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之地曾出土多枚竹簡,竹簡記載的內容,揭露了關羽之死的真相

秋葉侃史 發佈 2022-08-11T00:38:35.891038+00:00

如今,人們在形容一時大意而造成重大損失時,通常會用到「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很多人看來,關羽鎮守的荊州可謂固若金湯,如果不是他一時疏忽,荊州必然萬無一失。關羽的軍事才能堪稱一流,僅因大意便被獲遭擒無力東山再起,這樣的情況在三國時期也實屬罕見,也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如今,人們在形容一時大意而造成重大損失時,通常會用到「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很多人看來,關羽鎮守的荊州可謂固若金湯,如果不是他一時疏忽,荊州必然萬無一失。

關羽的軍事才能堪稱一流,僅因大意便被獲遭擒無力東山再起,這樣的情況在三國時期也實屬罕見,也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不過,關羽僅僅是因「大意」二字就失了荊州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湖南挖出的竹簡,將關羽被殺的原因徹底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至此,人們在終於穿越了歷史的迷霧,看到了與小說中截然不同的關羽之死。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照顧你的故事。

獨屬於關羽的輝煌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與曹魏對戰,並在最終取得了勝利、占據了漢中。與此同時,關羽在荊州也發動了戰爭,率領部隊攻打襄樊之地。

龐德奮勇戰鬥使得關羽的進攻受到了重挫,但經過華佗的治療,關羽的箭傷已無大礙。時間到了八月,曹操派大將于禁率領七軍馳援襄樊,戰爭的天平開始向著關羽一方傾斜。

當時,連綿的大雨使得漢水暴漲,關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他趁著曹魏大軍不注意,在上游堵住了河流的通道,水量達到一定程度後掘開河堤,大水衝垮了曹魏大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水淹七軍。



此戰之後,于禁走投無路只得向關羽投降,龐德則奮戰不止直到被關羽擒獲,但他依然不肯投降從而被殺。滅了曹操的大軍,又殺了五子良將之一的龐德,關羽之名享譽三國。

與此同時,樊城在山洪的侵襲下房屋大量倒塌,鎮守樊城的曹仁也心生退意。所幸,在滿寵的建議之下,曹仁以緩兵之計等到了山洪的退去,迎來了一段安穩的是時光。

可即便如此,襄陽與樊城依舊被關羽的軍隊圍困,就連許都附近地區的官員也向關羽投降。從當時的情況上來看,荊襄之地隱約間成了關羽的囊中之物。

甚至於連曹操都有了遷都的打算(害怕關羽北上),經此一戰人生末年的關羽威震中原,襄樊之戰成了他人生當中最為華彩的戰役,奈何只是最後的輝煌。



就在關羽的軍隊氣勢如虹時,荊州卻傳來了失守的消息。原來,關羽率領軍隊向襄樊進發時,南邊的東吳則經呂蒙策劃,向荊州發動了奇襲,關羽的老巢被「一窩端」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只不過此事的前因後果,並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清,甚至於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赤壁之戰時期。

關羽的傲氣

話說,赤壁之戰大獲全勝之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取得了荊州三郡。可是,赤壁之戰時無論在兵力還是物資方面,東吳都時投入最多的一方,對於戰後的回報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使得東吳方面沒有獲得最大的利益,他們感覺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比如荊州,荊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橫跨長江兩岸,進可攻退可守。



東吳對荊州三郡被劉備占據感到十分不悅,雙方進行了多次交涉,但一直沒有結果,最後雙方達成了一個約定:待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歸還荊州。

周瑜死後,劉備向益州進軍,荊州則由關羽與諸葛亮來負責鎮守。奈何龐統死於落鳳坡,原本與關羽一同駐守荊州的諸葛亮,不得不前去輔佐劉備襲取益州,荊州的安危則只能由前者獨自守護。

臨行之前,諸葛亮曾為關羽留下了鎮守荊州的八字方針:「南和東吳,北拒曹操......」。諸葛亮曾不止一次地戲耍東吳,但作為曾經的盟友,東吳依舊不是最大的敵人,北方的曹操才是最重要的打擊對象。

關羽表示會將諸葛亮的話牢記於心,但多年的軍旅生涯中的驕人戰績,讓關羽絲毫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裡。甚至在孫權想要為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時,關羽竟毫不留情地說:「虎女焉能配犬子?」



這樣的舉動無疑讓東吳對關羽產生了極大的仇恨,也讓東吳與曹魏聯手成為了可能。同時,劉備在巴蜀節節勝利,不僅占據了益州,還占據了漢中,但他們就是不提歸還荊州之事。

種種的「不遵守約定」與「輕視之言」讓孫權很不高興。於是乎,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處於荊州後方的東吳,也開始秘密謀劃自己的未來。

他們與北方的曹操偷偷結盟,徐晃等人在襄樊拖住關羽,東吳則趁機偷襲他的大本營。為了麻痹守軍,呂蒙讓士兵全部換上當時行商之人所穿的白色的行商服,這一行動又被稱為「白衣渡江」。

由於荊州之內兵力空虛,呂蒙率領的士兵迅速占據了荊州三郡,等到關羽知道此事已經為時晚矣。襄樊之戰遲遲沒有進展,關羽也受了重傷,一連串的時期你那個導致關羽的處境急轉直下。

得知後方失守的關羽只好向巴蜀之地逃跑,待與劉備匯合之後東山再起,奈何在東吳與北魏軍隊的包夾之下,關羽被困在了麥城,夷陵被吳軍偷襲後,麥城前往巴蜀的要道也斷了。

他不得不放棄麥城,一路向北方而去投靠劉封、孟達,可惜的是逃亡的過程中關羽的士兵變得越來越少,困守麥城時身邊只剩下了不足300人,半路上更是傷亡了不少。

在臨沮這個地方,關羽中了東吳大軍的埋伏,窮途末路之下關羽只好放手一搏,但最終還是被東吳的伏兵擒獲,人生也巔峰迅速跌落到谷底。

押送到東吳後,關羽被孫權處斬,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現如今,關雲長雖然去世多年,但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襄樊之戰中耀武揚威的關羽的軍隊,為何到了麥城時人數卻少得可憐?這究竟是小說的演繹,還是真實的情況?亦或者說關羽的敗亡另有原因。

事情的真相

對於這一問題,1996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一批竹簡中,人們找到了答案。三國時期的荊州位於現在的湖南省,長沙作為一座歷史古城,這裡埋藏著諸多史料文獻。

此次挖掘出了約14萬片竹簡,在相關部門的精心修復下,竹簡上的文字清晰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這些竹簡記述著三國時期當地的戶籍、司法、賦稅等諸多內容。

而看似平平無奇的記錄,卻在向人們展示出當時荊州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同時也對關羽之死的最終解釋。竹簡上的記載:「上中下品戶數簿,其七戶為上品,其一百一十九戶為下品......」



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到,當時荊州地區的住戶也被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處於上級的只有七戶,處於下級的則多達一百一十九戶,足見荊州地區的居民已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

大量財富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多數居民只能處於極低的生活水平之下,可想而知,這些飽受壓迫的人,對於荊州的管理者無疑會心生不滿。

想當年,在劉表的治理下,荊州之地可謂是沃野千里,如今在關羽的治理之下,荊州並沒有達到一個良好的生活狀態,當地的人自然會對他不滿。

除此之外,竹簡上的另外一段記載,更能說明關羽失敗的原因,竹簡上是這麼說的「軍故吏,東陽里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了進攻襄樊,關羽緊急徵召一萬男丁入伍,但這些人則在荊州失守時果斷地叛逃出走(建安二十四年秋天就是關羽戰敗的時期)。

都說士為知己者死,關羽作為三國時期的忠義之人,為何身邊的士兵會叛逃呢?士兵叛逃的原因竹簡上同樣給出了答案:「羽使人與蒙相聞,羽人還,私相聞訊,咸知家門無恙......」

意思就是在襲取荊州之後,呂蒙對於荊州的百姓進行了極其有效的安撫工作,這讓關羽的士兵徹底失去了鬥志。再加上,關羽治理下的荊州不如劉表時期,沒有了經濟物質基礎和談忠義。

由此可見,關羽的失敗並非僅僅是一時大意導致的後果,可以說正是由於他治理荊州不當,緊急徵兵加劇了內部矛盾。在呂蒙的攻心戰術下,關羽的急速敗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這便是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當然,荊州的失敗也並非關羽一個人的罪過,與蜀漢戰略的失誤也有關係。龐統曾從軍事角度分析荊州,他認為荊州自赤壁之戰後,早已不復往日的繁華。

此地因地處魏蜀吳三國的交界,反而還是一個四戰之地,巴蜀才是劉備的立身之本。若是進軍巴蜀,劉備必須要放棄荊州,其一兵力不能分散,其二若是發生戰事因距離過遠,根本就來不及救援。

總的來說,建安二十四年的荊州,早已不是《隆中對》時的荊州,可劉備卻不願放棄,以至於引發了後期的連鎖反應,荊州之敗、夷陵之敗、蜀漢一敗再敗......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