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簡述

御風而行之鯤 發佈 2022-08-10T07:18:02.804787+00:00

據《晉書》帝紀第01記載,司馬氏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司馬氏變為世族權臣姓氏。

據《晉書》帝紀第01記載,司馬氏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司馬氏變為世族權臣姓氏。到晉代成為國姓,在曹魏的魏文帝曹丕時期,司馬懿為權臣,司馬懿病逝後,其長子司馬師繼承其位置,繼續掌握魏國大權。司馬師掌權期間,連續清除異己,鞏固權力,四年之後司馬師因病早逝。因其沒有子嗣,位置就傳給了其弟弟司馬昭手裡。

到了司馬昭時代,司馬氏對曹魏的控制更為深入。儘管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後演變為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領親兵討伐,司馬昭遂使親信賈充派遣武士成濟殺害曹髦,另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傀儡皇帝,自此,政權完全為司馬氏所控制。此間司馬昭還滅掉了蜀國,為後來的三分一統歸晉打下了基礎。司馬昭掌權十年後病逝,其子司馬炎繼承其位置。

司馬炎上位之後,逼迫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公元266年,司馬炎在洛陽登基,稱晉武帝,晉朝由此開始,史稱西晉。這個時候,東吳政權還存在著。公元269年,司馬炎經過十多年的準備,發動了滅吳之戰,20萬晉軍直搗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由於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取得了滅吳戰爭的勝利。從此,東吳正式併入晉國版圖。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了。司馬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266年—479年)歷經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這就是晉朝建立的簡要過程。

晉朝建立後,司馬炎以洛陽為中心,在全國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使百姓擺脫了戰亂之苦,使國家走上了正常發展之路,由此,全國出現了的一個暫短的經濟繁榮時期,史稱太康之治,又稱「太康盛世」。

司馬炎效法漢朝,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司馬炎登基的時候,一口氣封了司馬家二十七人為王。這二十七人,要麼是司馬炎的兄弟輩,要麼是司馬炎的叔叔輩,但沒有一個是司馬炎的子嗣。這些王爺權力很大,有封地和各自的軍隊,可以說是27個獨立的小王國。為後來皇帝執政埋下了隱患,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也是迫於現實的無奈,司馬氏為世族權臣,司馬炎剛上位的時候,自身資歷和威望不足,只能依賴其家族勢力和戰功顯赫的功臣集團。司馬炎想要控制這些老輩、功臣很難。所以沒辦法採取了分封宗室的方式,讓宗室和功臣集團互相牽制,通過製造矛盾對立以便於控制時局。

司馬炎在位期間,大家相安無事,畢竟,司馬炎是開國皇帝,起碼的尊重大家還是有的。然而隨著司馬炎逐漸老去,按照古制皇位繼承人應為嫡長子,但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軌早逝,於是,次子司馬衷確立為繼承人,但司馬衷智力有缺陷。司馬炎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他兄弟對此自然是有情緒的,這也是導致後來八王之亂的原因之一。

在司馬衷身上曾經流傳以下軼事典故:

一是「官私蛤蟆」:說有一年夏天,司馬衷與隨從到華林園去玩。他們走到一個池塘邊,聽見裡面傳出咕咕的青蛙叫聲。司馬衷覺得很奇怪,於是便問隨從這些咕呱亂叫的東西,是為官或是為私的?隨從就說:「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

二是何不食肉糜:說的是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由此可見司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塗。這樣的能力做了皇帝,其兄弟自然不服。

公元290年,司馬炎逝世,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立妃賈南風(司馬昭親信賈充之女)為皇后。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為其執政期間爆發。八王之亂的整個過程相當複雜,而且特別混亂,核心是司馬氏皇族的王爺們開始互相攻擊。其血腥和殘忍程度曠古未聞,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嚴重地動搖西晉王朝的統治基礎,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第一個階段,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司馬炎第五子)、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司馬瑋入京後,誅殺楊駿。楊駿死後,賈南風先唆使司馬瑋,幹掉了司馬亮。然後賈南風又找機會幹掉了司馬瑋,自己大權獨攬。至此,賈南風一家獨大,徹底控制了晉朝的朝堂大權,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個階段,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唆使賈南風乾掉太子。因為太子不是賈南風生的,而且素來和賈南風不和。賈南風乾掉太子後,司馬倫以替太子報仇為名,幹掉了賈南風,自己掌握了大權。

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逼迫皇帝司馬衷退位,自立為帝。同年三月,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趙王司馬倫。五月去除趙王司馬倫及其黨羽,晉惠帝復位,齊王司馬冏專政。

公元302年,成都王司馬穎及河間王司馬顒派軍討伐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於京城洛陽響應。最後齊王司馬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司馬乂掌政,成都王司馬穎於鄴遙控。

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馬穎為了去除駐守京城的長沙王司馬乂,聯合河間王司馬顒率軍攻擊洛陽,但被長沙王屢屢擊敗。

公元304年初,洛陽城缺糧,東海王司馬越勾結禁軍擒長沙王,開城投降。長沙王被河間王將領張方用火烤死,成都王司馬穎迫惠帝立其為皇太弟,河間王司馬顒為太宰,東海王司馬越為尚書令。成都王勝利後,班師返鄴,政治中心北移。而後東海王越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討伐成都王司馬穎。最後失敗,惠帝被俘,東海王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將領張方占領洛陽。但不久東海王的親弟并州刺史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浚聯合異族烏丸、羯朱等勢力擊敗成都王。成都王挾晉惠帝逃至洛陽,投靠擁有關中及洛陽的河間王,最後成都王被廢,河間王改立司馬熾為皇太弟。

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

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攻入洛陽。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敗走,最後相繼被殺。東海王司馬越迎晉惠帝還洛陽,隨後晉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專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司馬越成了這場八王之亂的最終勝利者,但也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在多年的角逐過程中,司馬越和司馬穎都啟動了一個更加危險的策略,就是他們發現自己的兵力不夠了,於是與邊境上的胡人聯盟,大規模動用胡人軍隊。於是,這些胡人軍隊開始深入參與到了中原的戰爭當中,在八王之亂中已經被全面攪動起來的胡人,勢力越來越大,漢人的地方軍閥勢力也已控制不住,司馬越在內憂外患中憂懼而死。他的下屬護送棺槨回封地的半路上,被胡人石勒(羯族,十六國時期後趙開國皇帝)帶兵圍住,石勒是五胡十六國當中前趙這個國家的建立者。司馬家族剩下的王公多半都在被的隊伍中,隨同十餘萬的士兵,都被石勒殲滅,司馬越的靈柩也被石勒一把火燒了。還留在洛陽的司馬王爺們,也都被石勒追上殺死。司馬氏事業急劇上升僅僅五十年之後,又斷崖式下跌,留給中原接下來數百年的慘烈動盪。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成漢政權和劉氏政權建立(304年)開始算起 ,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百餘年間,在北方和巴蜀先後存在著胡人和漢人的封建割據政權數達十六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史稱十六國。直到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在八王之亂時期,司馬越在此前的一個安排,意外地給司馬家族留了一個支脈。那就是在他與司馬穎爭鬥的時候,把琅琊王司馬睿派去揚州鎮守。司馬睿是老琅琊王司馬伷的後代,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兒子。在中原大地火光沖天的時候,司馬睿繼續南下,來到東吳故都建康(今南京),並在中原的晉朝皇帝都被胡人捉住之後,在追隨而來的士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稱帝,史稱東晉(公元317年-420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