財富用資本命名。在前面《華夏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現象到底反映了什麼?》一文里,以貴族制度演化為路徑,我們看到人類依附現象的一個演變歷程。

在資本主義時期,人類的「依附現象」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從以往的直接的「人身依附」,轉化為勞動者對資本的直接依附(形成了對資本家貴族體系的間接依附)。

這就是馬克思說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的內在邏輯(當然這裡是從依附性視角所展開的討論)。

資本的內在運行邏輯,在資本主義歷史時期中,代替了以往歷史中貴族的人的身份。

在以往對貴族依附的歷史階段中,財富的表現形式、使用方式,一般規律,更多是貴族作為人的意志的呈現。

但是資本主義時期,作為資本的財富的表現形式,使用方式,一般規律,已經呈現出資本自身的,違背資本規律使用的資本家,會極大程度是遭受資本本質的反噬而失敗的結果。

這就意味著,以前的人類社會,是貴族控制財富,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控制了(資本家必須依照資本的規律行動(為標準))資本家貴族們!


3、資本的正面作用

資本的正面作用在於它的極其堅定地不斷自我增值的運行樣態之中。

資本是一種財富;

財富是一種對人具備價值的存在物;

價值是一種勞動的凝結和呈現。

也就是說,資本的不斷的增值。本身就是一種不斷勞動凝結的累積。

這意味著幾個問題:

1)、需要客觀生產力條件

如果生產力不足夠,或社會財富不足夠。勞動生產凝結出的價值物——財富,是會大量被人們消耗掉的。比如古代社會,一家農戶一年所產僅夠溫飽,那麼農戶所產財富基本被自身消耗,它(財富)根本無法形成繼續增值的目的。日常消耗掉的那些財富不能稱為資本。因此資本產生的客觀前提,就是社會具備極大規模的財富生產能力。其生產的財富總量遠超其日常消耗總量。這些形成大量剩餘的財富狀態,從這部分財富中才有可能演化出資本。

2)、資本不斷增值顯示的資本的主導性

如果人是財富的主導者,就不會出現持續的不斷增值需求的資本。資本之所以成為資本,意味掌握資本的資本家,不以個人意志,而是以資本規律來持有資本。這直接意味著,在人類還處於的「依附狀態」歷史中,人類大規模消除人對人的依附現象,而轉變為資本成為被依附的主體對象。也就是如《華夏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現象到底反映了什麼?》所呈現出的貴族結構;





3)、單個資本主體與對應的勞動對象的動態變化需求

資本不斷增值,同時意味著,跟以往人身依附歷史現象嚴重不同的是,依附與單個資本(資本家)的勞動者個體是呈現出動態變化的狀態(也就是資本主義政治領域所說的「自由」的本意——能被資本自由的僱傭)。

因為以往人身依附狀態,依附單個貴族的民眾總量是相對固定的。民眾在不同貴族之間的依附轉換,往往被認為是一種背叛,是在價值觀上處於被批判的負面作用。

但是在資本主義歷史時期,當資本的規律主導資本家的意志。那麼不僅僅意味人身依附被瓦解,轉化為人對資本的直接依附。同時也意味著,單個資本掌握更多勞動者,能更多更大地實現增值。極大擴大生產規模(等於極大擴大僱傭勞動者)可以更快更大更多實現增值(不考慮市場競爭及供求因素)。因此,資本不斷增值,直接意味著這種生產關係下,需要勞動者完全擺脫對人的直接依附。而呈現為現在所謂的人的自由!


4、資本控制社會的負面作用

資本的負面作用,來源其對社會的全面控制。

資本的增值為資本的核心目的,那麼一旦資本失控,(資本家被認為是資本的人格化。就是資本家表面控制資本,但是實質上是資本對資本家進行了控制。資本家將資本的增值特質作為自身的行為目的。資本家實質出現了異化的狀態)。社會的行事作風,以及行為目的,甚至文化價值觀文明等等領域,就開始脫離人為核心的,而成為資本的。

資本是為了增值,為了利潤,而不是我們所有的經濟生活活動的追求人的更好的生活為目的。

那麼我們以往認為的在經濟生活中追求的一切的美好目標和標準,都將被資本不斷增值的本性綁架。

也就是說,資本控制的社會裡,一切的價值觀,一切的社會共識,標準等等,都變成資本自身邏輯控制影響的共識標準。

這個現象在最近一系列的社會現象里表現出來。

文藝領域的審丑文化泛濫,娛樂領域的無能的小鮮肉當道,資本在網際網路、教培領域壟斷後呈現出,基於增值為目的的,對人類生活生產領域赤裸裸的壓榨的負面效應。

如果放任這種現象不斷擴展,最終我們必然會面臨西方今天面臨到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政治領域的資本化(大量選舉資本形成西方表演型領導人大量出現劣幣驅逐良幣)、資本主義黨爭(不同私有資本之間的博弈),比如經濟領域的製造業空心化(資本基於最理想的增值,而無視一個社會的產業健康程度)。比如資本,尤其是私有資本泛濫形成的大規模的極端的社會財富及收入分配領域呈現出的兩極分化現象(資本的增值形成其規模的必然擴張,資本規模化效應形成的大魚吃小魚的普遍現象,最終趨勢必然向壟斷現象演化。如果壟斷資本是私有資本,等於全社會大部分的財富及勞動者的命運落入少數壟斷資本家的控制當中。比如日韓的財閥現象)。

最終資本負面作用的發展, 將必然斷送一個文明的發展前景。中國在明清兩朝,作為人類首先出現資本樣式的社會,於人類各文明之中,首先體驗到這種負面效應對華夏文明極大的殺傷性。


5、宋-明時期是人類資本誕生的時期

中國宋朝時期,生產力發展達到人類當時一個新的高度。這從前面討論貴族體制的組織形式向士大夫模式轉化間接證明。

這就在幾個領域使資本誕生具備基本條件

1、唐後期海上絲路巨大利益帶來的滿足海洋活動的基本技術能力的大發展,到南宋時,隨著南宋國際環境的極度惡化,加快了相關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

2、大規模的海洋利益入華,惠及更多的基層民眾。傳統的世家門閥體制,在經濟基礎層面徹底瓦解,在政治領域形成科舉制為核心的新的士大夫貴族體制。士大夫階層對民眾的控制能力較以往、分封世襲貴族體制、世家門閥體制,再次大幅下降。

3、士大夫對民眾和地方利益的控制的大幅下降,形成了軍權向皇權高度集中的狀態。皇權憑藉軍權的大一統,客觀形成了全國市場一盤棋的初步基礎。

4、社會生產力進步所呈現出的加速分工現象。這包括政治領域的文武官員分化,以及社會商人群體(商幫)逐漸成型。大型商幫的出現,顯然需要社會中上層領域不能出現世襲性質的對地方利益、人力、市場、財富、資源的隔斷性控制(比如分封世襲貴族和門閥世家都形成一個個地區和市場局部完全壟斷控制的情況)。而形成這些局部壟斷控制現象的往往是基於軍權的碎片化現象(傳統貴族天然擁有部分軍權)。軍權完全收歸皇權是商人群體大規模獨立分工出來的基本前提。



生產力大發展下,大量財富(包括大量海洋貿易利益入華)匯集與華夏,形成了一大批為了專注與利潤和增值為目的的財富穩定產生。這就是資本誕生宋的現實歷史。


6、元朝對私有資本逐漸失控,私有資本的大規模出現


宋朝的生產力進步,基於全面科舉制的士大夫貴族體制的建立,軍權歷史性全面統一與皇權之下,以及社會分工加劇下的文武官員、商人等群體的分化等等社會進步現象。伴隨的負面作用就是社會組織效率的大幅下降(見前面細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文),這與宋大規模轉向海上絲路,導致對路上絲路重要利益共享方(北方及西域遊牧族族群)的傳統利益形成了巨大打擊,客觀激化了處於高度組織化的遊牧群體與處於「人身依附」形態下的,社會組織效能歷史最低的華夏農耕族群之間的利益衝突。

農耕民族基於歷史發展長脈絡看來,作為社會進步標誌的社會分工加快加劇,其負面效能,就是分工加快加劇形成的內部的利益分化的加快。但是在軍權統一皇權的大背景下,還沒呈現出嚴重的惡果。

但是基層民眾以大規模的中小自耕農,以及中小地主-僱農現在存在,導致的組織效能的大幅下降。使得獲得中原先進技術能力以及處於高度全面組織化的北方遊牧族群,很快就在競爭中處於上風,並最終形成元代宋的朝代更迭。

而基於遊牧族群落後的行政管理能力。

元朝的社會治理,很快就進入讓民間經濟活動大規模放任自流的狀態。元朝統治者更多只是「提綱挈領」抓住了核心問題——徵稅。

這就讓宋朝大規模發展出的海洋貿易活動,從宋朝官方嚴密管控之下的狀態,演變成最終,華東沿海一帶從事海商活動的群體,事實脫離了官方管制,而呈現出利益私有化狀態(大白話:吃獨食)。

很多記錄顯示,元朝一些管理者,面對私人海商從海洋貿易活動中獲得了巨量的財富眼紅不已。於是下令私人船隻不得下海貿易,只能僱傭官船下海,且由官方指定商人帶頭壟斷海外貿易。以圖讓元朝統治階層控制海外貿易。

但是執行十幾年後不得不取消這些規定,很顯然,海商走私很快就控制了市場。讓元官方拿海外貿易利益大頭的企圖徹底失敗。

因此,我們基本可以判定,元朝,由於元統治統治階層的國家管理能力的局限性,導致了海洋貿易活動大規模落入華夏沿海私人海商的控制下。(可以參見明初沈萬三的發家)。由於海洋商貿帶來的極其巨大的利益規模,很快就讓很大一部分的財富利益,演化成專注自身增值的作用。私有資本大規模出現的是在元朝。

讓人非常遺憾的是,因為元的治理能力原因,海商私有資本的狀大是基於脫離中央政府控制為背景下實現的。這種習慣和路徑依賴,很快就在明朝帶來巨大的負面作用。


7、明朝私有資本的失控帶給人類第一次重大歷史教訓

華夏的資本誕生於宋,失控與元。

在明朝開國初期,形成規模並失控的華夏資本力量(也是人類首次顯現的資本力量)在展現其促進社會的功能同時,也顯現出,資本失控(資本尋求不受政治邏輯的管制,而努力實現其自身(增值)的本質)帶來巨大的歷史災難。

江南以浙商為核心的海商集團,通過元朝政府嚴重喪失對海洋貿易活動的控制。而導致巨量的海上絲路貿易利益集中於他們手中。形成了類似明初沈萬三為代表的華夏海洋資本集團。

海洋資本基於失控狀態進行的財富積累路徑的依賴。在明朝建國,隨著海商集團對幾路主要反元勢力押錯了寶。導致了明朝一開國,海商集團就與朱家政權形成了對立衝突的先天隱患。隨後隨著朱元璋對明帝國強烈的控制企圖與海商集團習慣於自己把控海上商貿活動形成了嚴重的衝突(海商集團不接受明政府主導並分潤大部分海洋貿易利益)。

兩大利益集團,圍繞對海上絲路的控制,相互鬥爭形成了僵局。最終反應為明朝開始的著名的海禁現象。

現代一些中國人把明朝開始海禁解釋為閉關鎖國。這是基於西方對中國片面認識觀點的牙慧論調。

海禁本質就是人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資本力量,因為特殊的歷史進程,形成了資本與政權的對立,最終在政權管制領域出現的大規模資本失控現象。——這是資本誕生以後,其負面作用第一次大規模在華夏爆發,並引發嚴重歷史後果的現象。

我們看到,資本誕生以後,第一次負面作用的展現,就以獻祭領先(引領)人類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氣運。導致華夏近現代一百多年歷史嚴重落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巨大歷史災難。

對今天的中華民族而言,對資本負面作用的警惕,需要放在極高的實踐重視程度上。



8、明朝資本的失控讓華夏文明喪失自生性資產階級革命的可能

明朝海洋資本的失控,讓整個明朝,海洋資本和皇權的爭鬥長期處於僵持狀態。

這個僵持就是以貫穿明朝大部分歷史時期的海禁為基本外在表現形式——即皇權不下海,資本不登陸。

而這個僵持,直接讓華夏文明喪失重大的資產階級自我變革的重要窗口期。

之所以有這個判斷,就是從華夏海上勢力控制範圍來看的。

明永樂朝,當時人類最強大的遠洋艦隊,(15世紀初)鄭和艦隊清掃了西太平洋南海即印度洋海路,並進入北非中東地域。但是明中期,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來到了澳門。由此,明朝廷根據各種原因,在1567年再次開關通商,而明末17世紀20年代(明亡於1644年),荷蘭人來到中國近海,並攻占台灣。


我們看到, 在15世紀初,華夏海上力量涵蓋範圍遠到北非中東,但是一百多年後,歐洲通商力量就到了中國近海。再過一甲子多年,歐洲海上軍事力量就來到華夏近海。

也就是說,在從明初到明末兩百多年間,並沒有明顯受到歐洲海洋方向的威脅。但是華夏海洋力量,幾乎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逐步被壓縮到近海。本來一直與政府博弈僵持的海商資本,首先感受到壓力,不得不於政府相對媾和(1568年,即隆慶開關後第二年,東南沿海剿滅倭寇有赫赫之功的戚家軍北調長城,基本宣告長期戕害華東沿海人們的所謂倭患基本平息),促使隆慶開關的實現。但是即便如此,據說在隆慶開關後近70年,西方殖民者在全世界殖民地搜刮的數億兩白銀流入華夏,但落入明政府手裡的,不過每年數萬兩稅銀而已。

皇權和海商通過和解,明政府獲得東南沿海安定的局面,而海商資本依舊保持住了兩百多年來(可能超三百年(含元朝))絕大部分利益留在自己手裡吃獨食的海洋貿易「傳統」。

海商通過跟皇權媾和,抵抗日益增大的西方海洋力量。而皇權在朱棣之後始終無法主導海洋貿易局面,而持續對遠洋活動無利益刺激而毫無興趣。相反明朝中後期內部矛盾和傳統的與北方遊牧族群的關係問題成為明政府日益關注的目標。

現在,我們可以明確的說,從明朝開國到荷蘭力量來到中國近海的兩百多年,是華夏文明發展資本力量,並產生內生性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關鍵窗口期。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資本基於自身的增值到一定規模來主導人類的內生規律,在明朝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了華夏文明不同力量集團之間超長期的內耗、內訌。而錯失了這個200年的窗口機遇期。

以荷蘭殖民者攻占台灣島為標誌。事實預示華夏文明基本失去了自主實現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可能性。因為作為主要資本方,海商集團已經被迫龜縮進近海,並企圖依靠皇權的支持來維持華夏海商集團在絲綢之路中獲得的最後的利益空間。

到明末,作為最可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海商資本,對他們本應革命的對象——封建皇權,依賴性開始大於鬥爭性。華夏文明基本在明末就喪失資產階級革命的可能性。

華夏文明第一次面對資本負面效應,各方在實踐中錯誤的應對導致之後——華夏近現代史大衰落的必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