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歌里的美麗新生活

光明日報 發佈 2022-08-11T06:11:34.690389+00:00

【一線講述】從事山歌創作研究近三十年,我依舊深深沉浸於山歌的魅力,也很開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廣西山歌。廣西是山歌的故鄉,可以說是隨處有山歌。壯族、侗族、彝族等多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秀麗山水中,山歌由此孕育,從百姓心中唱出。

【一線講述】

從事山歌創作研究近三十年,我依舊深深沉浸於山歌的魅力,也很開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廣西山歌。

廣西是山歌的故鄉,可以說是隨處有山歌。壯族、侗族、彝族等多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秀麗山水中,山歌由此孕育,從百姓心中唱出。人們借山歌傳情達意、祈求生產順利,日常生活中許多儀式也離不開山歌。

我曾擔任過一年的駐村幹部。在工作中我發現,老百姓對許多政策不是很理解。於是,我想到,以他們熟悉的形式——山歌,把政策「唱」出來。

在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南寧市文聯的支持下,2018年,我和幾位山歌手創作了扶貧山歌《應知應會》。「義務教育學文化,武裝頭腦增價值」……老百姓們一下就聽懂了。

作為山歌創作者,我希望可以創新,用它講述當下的故事。我看到不少基層幹部身上的寶貴品質,就想到可以創作新時代扶貧山歌劇。

為此,我和同事們去隆安、馬山、上林等縣的石漠化山區採風,走訪扶貧幹部和貧困戶。貧困戶中,有一些因為主觀思想致貧的人,我們便以他們的日常故事為原型創作了山歌劇《樂奔》,講述貧困戶從「等靠要」到艱苦奮鬥的轉變。結合劇中不同人物的個性,我們為他們設計了不同的曲調。除了傳統樂器侗族琵琶、笛子、二胡以外,配樂中也增加了吉他、貝斯、手鼓等年輕元素。

這部劇的主演,大多不是專業演員。但大家憑著一股子熱情反覆排練,揣摩角色、練習唱腔、台詞。劇中扮演駐村第一書記的嚴琴曾經擔任過三年駐村第一書記,可謂是「本色出演」,因此感觸頗深,非常入戲。演出時,我看著台上的他們,仿佛筆下的人物都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眼前,既感動又開心。

身為廣西人,我熱愛這片山水,熱愛這裡的山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歌永遠具有深刻內涵和感染力,但同時,只有不斷賦予它新的時代特色,山歌的魅力才能歷久彌新,被更多人所感知。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陳之殷、郭超、周仕興、胡曉軍、張勇、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陳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