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關羽「水淹七軍」,與《三國演義》中的有多大區別?

歷史的小學生 發佈 2022-08-10T09:39:00.872572+00:00

公元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攻克漢中後,即命駐防江陵的關羽出兵襄、樊,北向宛、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向樊城發起進攻。樊城守將曹仁,在關羽進攻前,先派于禁、龐德等七軍屯於樊北,與城內互為犄角。

公元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攻克漢中後,即命駐防江陵的關羽出兵襄、樊,北向宛、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向樊城發起進攻。樊城守將曹仁,在關羽進攻前,先派于禁、龐德等七軍屯於樊北,與城內互為犄角。八月,天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于禁七軍幾乎被水淹沒,只有小部將領登山避水,得以脫險。關羽乘機命令士兵乘坐大船向曹軍發起猛攻,于禁投降,龐德被殺。這就是水淹七軍的真實過程。所以說,水淹七軍乃天時所為,非關羽之功。

關羽乘勝進兵,乘船猛攻樊城,這時城內只有幾千人,曹仁堅守待援。水位不斷上漲,整個樊城都被洪水圍在當中,如果再漲幾尺,就要面臨被淹沒的命運。與此同時,關羽還派兵包圍襄陽,曹操所派遣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也都向關羽投降。曹操聞訊後,焦急萬分,先派大將徐晃率軍屯據宛城,待機反攻;同時親率主力移駐洛陽,指揮襄、樊戰事。由於當時許都距離前線較近,曹操打算將都城遷往鄴城,只是擔心人心浮動,才暫時打消了計劃。

曹操謀臣司馬懿和蔣濟提出利用孫權、劉備之間的矛盾,說以利害,製造裂痕,以解襄、樊之圍。蔣濟對曹操說道:「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孫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果然,孫權接受了曹操的請求,相約出兵。關羽在聽說孫權出兵後,認為樊城城破在即,不願撤兵。而後方江陵遭到孫權偷襲,關羽聽說江陵失守,慌忙撤軍,還沒有到達江陵,就在十二月間被呂蒙擒殺。這也就是大意失荊州的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