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與極端天氣多空因素交織 國際農產品後市如何演繹?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2-08-11T01:09:08.219371+00:00

當地時間8月5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9月合約收於每蒲式耳7.757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6.75美分,跌幅為0.86%。CBOT小麥年初價格約為7.70美元/蒲式耳,2月末地緣衝突升級後價格一度飆升至13美元,6月下旬下跌前價格基本保持在兩位數。

當地時間8月5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9月合約收於每蒲式耳7.757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6.75美分,跌幅為0.86%。CBOT小麥年初價格約為7.70美元/蒲式耳,2月末地緣衝突升級後價格一度飆升至13美元,6月下旬下跌前價格基本保持在兩位數。近期,冬小麥收成帶來的供應增加、被滯留在烏克蘭的2000多萬噸穀物重啟運輸等推動小麥等農產品價格下跌。

烏克蘭糧食陸續離港。8月5日,又有三艘裝載58041噸玉米的船隻獲得聯合協調中心(JCC)授權,離開烏克蘭黑海港口,其中兩艘從切爾諾莫斯克港口出發,一艘從敖德薩港口出發,沿著指定的「海上人道主義走廊」駛往目的地。

此前,首艘裝載超2.6萬噸玉米的「拉佐尼」號貨船8月1日駛離烏克蘭敖德薩港口。這是7月22日俄烏就黑海農產品外運達成平行協議後,同時也是2月26日地緣衝突升級後從烏克蘭黑海港口出發的首艘貨船。這艘懸掛獅子山國旗的船隻於8月2日晚間抵達伊斯坦堡水域,由俄羅斯、烏克蘭、聯合國和土耳其代表組成的聯合國協調中心8月3日登船檢查。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范若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近日俄烏就農產品外運達成「平行協議」,短期來看有利於推動全球糧價向合理區間回歸。一方面,俄烏糧食供給增加,全球糧食供應鏈有所修復,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全球糧食供需緊張局勢;另一方面,全球糧食供給短缺的擔憂情緒緩和,全球資本對糧食市場的投機炒作也隨之降溫。

除了俄烏局勢進展,天氣是擾動農產品價格的另一關鍵因素。范若瀅稱,春季以來,北美中西部地區遭遇了大面積乾旱,嚴重程度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對棉花、小麥、玉米等農產品種植帶來較大影響。4月以來,南美巴西也遭遇嚴重乾旱氣候威脅,對大豆和玉米種植帶來較大影響。夏季以來,歐洲、東亞、北美等北半球大面積出現史上罕見高溫天氣,進一步對全球糧食生長和供給帶來負面衝擊。

長城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李相龍告訴記者,短期來看,天氣是擾動糧價的情緒因素。不過,由於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各國應對舉措日益充分,天氣對糧價的影響呈現邊際減弱。長期來看,疫情影響尚未消散,地緣局勢仍未明朗,美聯儲等央行加息周期疊加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糧價預計保持高位運行,回落後的價格低點仍高於2020年之前的水平。

國際糧價連續4個月回落

每年,黑海占世界小麥、玉米和葵花籽油貿易的比重分別為29%、19%和80%。烏克蘭和俄羅斯合計向全球市場供應超4500萬噸小麥/年。目前,烏克蘭約有2000萬噸糧食儲存在烏克蘭港口的糧倉中。如若黑海糧食倡議順利執行,烏克蘭糧食出口將有望恢復至300萬噸/月,從而緩解全球糧食供應短缺風險。

俄烏地緣局勢最新進展促使糧價暴漲動力消除,聯合國糧農組織7月食品價格指數錄得近14年來最大單月跌幅。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8月5日公布數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7月平均為140.9點,同比上漲13.1%,環比下降8.6%,自3月創下歷史高點以來連續第四個月下降,跌幅為2008年10月以來最大月度跌幅。大幅領跌的分別為植物油和穀物指數,均出現兩位數的百分比降幅。其中,7月植物油價格指數平均為171.1點,環比下降19.2%,創10個月新低。7月穀物價格指數平均為147.3點,環比下降11.5%,但同比上漲16.6%。

本輪國際糧價上漲始於2020年5月,主要受極端天氣頻發、各國央行應對疫情衝擊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等因素的推動。自2月24日地緣衝突升級以來,糧價進一步飆升。近期,美聯儲持續加息,全球經濟面臨衰退壓力,加之黑海糧食運輸協議達成,多方因素共振,糧價維持震盪下行態勢,國際小麥、玉米、油脂等價格大幅回落至衝突前水平。

穀物中,得益於北半球正在進行的收成帶來了季節性供應以及烏克蘭黑海港口封鎖解除、糧食出口恢復,7月國際小麥價格環比下跌14.5%,同比則上漲24.8%。得益於黑海協議以及巴西、阿根廷季節性供應增加有助於緩解價格壓力,7月國際玉米價格環比下跌10.7%。

所有油類的國際報價均出現下跌,棕櫚油價格下跌是因為印尼出口供應充足,菜籽油價格下跌是因為市場預期新作物供應充足,豆油價格下跌是因為需求長期低迷。儘管黑海地區的物流仍存在不確定性,但由於全球進口需求低迷,葵花籽油價格也顯著下降。原油價格下跌也導致植物油價格下跌。

極端天氣對農作物影響多大?

美歐國家面臨的乾旱天氣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的產量產生一定影響。

美國乾旱監測機構8月4日發布的報告指出,美國超過50%的地區連續第四周處於不同程度的乾旱中,短期中度和重度乾旱繼續擴大,特別是在紐約市地區、新澤西州和新英格蘭。極端高溫和少雨疊加正在吸走植物和土壤中的水分。另據美國農業部8月2日發布的數據,美國遭遇乾旱的玉米產區占比約為31%、大豆產區占比約為28%、春小麥產區占比約為17%、冬小麥產區占比約為58%。

從美國農業部統計的玉米生產狀況來看,7月末生長一般及以上的玉米比例為86%,低於2021同期的90%和2020年同期的93%。「這意味著美國玉米今年大概率減產,可能減產1019萬噸。不過考慮到市場此前已有減產預期,因此美國天氣因素對後續玉米價格的衝擊不大。」李相龍指出。

國聯期貨農產品事業部徐亞光告訴記者,從季節性規律看,每年美國7-8月大豆進入開花、結頰、鼓粒期,對水分需求增加,乾旱問題容易導致單產下降。7月下旬以來,美豆主產區乾旱範圍有所擴大,乾旱程度加深,但未出現異常乾旱情況。目前,美豆主產區乾旱較嚴重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大平原南部,而這部分區域大豆種植面積相對較小,相反,伊利諾州、明尼蘇達州、愛荷華州等大豆產量較高的區域乾旱影響有限。

截至7月31日,美國大豆優良率為60%,7月美國農業部(USDA)供需報告中的單產預估為51.5蒲式耳/英畝。相比之下,2021年美國大豆優良率為37%,單產降幅為4.53%,2021年優良率為59%,單產錄得51.4蒲式耳/英畝。

「如果美國乾旱持續惡化,不排除造成大豆單產下降的可能。但目前大豆開花進度達到79%,結莢率達到44%,大豆關鍵生長期逐漸縮短,乾旱天氣預計在本年度對美豆較難產生嚴重影響。」徐亞光說。

歐洲方面,歐洲西部和南部地區自6月以來一直遭受高溫和乾旱的影響。據歐盟委員會上個月發布的評估數據,近44%的歐盟國家正在經歷「預警」級別的乾旱。

李相龍表示,8月是歐洲春小麥成熟季,此階段需水量高。乾旱會對歐洲春小麥收穫產生一定影響,不過,考慮到歐洲並非產糧大國,且俄羅斯小麥在明年春季豐收,產量預計達創紀錄的8700萬噸,可彌補歐洲產量損失。

歐盟國家中,法國正在經歷自1958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乾旱,7月降雨量僅為9.7毫米,比過去30年同期的平均降雨量減少了84%。法國氣象局預計,乾旱將持續至8月中旬。

法國是全球第四大小麥出口國,也是全球前五大玉米出口國之一。乾旱導致的歉收可能會進一步增加糧食供應的壓力。目前,位於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玉米種植區已經開始收穫。法國農業部稱,今年玉米收成預計同比減少18.5%,小麥產量預計同比下降7%以上。

農產品後市如何演繹?

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托雷羅(Maximo Torero)稱,糧價從非常高的水平回落是可喜的,特別是從糧食可獲得性的角度來看的話。然而,當前仍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壓力,包括化肥價格高企可能影響未來生產前景、全球經濟前景暗淡以及匯率波動等。

客觀來說,化肥價格仍然是推高糧食供應和價格的一個潛在風險。雖然化肥價格最近有所下降,但仍是兩年前的兩倍。對於小麥來說,6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施用化肥的高峰期。據悉,美國農民的化肥成本從2020年占收入的14%增加到2022年的23%左右。此外,俄羅斯對天然氣供應的限制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天然氣是製造氮肥的關鍵。

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農產品價格見頂了嗎?

徐亞光對記者稱,從穀物層面看,推動國際糧價上漲的動能也已明顯減弱,俄烏糧食回歸國際市場。烏克蘭糧食安全運輸協議達成後,預計烏克蘭糧食出口將恢復到衝突前的九成以上,俄羅斯糧食出口將超過衝突前水平。從供需層面考慮,全球主要穀物和豆類油脂產量恢復,供需層面邊際逐步寬鬆。另外,全球食品價格與經濟形勢和國際油價走勢高度相關,基於宏觀衰退和國際油價中樞下移的預測,預計國際糧油價格上方壓力逐步增大。至於何時見頂回落,預計在天氣炒作窗口關閉、北半球產量基本「蓋棺定論」即9月中旬,反彈就將結束,重回跌勢。

當前,全球糧食庫存處於歷史低位,小麥等主要糧食品種庫存消費比已連續多年下滑。越來越多國家傾向於優先保障本國糧食安全而減少出口,導致糧食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蔓延。范若瀅稱,若極端氣候、糧食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負面影響進一步發酵,預計未來糧食供需關係仍將處於緊張狀態。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