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如何與網絡空間產生「化學反應」

光明日報 發佈 2022-08-11T10:54:39.658475+00:00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故事以各種藝術體裁的形式不斷被講述著。網際網路時代,《西遊記》成為網絡文藝改編的經典IP,在各大網絡文學門戶網站、視頻平台均有其改編作品,改編類型也頗為齊全。光明圖片/視覺中國《西遊記》人物的皮影戲形象。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故事以各種藝術體裁的形式不斷被講述著。網際網路時代,《西遊記》成為網絡文藝改編的經典IP,在各大網絡文學門戶網站、視頻平台均有其改編作品,改編類型也頗為齊全。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西遊記》人物的皮影戲形象。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當前網絡文藝發展勢頭強勁,呈現活力充沛、成果豐碩、影響巨大等特點。除原創網絡文藝,文學經典的網絡再生產也蔚為壯觀,其中就包括《西遊記》的網絡改編。作為較早進入網絡文藝領域改編的經典IP,在各大網絡文學門戶網站、視頻平台均有《西遊記》改編作品,改編類型也頗為齊全。從2000年開始,相關作品每年產量數以萬計,遍布科幻、都市、歷史、軍事等類型,在網絡領域彰顯出強大的號召力。可以說,網絡成為《西遊記》再生產的重要陣地。

在今天,以《西遊記》為代表的文學經典無論在美育教化還是傳播中國形象方面,都是一筆無可替代的文學遺產。文學經典構建了中國文學的傳統和範式,彰顯著中華審美的獨特樣式,是華夏審美文化的結晶。其進駐網絡,與原創網絡文藝一道,成為網絡文藝的主體內容。然而,文學經典的網絡改編儘管產量可觀,內容仍蕪雜參差,能夠兼具藝術與市場價值的作品依然不多,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改編粗劣,成為網絡寫手練筆的「玩偶」。粗製濫造、千篇一律的生產方式不僅無益於文學經典的傳播,而且還會折損其價值。如何做好文學經典在網絡時代的再生產,使其在新的媒介傳播環境下真正煥發出新魅力,讓文學經典與網絡空間產生「化學反應」,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重視的課題。

1、形式創新與立意高遠應相輔相成

在網絡文學方面,網絡重塑了文學創作的環境,形成一個融合商業資本、網民、網絡作家等各種力量的生產場域,文學生產的邏輯發生了轉換。粉絲構成網絡文學閱讀主體,內容生產邏輯由傳統文學的「作者中心」向「粉絲中心」轉換。隨著網絡文學產業化程度的加深,IP改編、線下出版等經營模式進一步強化了網絡文學創作的粉絲傾向。創作與閱讀的雙向轉換催生了網文的類型化走勢,文學經典再生產也隨之陷入類型化創作的窠臼中。

以《西遊記》的網絡文學創作為例。2000年,一部深受電影《大話西遊》影響的網絡小說《悟空傳》引發網絡文學風潮,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大話」風格的跟風戲謔之作,各種各樣的「唐僧大話系列」「沙僧大話系列」「八戒大話系列」產生。這部具有作者理想主義色彩的改編之作,引領了「大話」風潮,卻沒有推動個性化創作,反而使創作走向窄向化。繼70後作家「大話風」創作之後,80後、90後甚至00後新生代,也逐步湧入《西遊記》網絡文學生產的大潮中。比之前代開創者,新生代創作者沒有開拓《西遊記》改編創意的新路,而是深受網絡文學類型化趨勢影響,在各種類型化創作中繼續《西遊記》的再生產,基本沒有實現新的突破。玄幻、奇幻、武俠、仙俠、科幻、二次元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但兼具形式創新與立意高遠的獨創性改編作品卻乏善可陳。

創作於「作者中心」時代的文學經典,深植於傳統文學精神土壤,每一部經典都具有其藝術個性。文學經典本身就是某一類型的典範之作,放棄自身的形式價值,盲目複製類型套路,抹殺文學經典的藝術個性,不僅不利於經典傳承,還無益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事實上,依託成熟的敘事結構、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構,文學經典完全可以成為新的網絡創意類型的「開路先鋒」,而不必在已有類型的怪圈之中兜兜轉轉。在這個意義上,文學經典的網絡再生產應當另闢蹊徑,突破類型化迷局,呼喚具有藝術個性的創意作品。

2、炫酷視覺衝擊無法代替精良敘事

《西遊記》也是網絡劇片改編的熱門資源。近年來,由西遊IP衍生出的網絡劇片數目繁多,但真正能夠在觀眾記憶中留下長久印象的卻屈指可數。總體來看,這些《西遊記》的網絡影視改編作品仍然沒能走出電影《大話西遊》的影響,人物形象固化,人物衍生思路類同,「戀愛+大話」在一段時間以來成了《西遊記》網絡改編的固定模式。

不同於網絡文學個體化寫作,網絡劇片生產來自一個組織架構完整的製作團隊,如果說閱讀的點擊率引導了網絡文學寫手的類型選擇,那麼,網絡劇片的生產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數據分析的影響。近些年,大數據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成熟,對於網絡劇片的創作來說,大數據不僅可以精準分層用戶,還可以精細捕捉到用戶的內容選擇,篩選出受眾觀劇高峰的橋段,淘汰受眾快進跳過的內容。這些高峰橋段反過來成為網絡劇片編劇與製作的依據,導致一些作品的生產邏輯從個體主導轉向集體拼湊,改編後的故事僅僅是熱門橋段的大拼盤,劇情架構不完整,甚至難以實現邏輯上的自洽。這也是為什麼在大量商業資本湧入網絡影視製作領域後,雖然帶來炫酷視覺衝擊卻無法帶來精良敘事體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必須充分尊重網絡媒介生產的特性。數據分析無法也不應迴避,但是在數據這一剛性參數指標之上,更應該意識到網絡文藝仍是一門敘事藝術,文學經典改編應該強化敘事創意,服從敘事藝術規律,強調敘事邏輯和人物衍生邏輯。文學經典作為敘事藝術的典範,不應該僅作為新媒介藝術的試驗田。充分挖掘文學經典的敘事資源,發揮經典敘事的藝術功能,才是文學經典改編應有之義。

3、價值引領和審美品位缺一不可

網絡文藝不同於傳統文藝,內容是由網絡平台、網絡受眾、網絡作家、網絡製作公司等多方主體生產的,內容消費幾乎完全依賴於粉絲黏性。因此,文學經典網絡再生產有著不同於傳統改編的本質規定。其創新性不能僅以傳統文藝作品所要求的思想深度與藝術創新的先鋒性進行衡量,而要平衡新銳與通俗的關係,在大眾接受的基礎上創新。創新應接地氣,即面向網絡受眾,要足夠年輕化和通俗化。同時也應尊重網絡媒介屬性,彌合古典與現代的話語鴻溝,適應碎片化的視聽要求,要有十足的「網感」。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創作主體可以隱沒在大數據與點擊率之下,我們既要立足大眾趣味,又要倡導價值引領。網絡碎片化的閱讀與觀看,不等於任意化的寫作與破碎化的世界觀。以《西遊記》為代表的文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它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秩序,提供的是一個多維的闡釋空間,而不是一個可供肆意塗抹的白板。反本質、反深度的後現代思維絕不能是思考的終極方向,世界觀與價值觀仍然是敘事藝術之本,這是任何一種媒介藝術的底線思維。此外,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還在於它代表了一種審美風範,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樣式,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網絡文藝儘管主要面向普通大眾,經典改編仍不應降低經典所蘊含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品位,相反應該借力經典,找到經典文藝作品與網絡空間的結合點,產生新的「化學反應」,化身網絡文藝審美風潮的引領者。

在當下「後西遊」寫作浪潮中,開掘《西遊記》多義闡發空間、延續西遊文脈的《朱雀記》可圈可點。作品儘管仍是在網絡文學流行的架空世界中虛構敘事,但並未就此迴避現實,而是植入當代人的人生思考,回應現實人生命題。雖然濃濃的形而上哲思與直擊人心的生命追問貫穿始末,但在這之後,作品沒有走向宿命與虛無,而是以一種更加宏闊的生命倫理給予讀者以生存的意義與價值,這也是全書最大的亮點。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從當前大眾媒介發展趨勢來看,網絡文藝已是當下頗為普及的新興文藝形式,成為各種傳統藝術聚合展示的平台。網絡文藝與技術、產業緊密相連,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文藝形式之一。

然而,在當下閱讀與觀看媒介全面變革的時代,文學經典非但不能退出歷史舞台,而應藉助新興媒介,煥發強大的生命力。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儲存空間和精準快速傳播路徑,讓網絡文藝由此而獲得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與跨時空傳播的可能。網絡媒介的大眾性與國際性特徵,使其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有力載體,對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有著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文學經典應當藉助當前網絡文藝發展的東風,既借鑑原創網絡文藝生產的經驗,同時又尊重文學經典的獨特藝術個性與價值,追求在創意生產上取得新突破,在新時代開創文學經典再傳播、再生產的新天地。

(作者:趙 敏,系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十世紀《西遊記》跨媒介改編創意研究」〔18BXW053〕研究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