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登上歐洲時報

煙臺文旅發佈 發佈 2022-08-11T21:53:08.717336+00:00

近日,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的四塊「明星」化石——古昆蟲化石陸續返回出土地——中國山東萊陽,並被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古生物博物館擺上展陳櫃,吸引了中外地質和考古專家及民眾前來觀看。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優美小蠊化石。

近日,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的四塊「明星」化石——古昆蟲化石陸續返回出土地——中國山東萊陽,並被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古生物博物館擺上展陳櫃,吸引了中外地質和考古專家及民眾前來觀看。

本次回歸的四塊古昆蟲化石由山東科技大學陳雷教授團隊2019年-2021年間在萊陽地區發現。化石出土後,陳雷團隊對其進行了嚴謹、縝密的科學研究,並據此在國際知名SCI雜誌《Cretaceous Research(白堊紀研究)》上發表了三篇學術論文。

這四塊化石分別是蜚蠊化石與長肢裂尾甲化石,是白堊紀時期主要的水生昆蟲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層對比意義及古生態重建意義,同時對地區地層對比及古環境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1號化石是蜚蠊化石,已被認定為一個化石新種,命名為優美小蠊;2、3、4號化石均為長肢裂尾甲化石,雖然該類群是中生代廣泛分布的昆蟲類群,但模式產地的成蟲化石從未被報導。在本次研究中,陳雷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合作描述了首枚來自該科模式產地(萊陽)的成蟲化石,修正了裂尾甲科蟲體結構,詳細描述了長肢裂尾甲成蟲(雌性)化石。

陳雷教授認為,在以往的科研工作中,化石作為重要的科研資源,往往在做完研究後就收入庫房中,不再面世,而依據化石所做的科研也大多是極其深奧的。因此,大多數的化石研究成果得不到充分展示,僅僅在學術界流轉。此次,他將這四塊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化石送回出土地萊陽,就是想藉助地質公園優異的科普推動能力,將化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給世人,並儘可能地將其運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這才是化石研究的最終目的。

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坐落於有「中國恐龍之鄉」美譽的山東省萊陽市,在這裡挖掘出土了新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棘鼻青島龍,並發現了許多珍貴的恐龍化石與恐龍蛋化石,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萊陽也是中國少數幾個「龍蛋共生」的地方。景區按照國家AAAA級景區標準建造,於2012年通過國家級地質公園資格評審,正式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2016年2月,地質公園開園運營。2017年在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發掘命名了屬於鴨嘴龍科櫛龍亞科一新屬種——楊氏萊陽龍,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發掘眾多屬種恐龍化石,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學的奇蹟」。2022年4月,山東萊陽白堊紀地質公園被命名為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地質公園包括金崗口園區、鳳凰山園區,以及團旺、北泊子兩處地質遺蹟保護點,總面積15.46平方千米。其中,主園區——金崗口園區占地面積8.07平方千米。公園以地質遺蹟景觀為基本資源,以恐龍化石群、萊陽生物群等古生物化石為顯著特色,同時包含了白堊紀典型地層剖面、地貌景觀和水體景觀等多種地質遺蹟類型的綜合性地質公園,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科普教育價值和觀光旅遊價值。公園內發育完整、分布連續、出露良好的白堊系地層記錄了距今約1.3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壯麗滄桑的地質演化史。

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教育部確定的國家級研學實踐基地,2016年以來,地質公園緊跟研學大潮,走出了一條「地質+研學」游的新路子,成為了全國研學基地的標杆。基地10餘項課程被認定為省級研學旅行示範課程。2017年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以來,接待全國各地研學旅行團體1100多個,服務青少年6萬多人次。先後被授予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科普基地、山東省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行走齊魯」資源單位、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如今的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已經與中科院北古所、南古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山東科技大學、魯東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在做好地質古生物科研的同時,全力推動科研成果走進尋常百姓家。


來源:向東向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