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嘮叨也是白嘮叨 發佈 2022-08-11T17:35:18.582578+00:00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朝都城鎬京,殺死了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東遷,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經過戰爭的摧殘,周王室衰微,喪失了對諸侯的控制力。這就引起外部遊牧民族的入侵,內部諸侯的爭霸戰爭。進入中原的戎夷蠻狄能否與中原居民和諧相處?誰會在諸侯爭霸中勝出?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朝都城鎬京,殺死了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東遷,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經過戰爭的摧殘,周王室衰微,喪失了對諸侯的控制力。這就引起外部遊牧民族的入侵,內部諸侯的爭霸戰爭。進入中原的戎夷蠻狄能否與中原居民和諧相處?誰會在諸侯爭霸中勝出?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來學習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先學習本課第1目的內容:「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東周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東周時期自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56年。春秋時期自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平王東遷後,東周能直接控制的地方日益縮小。東周經濟實力、政治勢力和軍事實力大不如前,周天子喪失逐漸「天下共主」的地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周鄭關係的變化。因鄭國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鄭武公和兒子鄭莊公先後擔任周朝卿士,總管王朝政事。鄭武公死後,周平王因不滿鄭國長期把持王室大權,想要任命虢公為卿士牽制鄭莊公。在鄭莊公的強烈反對下,周平王只得作罷。周平王為取信鄭國還與鄭莊公交換太子為人質,史稱「周鄭交質」。周平王死後,繼位的周桓王任命虢公為卿士,罷免了鄭莊公。鄭莊公便派人將東周王畿之內的莊稼割走,並且不履行朝見天子的義務,史稱「周鄭交惡」。最後,周鄭雙方爆發「繻葛之戰」。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莊公派兵迎戰,雙方激戰於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鄭軍「射中王肩」,周桓王敗走。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風掃地,顯示出周王室的衰落。春秋時期,大量戎狄由邊疆陸續進入中原腹地,對各諸侯國造成威脅,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乘機打著「尊王攘夷」的名號爭奪霸權。齊、晉、楚、吳、越等先後建立霸權。史書將這一時期建立霸權的君主稱為「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有兩種:一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二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因擔心同姓貴族奪權和爭奪霸權的考慮,一些諸侯國重用了不少能力出眾的外姓卿大夫擔任要職。春秋後期到戰國前期,諸侯國內公室日漸衰微,卿大夫掌握了實權。一些卿大夫甚至取代本國君主,自立為王。著名的事件有「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公元前453年,晉國的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建立了三個獨立的國家政權,晉國滅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才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所謂「田氏代齊」是指齊國卿大夫田氏(即陳氏)逐步取得齊的政權。齊國本是姜子牙的封國。公元前379年,田氏取代姜齊,自立為齊王。

史學家一般以公元前475年作為戰國的開端。春秋時代的戰爭大多是爭霸性質的,很少以滅國為目的。戰國時期的戰爭是兼併性質的,以滅國為目的。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兼併戰爭日趨激烈。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併。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係出現了重要變化。春秋時期,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夷蠻狄先進,自稱「華夏」。「華」的意思是「華美」,「夏」的意思是「大」。中原各國自稱「華夏」顯示出文化上的自信。春秋時期,少民族進入中原地區,長期與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相處。到了戰國之後,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自稱蠻夷的楚國到了戰國時已經以華夏自居了。華夏族就是在民族交融中形成和壯大的。

春秋亂世,社會經濟是否有所發展?為了在戰爭中取得優勢,各國又會付出怎樣的努力?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來學習本課第2目:「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