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陶紡輪:新石器時代的紡線用具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2-08-11T20:26:52.831937+00:00

許昌博物館珍藏的陶紡輪 許昌博物館供圖  遠古時期的人們穿什麼樣的衣服?他們的衣服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一種圓餅形器物上找到線索,它就是紡輪。紡輪的出現,表明先民們的衣著發生了重大變化:紡織物取代了獸皮、樹皮,這是文明出現的標誌之一。

  遠古時期的人們穿什麼樣的衣服?他們的衣服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一種圓餅形器物上找到線索,它就是紡輪。紡輪的出現,表明先民們的衣著發生了重大變化:紡織物取代了獸皮、樹皮,這是文明出現的標誌之一。近日,我們走進許昌博物館,帶您了解新石器時代的陶紡輪。

  紡輪是最原始的紡織工具

  每當唱起《中國娃》中那句「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時,總有一股熱流湧入我們的眼眶。

  紡輪,可稱之為「紡具之祖」。

  在許昌博物館的展廳,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展品中有幾個中間帶小孔、扁圓形、呈紅褐色的陶片。

  「可別小看這些其貌不揚、貌似普通磚頭的東西,它們可是遠古先民用來紡線製衣的原始工具,叫紡輪。」許昌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陳文利說,這是一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紡輪。這些紡輪出土於禹州的前後屯遺址,圓形,模樣像紐扣。

  「這些陶紡輪大小相仿,系泥質紅陶,呈扁圓形,中間有孔,兩面繪以紅色的短線紋飾。」陳文利說,當經過裝飾的紡輪旋轉時,這些彩色的紋樣便隨之產生律動的美感,使單調乏味的勞動變成了一件賞心悅目的趣事。

  從材質來看,用黏土燒制的紡輪叫陶紡輪,用石頭製作的紡輪稱為石紡輪,用骨頭製作的紡輪叫骨質紡輪。

  陶紡輪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隨著制陶業、農業和磨製石器三大製造業的產生,原始紡織業逐步發展起來。此時的古人已經知道,除獸皮和樹葉可以用來禦寒遮羞,一些植物、動物的纖維(比如棉花、苧麻、蠶絲等)可以抽成絲、撮成線用來編漁網、織衣物,不僅結實耐用,而且更加美觀。

  手工捻線效率低,且捻出的線粗細不均。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古人發明了紡輪這種捻線工具:在石塊或獸骨中間鑽一小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即捻杆或錘杆)。紡輪和錘杆組合稱為紡錘,撥動錘杆,利用紡輪的旋轉把鬆散的纖維扭成一股,再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細絲纏繞於錘棒上一手提拉,一手抽放,將細絲拉緊紡成更結實的線,這個過程就叫紡線。

  古代紡輪紋飾豐富

  紡輪的發明改變了原始的手工紡線方式,使紡線效率提高,促進了紡織機械的誕生和紡織技術的發展。

  陳文利說,早期的紡輪大多數是「素麵」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明的進步,紡輪有了各式各樣的紋飾。紡輪早期的紋飾相對簡單,紡輪晚期的紋飾越來越複雜,一般分為4種:點和線組成的普通線紋、弦紋,模仿自然物體的各種形狀紋及動物圖騰。

  對於紡輪上的紋飾,當今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這些紋飾的有無對紡線的實際工作並無影響,當重點從古人的思想和原始宗教信仰方面進行解讀。

  也有學者認為刻花紋具有「減輕重量」的目的,但刻畫僅能減輕幾毫克,根本不具有減重的作用。還有學者認為,紡輪上的圖案,尤其是圓圈或對稱圖案可以有助於消除疲勞,但這一觀點仍有待於研究。

  尤其是後期紡輪上的弦紋表明古人已經認識到圓形的動態過程規律——從任意一點出發最終仍會回到原點,這些圖案的線條以各種方式通過軸心,來表達紡輪旋轉時的各種視覺形象。

  動物圖案屬於寫實風格,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拜。最重要的是模仿自然界的物體,如十字交叉形狀是模擬太陽,為紡輪這一種工具附加上了神秘的色彩。因此,紡輪上升為「聖物」,成為原始宗教的「法器」。

  「紡輪作為最原始的紡紗工具,對紡織業的發展貢獻巨大。」陳文利說,它的發明不僅改善了紡織品的質量,也為後來紡車和紗錠的發明奠定了實物基礎,同時也證明了原始紡織業的存在。

  紡輪還影響了玉璧和圜錢的產生

  隨著紡織業的發展,古人開始在紡輪上繪製各種圖案以表達對紡織、相關神靈的崇拜,這也使得紡輪逐漸衍生出不同的功用,其形制也被圜錢、玉璧以及裝飾用品耳環、吊墜等沿用。

  遠古人類由於生產力低下,對自然認識不足,對太陽充滿崇拜和敬畏,因此,紡輪的形狀就是由太陽衍生過來的。

  同樣,新石器時代產生的祭祀品玉璧也是用來祭祀太陽的。《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由於紡輪出現的時間較玉璧早,我們有理由相信,先民們是按照紡輪的形狀,用珍貴的玉琢製成玉璧的。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中國古代一種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爾雅·釋器》中記載:「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好謂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

  圜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係是有聯繫的。圜錢與玉璧不但形狀相似,而且兩者蘊意也有相同之處。我國古代以珠玉為貨幣,但因其價格昂貴、數量稀少,只能在進行大宗交易時使用,或者作為士大夫賞賜別人和互相饋贈的禮物。因此,到了戰國時期,人們仿照玉璧的形制,鑄造了能在普通老百姓中流通的金屬貨幣——圜錢。

  圜的本義指天體。原始先民因缺乏對流體力學的知識,看到水流淌時因河床地貌的原因而形成旋渦,有時旋渦在轉動時中心會隱現一圓孔。早期的朦朧觀念使古人看到旋渦中的圓孔便將其想像成萬物出入之門,因此,象徵天體的紡輪、玉璧和圜錢中的孔,就自然成為《老子》第一章中所謂「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沒想到吧,一個小小的紡輪,不僅是最早的紡織工具,對中國服飾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還在中國玉器史、錢幣史上發揮過作用。

  紡輪是最原始的紡紗工具,幾千年來,人們用它解決了穿衣問題,促進了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來源:許昌晨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