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先「+海綿」

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發佈 2022-08-10T06:57:57.367630+00:00

水是重要的生態環境的載體,治水絕對不能「就水論水」,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地理下墊面對降雨徑流的積存、滲透、淨化作用。近年來,每逢雨季,城市內澇問題凸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城市「看海」也成為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的痛點。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暢婉潔 徐英子

全文3350字,閱讀約需3分鐘

水是重要的生態環境的載體,治水絕對不能「就水論水」,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地理下墊面對降雨徑流的積存、滲透、淨化作用。

近年來,每逢雨季,城市內澇問題凸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城市「看海」也成為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的痛點。

城市擴建時,要留出蓄水和吸納水的空間,同時要對已經沒有空間蓄水的城市索要空間。雨水是寶貴的,如何能讓雨水被土壤吸收和涵養,並且為人們所利用。於是,海綿城市應運而生。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基本要求與實施效果,著力破解社會最為關注的「逢雨必澇」難題。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年10月印發《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以下簡稱「75號文件」),是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75號文件主要起草人,住建部城建司原副司長、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會長章林偉說:「我們在研究中國先賢治水古法的基礎上,結合降雨地表徑流的水文特徵,提出滲、滯、蓄、淨、用、排的海綿城市建設措施和方法,現已成為中國式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字箴言』。」

章林偉

從「海綿+」到「+海綿」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在完善的設施規劃支撐下如同海綿一樣,降水時吸水,平時可以蓄水淨水,旱季時釋放水。通過加強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綠地、水系等對於雨水的吸收、蓄滲、淨化等作用,使城市在應對雨水方面具有良好彈性。


2014年,住建部組織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75號文件,對今後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轉型過程中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明確了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


「我國還制定了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T 51345—2018),IWA(國際水協)把這套標準全文翻譯成英文,供國際同行進行交流、介紹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我國海綿城市的理念與其他國家有關灰綠結合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致的,與國際完全接軌。」章林偉說。


中國自2015年起開啟「海綿城市」試點。75號文件明確: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章林偉說,試點剛開始時,以海綿的理念為主導,要求「海綿+」,如「海綿+城市舊區改造」「海綿+黑臭水體治理」「海綿+排水防澇」「海綿+基礎設施補短板」等。現在,主導「+海綿」,即在城鎮建設中做任何工程都要考慮和海綿理念相結合。


「從『海綿+』到『+海綿』理念,把海綿這套理論和做法標配化,真正形成了灰、綠、藍的結合,助力加速我國城鎮化建設方式轉型、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提升。」章林偉說。


目前,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加快推進,通過試點城市創新建設模式,探索成功經驗,並將這些成熟的做法、模式推廣落地。但是,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全面實現仍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


針對當前我國城市排水只重視「末端治理」而忽略源頭減排作用,重地上、輕地下,以及系統碎片化等普遍問題,「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理念應運而生。


「源頭減排就是針對當前對城市雨水管控只顧末端不管源頭的現象提出的。」章林偉說。


只顧末端治理,不僅不利於降雨通過自然下墊面的水文屬性的作用發揮,還會由於源頭建設失控、過度硬化而加大降水產匯流,使得灰色設施投入和運維費用高企。


源頭減排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切碎硬化面積,充分利用自然下墊面的滯滲作用,減少或減緩地表徑流的產生,實現涵養生態環境、積存水資源、淨化初雨污染的過程。


過程控制,強調採用灰綠結合以及現代信息化在線管控(RTC)手段,通過優化綠、灰設施系統設計與運行管控,對雨水徑流匯集進行控制與調節,延緩或者降低徑流峰值,避免雨水產匯流「齊步走」,使灰色設施系統的效能最優、最大化。


利用綠色設施滲、滯、蓄對雨水產匯流的滯峰、錯峰、削峰的綜合作用,減緩雨水共排效應,使從不同區域匯集到城市排水管網中的徑流雨水不同步集中泄流,而是有先有後、參差不齊、「細水長流」地匯流到排水系統中,從而降低排水系統的收排壓力。依靠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智慧管控手段,實現灰綠耦合系統運行效能的最大化。


「城市水治理目前在功能上還沒有形成系統,所以我們根據問題導向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治理的理念。我國城市水治理系統碎片化問題非常突出,直接影響到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強調系統治理就是要從生態系統、水系統、設施系統、管控系統等多維度去解決系統碎片化的問題。」章林偉說。


章林偉表示,首先,要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上來考慮,避免生態系統碎片化。水是重要的生態環境的載體,治水絕不能「就水論水」,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地理下墊面對降雨徑流的積存、滲透、淨化作用。


其次,要建立完整的水系統觀。水環境問題的表象在水上,但問題根源在岸上,事是人為。應充分考慮水體的岸上岸下、上下游、左右岸水環境治理和維護的聯動效應。


再次,要以水環境目標為導向,建立完整的污染治理設施系統。構建從產匯流源頭及污染物排口,到管網、處理廠(站)、受納水體「源—網—廠—河」的完整系統;對城市雨洪管理也要構建從源頭減排設施(微排水系統)、市政排水管渠(小排水系統)到排澇除險系統(大排水系統),並與城市外洪防治系統有機銜接的完整體系。


最後,構建完整的「規、建、運、管」管控系統。一是要發揮規劃的頂層設計和法規的嚴肅性,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按75號文件的要求納入規劃管控;二是建設和工程驗收等環節要嚴格落實規劃設計的要求;三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完善的運維管理制度,避免管理碎片化、責任主體不落實。


「三分建、七分管,如果管理不到位,建設再好的設施系統,也難以發揮系統效能,同時還要加強監管。」章林偉說。


成本與效益


「海綿城市是針對城鎮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良性發展的新理念,是新時期我國城鎮化發展轉型的建設方式,滲透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而且所採取的技術措施已不僅僅是傳統的給排水工程措施。」章林偉說,「作為城市建設綜合性系統公共工程,海綿城市的成本和效益綜合來看一定是比單一依靠灰色基礎設施的做法成本低、效益高。」


針對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大的質疑,章林偉解釋:「應該從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來看。目前我國在公共設施上缺乏全生命周期比價的概念,一般是按照初期投資核算,僅是從傳統意義上的、狹義的給排水工程投資的技術經濟分析邏輯來計較。」


海綿城市建設的外延很廣,涉及面較大,有些地方在計算海綿城市建設投資時,出於種種原因將海綿城市建設的關聯投資也一併計入,而忽略海綿城市建設所帶來的城市品質提升、生態環境效益與設施效率提升等關聯收益。


「比如,海綿城市對生態、環境的貢獻,以及鄰利效應等。灰綠設施結合後,混凝土設施規模降下來了,冗餘降下來了,占地降下來了,投資總額降下來了,但城市的柔韌性顯著提升。」章林偉說。


海綿城市強調系統、全域統籌,藍綠融合、多專業融合的綜合實施。


章林偉說,以源頭減排為例,由於要實現「滲、滯、蓄、淨、用、排」的要求,雨水不再採用傳統全靠管道收排的做法,而是將屋面、小區道路等硬化面的雨水匯流到周邊下凹綠地、植草溝、雨水花塘等綠地系統中,再通過綠地系統中的溢流收排設施進入管網,這樣做大大節省了管道建設量。將管道建設省下的投資用於下凹綠地的景觀建設、環境生態的改善等,既解決了雨水收排利用、雨污源分離,美化居住環境,節省投資,又提升了管網排水效率。


「海綿設施的設計應更好地結合景觀去創新,把美和舒適留給老百姓。至於功能,那是工程師的事。」章林偉說。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2年第16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城市建設,先「+海綿」》

□ 《民生周刊》記者 暢婉潔 徐英子

編輯:劉燁燁、昝銥琳(實習生)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