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文化浸潤人心、培根鑄魂

光明日報 發佈 2022-08-09T22:49:15.527508+00:00

李結仁的歷史課堂。受訪者供圖【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之港澳青年】「澳門與內地同宗同源,同享一片天,共飲一江水。華夏文明滋養著澳門,澳門以其獨特的方式回饋著祖國。」談及澳門與祖國內地,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澳門鏡平學校(中學部)歷史教師、科組長李結仁言語間飽含深情。

李結仁的歷史課堂。受訪者供圖

【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之港澳青年】

「澳門與內地同宗同源,同享一片天,共飲一江水。華夏文明滋養著澳門,澳門以其獨特的方式回饋著祖國。」談及澳門與祖國內地,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澳門鏡平學校(中學部)歷史教師、科組長李結仁言語間飽含深情。

幼時由廣東到澳門,後由澳門到上海求學,而後又回到澳門教書育人,李結仁的經歷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澳門與內地同為中華大地,同被五千年華夏文明滋養。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李結仁對教育充滿熱情和理想,他不僅勇於創新教學模式、參與開發愛國愛澳歷史教材、帶領學生赴內地考察交流,更是潤物無聲地將歷史知識內化為學生心中的價值判斷和家國情懷。

上海求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1994年,李結仁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5歲時隨家人到了澳門,並在澳門接受中小學教育。少小離開內地的他,對內地的印象逐漸模糊。而在中學階段,李結仁開始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十分關心與中國歷史文化、祖國內地發展相關的話題。

2010年,李結仁在澳門鏡平學校(中學部)讀初中三年級,當時恰逢上海舉辦世博會,經由學校組織,他得以前往上海參觀。這次考察交流帶給李結仁很大震撼:道路四通八達,街市繁華熱鬧,立交橋上車水馬龍,東方明珠塔在夜色下熠熠生輝。站在街頭,一眼望去,那是洋溢著笑臉的人群,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國家,發自內心的從容自信讓他印象深刻。

「這就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該有的樣子吧。」李結仁想。內地的廣闊、繁榮催生了他前來讀書的念頭。三年後,他順利考上華東師範大學,學習歷史專業。在上海讀書的四年裡,李結仁除了專攻歷史專業外,還選修了中文、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課程。不同學科的知識,讓他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更加多元。

「我深知,知識的獲取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應該親自去歷史發生過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李結仁在內地求學期間,飽覽了祖國的壯闊河山。手撫長城磚石,仿佛千年光陰在指尖流淌,每一塊磚石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意義,這既飽含他求證歷史知識的熱情,也飽含他對祖國的熱愛。

投身教育:厚植學生家國情懷

大學畢業後,李結仁帶著在內地所學與一腔熱忱,回到自己的母校鏡平學校(中學部),成了一名歷史老師。

在鏡平學校(中學部),歷史課程的設置很有特色,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在李結仁看來,歷史教學模式應該是不拘泥形式的,歷史教學應該「活」起來,只有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全方位、多層次需求,才能真正讓歷史文化浸潤人心、培根鑄魂。

李結仁尤其注重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的創新教學。「參與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自由度高、靈活性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探求真知的熱情被釋放,這才是好的教育方式。」李結仁曾讓學生在搜集歷史材料和草擬採訪大綱的基礎上,對父母祖輩進行口述訪談,從老一輩的回憶和講述中體悟個人、家庭與國家民族發展的緊密相連。

擔任學校歷史科科組長的李結仁,還與其他老師一同創辦了學校的品牌活動——「歷史文化日」。學生通過擺攤遊戲等形式,將自己準備已久的節目向人們展示,有古箏、琵琶表演和歷史話劇演出等。「歷史文化教育的說教少了、互動多了,寓教於樂,學生們喜歡聽、喜歡學,更加提升了對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主動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李結仁說。

「對歷史教育來說,一套好的教材也很關鍵。歷史教材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如果使用混亂,將不利於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推進。」李結仁介紹,2017年,澳門教青局與人教社決定合作出版一套既能體現愛國主義教育方向,又能真實反映祖國內地與澳門歷史發展的權威歷史教材。作為評審委員會委員,李結仁和其他教師代表一起對新教材的結構設置、文字內容、圖片等進行了全方位審核。新教材一經推出就受到澳門各界的歡迎和好評。「相信這套教材可以更好滋養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增進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李結仁說。

甘當使者:讓學生觸摸歷史見證發展

每當向學生們講述悠久的中國歷史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時,李結仁總想將自己雙腳踏足過的地方、雙眼看到過的歷史天空告訴他們。在李結仁看來,書讀一百遍,不如親自走一遍。為此,從成為一名歷史老師開始,他就著重推動學生前往內地考察交流。

多年來,李結仁甘當帶領學生往返於澳門與內地的使者。從煙雨如畫的細膩江南到蒼茫雄渾的粗獷塞北,從東部的丘陵平原到西部的高山沙漠,學生們的足跡也因此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祖國的大好河山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景點,以及各種科技創新城等成為學生們的生動課堂,而歷史知識也走出課本,成為學生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景與物。

「作為一名老師,我深知教育的意義之一在於幫助學生糾正觀念上的偏差,照本宣科無疑是最簡單直接的,但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思考、去觸摸歷史、去見證發展,能夠更有效地糾正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觀念偏差。」李結仁說,實地考察交流還能讓學生獲得從書本上不能獲得的體驗和實踐感受,從而開闊眼界、認識國情、升華愛國情感。

(本報記者 王金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