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與解剖學

悉達阿湯哥 發佈 2022-08-11T16:19:47.132595+00:00

文/悉達阿湯哥當前聽到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瑜伽練習的體式和解剖學沒關係,瑜伽體式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體驗「梵我合一」,離開瑜伽哲學去學習瑜伽體式是無知。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瑜伽和解剖學的關係到底如何。瑜伽是通過認識自我來尋求解脫的探索之路。

文/悉達阿湯哥



當前聽到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瑜伽練習的體式和解剖學沒關係,瑜伽體式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體驗「梵我合一」,離開瑜伽哲學去學習瑜伽體式是無知。


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瑜伽和解剖學的關係到底如何。


瑜伽是通過認識自我來尋求解脫的探索之路。要認識自我,一般需要從最基礎的工具——身體的認識開始。所以瑜伽也有自己的「解剖學」,包括三身(粗身、精微身和因緣身/業力身)五鞘(食物鞘/Annamaya Kosha,氣能鞘/Pranamaya Kosha,心意鞘/Manamaya Kosha,覺悟鞘/Vijnanamaya Kosha,喜樂鞘/Anandamaya Kosha),三脈(中脈、左脈及右脈)七輪(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根輪),以及72000條經絡/nadi。

瑜伽的這個解剖學完全是從身體能量的角度出發的,和現代身體解剖學角度不一樣,實際人體解剖看不到這些內容,但是如果進行能量練習,這些能量的流動和匯聚的節點可以被確切感知到。因此,瑜伽「解剖學」並非臆想和哲學推演,依然是實實在在的經驗積累。


瑜伽為什麼要搞實際上在身體上看不到的解剖學呢?很簡單,你要討論研究身體能量,就需要把各個部位的作用和如何運作能夠描述清楚,講清楚「為什麼」和「怎麼做」是討論和研究問題的基礎。沒有這些基礎,所有的討論和研究都是一團漿糊。


同理,如果你練習體式,也要能夠講清楚身體各個部位是如何協調運作的,即使你不用解剖學的詞彙,具體的身體感受也要清晰明確。只有這樣,你才能解決體式練習中,「我為什麼不能練習這個體式?」,「這個體式我是哪裡受限了?」,「我這裡疼痛,應該避免哪些體式?」這些實實在在在體式練習中會碰到的問題。


要知道,人為把身體分隔成各個部分,並不意味著只能從局部來看待身體。現代運動解剖學已經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身體是整體,呼吸模式優先、意念和動作的配合、深層穩定系統與呼吸的同步等方面,加上肌筋膜系統和對拉伸動作的研究,早已經過了對照體式研究某一塊肌肉運動的階段了。這等於說,瑜伽練習中對體式、呼吸、凝視點等的探索,已然納入到運動解剖學研究範疇里,並形成相關的康復主張了。這其實和十世紀前後的那些梵文瑜伽經典作品的作者一樣,這些狡黠的梵文作者把當時其他來源的人類文明先進認知也悄悄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這才奠定了後來哈他瑜伽的大發展。


無論是《瑜伽經》中的瑜伽八支分法,還是從哈他瑜伽的經典著作《濕婆本集》、《哈他瑜伽之光》、《格蘭達本集》中都可以看到,瑜伽的練習,大多要遵從:清潔法、體式,調息,身印及收束法、聆聽體內密音、專注、冥想、三摩地這一系列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核心明顯在於如何感知能量,如何控制能量,如何運用能量。瑜伽最終的落腳點在於如何把中脈打開,如何讓沉睡在脊柱最低端的昆達里尼上升到頭頂與夏克提匯合。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瑜伽發展出了以能量的流動為背景的「解剖學」,幫助人們認識和控制使用能量。相反,瑜伽沒有發展出基於身體層面的解剖圖,不是因為當時的認知水平沒達到,阿育吠陀很早就可以進行一些複雜的外科手術,卻沒有把相關的身體解剖知識用於瑜伽,只能說明,對於體式怎麼做,瑜伽沒那麼在意。


遍觀瑜伽歷史,沒有任何一本經典著作認為,你做到頭倒立或者你做個三角伸展式就能體驗到梵我合一,體式的地位和清潔法類似,主要是去除阻礙能量流動的手段,至於控制和運用能量,更多要仰賴後面的調息、身印和收束法、聆聽體內密音、專注和冥想等等手段。瑜伽的練習是要從外層的粗重肉身向內層精微身過渡的,執著於粗重肉身層面的練習不向內走,不練習調息和收束法,不懂身印,沒聽過唱誦和咒語,甚至連五分鐘靜坐冥想都做不到,卻指望著把身體擺成某種姿勢就能夠達成解脫的目的,這和指望在空中建樓閣有什麼區別?


當代瑜伽最大的問題是把瑜伽等同於體式,認為只練習體式就夠了,既然體式裡面什麼都有,自然忽視對能量的認知。解剖學被引入瑜伽體式,是迎合這種唯體式論認知的結果,意在解決體式「為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因此,某些瑜伽老師認為,只要把解剖學趕出瑜伽體式練習,就可以讓瑜伽體式練習回到瑜伽的本意上來,完全是倒果為因。


實際情況是,這種把體式無限放大的行為,本質上人為割裂了瑜伽八支,讓體式的練習脫離了瑜伽本身的目的和哲學背景,這才是離開了瑜伽哲學去學習體式,讓瑜伽體式練習和健身傻傻分不清楚的根本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