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壽寺雙塔和海雲禪師的故事

北京紀事 發佈 2022-08-10T09:58:13.749422+00:00

原標題《大慶壽寺內的雙塔》大慶壽寺雙塔的沿革‍雙塔大慶壽寺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當時稱慶壽宮,是金世宗完顏雍入主燕京(今北京)時,敕建的皇家寺廟之一。

原標題《大慶壽寺內的雙塔》

大慶壽寺雙塔的沿革‍

雙塔大慶壽寺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當時稱慶壽宮,是金世宗完顏雍入主燕京(今北京)時,敕建的皇家寺廟之一。寺廟規模宏大名僧輩出,開山禪師是世宗皇帝特別詔請的玄冥覬公,寺廟落成後世宗特命皇子燕王到此降香祈福,並賜予寺內大量的錢財與沃田,慶壽宮因其純正的「皇家血統」,成為了金中都城北的著名大寺。

元代時期,慶壽宮改為大慶壽寺,寺內的海雲禪師和可庵禪師圓寂後,分別將靈塔建於寺之西南隅。海雲禪師是有元一代得德的高僧,他和他的弟子可庵禪師不僅精通佛法,而且政治地位顯赫,至元四年(1267年),在修建大都時,海雲禪師和可庵禪師的靈塔正擋在新建的南城牆的要衝之上,為了避免拆塔,世祖皇帝忽必烈下旨:(南城牆)遠三十步許,環而築之。這就是為什么元大都的南北略成長方形,而南城牆西段卻拐了彎的原因了。雙塔建成後,大慶壽寺就被人們俗稱「雙塔寺」了。

到了明朝大慶壽寺改稱慶壽寺,規模雖然不如金元兩代,但名氣仍然很大。這是因為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謀師姚廣孝居住於此。姚廣孝生性淡泊,幫助成祖奪取天下後退還寺廟,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由南京回到北京後,居住在此,並曾主持慶壽寺。後姚廣孝逝於寺內,終年八十四歲,為紀念他在慶壽寺內還設立了少師影堂,供奉其畫像和遺物。

明正統年間,慶壽寺已破爛不堪,大太監王振向英宗提議重修,英宗下旨讓有「蒯魯班」之譽的蒯祥親自指揮修繕工作,八個月後慶壽寺成為「宏麗冠京都數寺」的大廟,並改寺名為大興隆寺,將專管佛教事務的僧錄司遷入其內。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一場大火將大興隆寺燒得片甲不留,金章宗曾書寫的石刻也大部分毀壞,所幸雙塔得以保存。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錦衣衛都督陸柄,請旨將此地改為軍隊操練及演馬射箭的場所,後又改為演象所。

海雲禪師的故事

提起雙塔,就不能不提及海雲禪師。海雲禪師生於金泰和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卒於元憲宗七年(1257年)四月初四,世壽五十六歲,是大慶壽寺歷代禪師中最有聲望的一位,也是雙塔中的第一位主人。

海雲禪師俗姓宋,法名印簡,號海雲,是山西嵐谷寧遠(今山西嵐縣)人。八歲出家拜中觀沼公為師,十一歲受具足戒,十四歲同老師前往嵐州(山西嵐州)的廣惠寺升座講經,金宣宗聽聞後遣使賜其「通玄廣惠大師」之號。金貞祐五年(1217年),蒙古騎兵攻打嵐州,海雲禪師因獨自照顧病中的老師沼公被擒,成吉思汗特意遣使告訴國師木華黎「存濟無令欺辱」,並問候「小長老好」,於是天下皆以「小長老」稱呼海雲禪師。木華黎分別賜海雲及中觀沼「寂照英悟大師」和「慈雲正覺大師」稱號。由此成為海雲禪師受到蒙古國推崇的開始。

中觀沼公禪師圓寂後,海雲禪師前往燕京大慶壽寺參學,與寺中的中和璋禪師進行了一番機辯。中和老人見海雲禪師悟性極高便讓其掌管書記一職,一年後傳其衣缽,成為臨濟宗第十六代傳人。海雲禪師做了大慶壽寺住持後,接觸了不少在燕京的蒙古貴族,禪師利用自己地位與聲望,向他們大力宣揚佛法,並結合了儒家思想,向蒙古國的統治階級提出了「仁恕為心」「國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禪師以高深的佛法和仁者之心,受到大批蒙古貴族階級的追捧,尤其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窩闊台)、定宗(貴由)、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這五代君王對他都崇敬有加,顧遇隆渥,無出其右。

元太祖的二個皇后也對海雲禪師特別禮敬,累封禪師為燕趙國大禪師、佑聖安國大禪師、光天鎮國大士。1247年,元定宗(貴由)命海雲禪師統領僧眾,並賜白金萬兩。1251年,憲宗元年,憲宗(蒙哥)即位後,授其銀章,復命其掌管全國宗教事務。1257年,四月初四,海雲禪師於華嚴寺圓寂,世壽五十六歲。忽必烈下旨,賜海雲禪師諡號為「佛日圓明大宗師」,並在大慶壽寺西側建九級密檐式靈塔一座,寶塔雄偉壯觀直衝雲霄。

寺內第二座靈塔為可庵朗公靈塔。海雲禪師一生為元朝統治者所尊崇,學徒數萬,但得法者僅十四人,其中以可庵朗和賾庵儇朗兩位弟子最為得意。可庵禪師,法名智朗,尊稱朗公,也是一位大德高僧,其弟子有蓽庵滿和太傅劉文貞公,劉文貞就是劉秉忠。劉秉忠在元初政壇上可算得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與元世祖忽必烈亦師亦友,世祖對他言聽計從、寵愛有加,他不僅為元朝的制國安邦獻計獻策,還經常勸誡忽必烈不要濫殺無辜,對人民要施以仁政。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與海雲禪師、可庵朗禪師一脈相承。可庵朗禪師繼為大慶壽寺住持,其圓寂後,元朝政府又為他建了一座七級密檐式靈塔,塔額曰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

海雲禪師遺蹟尋蹤

作為影響過金元之際佛教發展的一代宗師海雲和尚,雖已圓寂七百餘年,但他的身影並沒有隨著大慶壽寺的拆除而消失,在北京這塊他曾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仍處處留有他的遺蹟。1955年拆除雙塔寺時,也打開了塵封數百年的兩座禪師靈塔。可庵禪師靈塔內並沒有發現任何遺物,而海雲禪師靈塔內遺物頗豐,內有存放海雲和尚佛骨舍利的石棺,羅漢床、龜蚨座的碑形小墓志銘、小供桌、鈞窯瓷香爐、木質須彌座、瓜式塗金小瓶、骨灰匣、棉質僧帽、絲質品等等,這些文物在整理後均收入了首都博物館。

隨著新首博的開放,這些從未與世人謀面的珍貴物品也陸續出現在大家眼前,特別是在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中,還展出了一尊元代所塑的海雲禪師像,只見一位身著紅色僧袍,手拿佛珠,大耳垂肩,慈眉善目,面露微笑的胖和尚結跏趺端坐那裡,這尊被刻畫得活靈活現的禪師塑像,可能是大師唯一存世的影像,元代匠人們用高超的手法將大師生動、形象地還原出來,這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另外,原立於寺內海雲禪師靈塔旁的《大蒙古國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雲大禪師碑》,幾經周折現已移至法源寺內。慶壽寺內的雙塔雖然被拆除,但在京西潭柘寺塔林內,還能找到另一座海雲禪師塔,此塔為七層密檐式六面實心磚塔,玲瓏秀美,塔額上刻有「佛日圓明海雲大宗師之靈塔」,塔身還雕有券門和欞窗,在券門之上還有飛天等裝飾浮雕,生動、優美,令人讚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文|張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