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喜神

涇芮 發佈 2022-08-12T07:14:13.338370+00:00

喜 神● 汪曾祺喜神即畫像,這大概是宋朝人的說法。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抄》:「讀宋伯仁《梅花喜神譜》……凡百圖,圖後五言絕一首,題曰『喜神』,蓋宋時俗語,以寫像為喜神也。」錢說未必準確。喜神我們那裡現在還有這說法。伯仁畫梅,只是取其神韻,「喜神」是詩意化了的說法,是從人像移用的。


喜 神

● 汪曾祺


喜神即畫像,這大概是宋朝人的說法。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抄》:「讀宋伯仁《梅花喜神譜》……凡百圖,圖後五言絕一首,題曰『喜神』,蓋宋時俗語,以寫像為喜神也。」錢說未必準確。喜神我們那裡現在還有這說法。伯仁畫梅,只是取其神韻,「喜神」是詩意化了的說法,是從人像移用的。除了宋伯仁,也沒有聽說過稱花卉畫為喜神的。

作為人像的喜神圖有兩種。一種是生活像,即行樂圖。袁枚《隨園詩話》謂:「古無小照,起於漢武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而今則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行樂圖與武梁祠畫像,恐怕沒有直接關係,袁枚蓋亦揣測之詞。自畫或請人畫小像,當起於唐宋,蘇東坡即有小像。明清以後始盛行。「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是對的。我的外祖父即有一行樂圖,是一橫披。既是「行樂」,大都畫得很閒適,外祖父的行樂圖就是這樣。他坐在一叢竹子前面的石頭上,手執一卷書,樣子很瀟灑,其實我的外祖父是個很古板嚴厲的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坐在叢竹前的石頭上,並且他從來不看一本書。

比行樂圖更多見的喜神是遺像,北京人叫做「影」。畫遺像的是專門的畫匠,他們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裡人就會把畫匠請來。畫匠端詳著病人,用一張紙勾出他的臉形粗略的輪廓線條。回家在一張挖出一個橢圓的宣紙的橢圓處,用淡墨畫出像主的頭像的初稿。照例要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徵求死者親屬的意見。意見總是有的,額頭窄了、顴骨高了、人中長了……最挑剔的大都是姑奶奶。畫匠把初稿拿回去,換一張新紙,勾了墨色較深的單線,敷出淡淡的膚色,「喜神」的頭部就算完成。中國的傳真畫像的匠師有一套秘傳的「百臉圖」,把人的面部經過分析,定出一百種類型,畫像時選定一種,對著真人,斟酌加減,畫出來總是相當像的。我們縣城裡畫像畫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畫價也最貴。

「開臉」之後,畫穿戴。男的都是補褂朝珠,顏色是一樣的,只有頂子不能亂畫。大紅頂子、金頂子,不能亂來。常見的喜神上的頂子多半是藍頂子、水晶頂子,因為這是不大的功名。女的則一律是鳳冠霞帔。這有點奇怪,男女時代不同。喜神上的老爺是清裝——袍套,太太則是明代的服裝——鳳冠霞帔是明代服裝。據說這跟洪承疇的母親有關。洪母忠於明室,死後順治特許以明代命婦服裝盛殮。以後就將此制度延續了下來。順治開國,為了籠絡人心,所頒聖諭或者可信。

畫穿戴是很費工的,要畫得很細緻。曾見過一篇談齊白石的文章,說他畫的像能透過紗套,看得見裡面袍子上的團龍。其實這是所有的畫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煩。

管又萍畫像只管「開臉」,畫穿戴都交給了徒弟。他有兩個徒弟,都是啞巴。他們也能「開臉」,只是不那麼傳神。

管又萍病重,自知不起,他叫兩個徒弟給他畫一張像。徒弟畫好了,他看了看,叫徒弟拿一面鏡子、一枝筆來,他對著鏡子看了看,在徒弟畫的像上加了兩筆。傳神阿堵,頰上三毫,這張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氣活現。

管又萍放下畫筆,咽了氣。



——摘自網絡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1997年5月,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散文聞名。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汪曾祺全集》等。其散文《端午的鴨蛋》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胡同文化》被編入職業高中課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