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秋葉侃史 發佈 2022-08-11T00:02:13.339844+00:00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流傳至今已經有近五千年的歷史,而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老祖宗留下了許多的生活、生產經驗,這些經驗變成俗語流傳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流傳至今已經有近五千年的歷史,而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老祖宗留下了許多的生活、生產經驗,這些經驗變成俗語流傳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在古人流傳的俗語中,有一部分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禁忌有關的,比如婦人生產完之後的坐月子。在古人流傳的俗語中,女子坐月子時不允許吃涼的東西,連澡都不能洗。



儘管在現代看起來這有點荒唐,但是在古代卻是客觀需要,畢竟當時的生活環境與現代不能比。除此之外,生老病死是一個人無法逃過的輪迴,所以在祭掃和安葬這一塊留下的俗語格外得多。

關於祭掃,老祖宗留下了這麼一個俗語:「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這是一條流傳近千年的鐵規,儘管時至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一輩會管這事了,但是老一輩的人卻依然信奉著這一條俗語。

那麼,這條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又有沒有道理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個有意思的傳說

關於「掃墓不過三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若是祭拜之人超過三代的祖先,有一定的可能會讓與你從未謀面的祖先,對你產生一定的興趣。



傳說古時有一個生意人,為了重建自己被災害損毀的家園,他選擇外出採購相關的材料。臨行前,此人來到了自己的家族墓地,向自己的先人行大禮,希望他們能夠保佑自己此行平安。

原本一切很順利,可是沒想到在他走到一片樹林之後,一切開始變得撲朔迷離。商人就失去了方向,只聽得迷迷糊糊間有一個聲音,一直在指引著他往哪裡走。

商人隨著聲音的指示,最後雖然走出了山林,但卻來到了一片陰森恐怖的地方。他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一座城池,抬頭一看差點就把他嚇死,城門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鬼門關。

正當他準備逃離的時候,黑白無常發現了他並將其帶到了閻王殿,閻王在查詢生死簿之後才發現,這個人才不過三十歲,還沒到陽壽已盡時期。



覺得事有蹊蹺的閻王進行調查,他發現原來是這個人的祖先想見他一面,才主動引導此人一路來到了陰間。真相大白後,閻王便讓商人回到了陽間,臨走前還特地交代他以後萬萬不可再這樣做事。

自此之後,「掃墓不過三代」這麼一個規矩就在眾人之中傳開了,當然這個說法著實的荒謬,畢竟很多民間的故事為了吸引人,都會加入一些偏向於奇幻的東西。

掃墓不過三代

撇開傳說不談,那麼何為「掃墓不過三代」呢?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在祭掃的時候,祭掃之人選擇三輩之內的親屬就可以了,比如你、你爺爺、你父親就屬於三代之內,輩分再往上的親屬就不要去了。

這樣的說法有3層意思,其一與自己關係最為密切的親屬就是三代以內的血親,超出了三輩人的親屬關係會讓人感覺有所隔閡,若是後者即使去祭拜了,也不是誠心誠意的,那就完全沒有了意義。



另外一方面的意思就是一種警示意義,我國自古便崇尚「以孝立家、以孝立國」,而一般小姓中部分人對先祖祭拜不重視,致使祖墓所處位置後人不知在什麼地方。

大致意思就是三代人之後,後輩很有可能找不到先人的墓地,自然就沒辦法祭拜了,現代這種現象尤為常見,而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警誡後代不可忘記先祖,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孝道教育。

除了以上兩種原因外,第三種原因就是分家,正所謂「大分叉,人大分家」。尤其是家中孩子較多的,成年之後父母就會進行分家,孩子再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有的甚至背井離鄉去外地發展。

若是在外面發展得好,便想要重新建立一個祖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遷墳。此時很多人都只會選擇三代人進行遷移,超過三代的人很少見,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上墳不過未時

說完了「掃墓不過三代」的由來,咱們再來看一看後半句話「上墳不過未時」,從字面上來看可能很多人都理解,意思就是上墳的時候不要超過未時,但具體緣由卻不清楚。

其實,這後半句話需要結合陰陽學說來理解。在我國古代,人們堅信世間萬物就是由陰陽構成,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便是正午太陽最高之時,這也是為何古代斬首都會選擇中午的原因。

俗話說得好:「盛極必衰」,11點-13點為午時,這一個區間陽氣達到巔峰,之後便會迎來陽氣衰落的時刻,也就是在13點之後,按照古人的時間來說屬於「未時」。

「未時」之後太陽開始慢慢下山,陽氣逐漸走向一個低水平。古人認為墓地中陰氣都是極其重的,陽氣能夠有效地鎮壓墓地的陰氣,陽氣的衰弱自然就意味著陰氣升高,便不再適合呆在其中了

一天中陽氣最盛為午時,「未時」雖然陽氣開始下滑,但依然屬於「黑暗前的黎明」滿足祭拜的條件,可「未時」過後就不行了,人可能會受到陰氣的侵蝕。

一般什麼時候祭祀最好呢?清明時節很多人都選擇卯時,也就是六點左右,當然中午之前的時間段都可以。過了這一個時間段,環境會慢慢趨向於陰冷,所以若是再上墳對於自身是不宜的。

時至今日,這樣帶有迷信色彩的俗語已經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但作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它卻仍然有著值得流傳的價值,撇開俗語本身的迷信色彩不談,它所寄託的內容就值得現代人深思。

孝道是我國幾千來立足的根本,掃墓、上墳或許得不到祖先的保佑,但它卻是一種孝順的延續,能讓後人感受到孝道文化,進而使得家族和諧美好地發展。



總的來說,古人通過這種行為向孩子傳授孝道,這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託,並不是迷信之言。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