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609課:來,一起認識有十個讀音的「敦」字

談藝錄 發佈 2022-08-13T21:18:29.754416+00:00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攴」部的五個漢字:「[亾攴]、敉、敡、[韋攴]、敦」,這五個字中,前四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均屬生僻字,「敦」字在現代漢語中是次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敦」。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攴」部的五個漢字:「[攴]、敉、敡、[攴]、敦」,這五個字中,前四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均屬生僻字,「敦」字在現代漢語中是次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敦」。如果你只是為了解「敦」字,可直接跳過前四個字,直接看第五個字「敦」字詞條。五個字的詳情如下:

1、[攴]。讀fǔ。《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撫也。從攴,亾(wáng)聲。讀與撫同。」形聲字,本義是撫摩

其實這個字也是聲中有義。死亡的人或動物或墓碑,以手撫摩之,表達安撫的意義。徐鍇《說文系傳》:「古文撫,或如此。」《玉篇·攴部》:「[攴],或作撫。」也就是說,它可能就是「撫」的本字。因為《說文》另收有「撫」字,此處暫不詳細說解。

「[攴]」的小篆寫法如圖:

2、敉。讀mǐ。《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敉,撫也。從攴,《周書》曰:『亦未克敉公功。』讀若弭。侎,敉或從人。」形聲字。本義是安撫;愛撫。

這裡的《周書》指《書·周書·洛誥》,這句話的大意是:「也未能撫慰您周公的大功。」

《爾雅·釋言》:「敉,撫也。」郭璞註:「撫,愛撫也。」

這個字其實也是聲中有義。米就是糧食的意思,手中有糧,心裡不慌,民以食為天,從攴從米,會意持握有糧食儲備,心裡得到撫慰之意。

本義之外,「敉」還指安定。《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於敉寧武圖功。」這些天有十位賢者來幫助我,我就可以迅速平定叛亂,完成文王、武王所力圖達到的武功。

「敉」的小篆寫法如圖:

3、敡。讀yì。《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敡,侮也。從攴,從易,易亦聲。」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輕侮;怠慢。

這裡的「易」,有輕視,小看的意思,合起來會意輕侮、怠慢。徐鍇《說文系傳》:「敡,輕易之也。」承培元《廣答問疏證》:「敡,侮也;侮,傲慢也。」《廣韻·寘韻》:「敡,輕簡為敡。」

本義之外,「敡」還指改變;改易。《廣雅·釋詁四》:「敡,轉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敡通作易。」

「敡」的小篆寫法如圖:

4、[攴]。讀wéi。《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攴],戾也。從攴,韋聲。」形聲字。本義是乖戾;違背。

這個字也是聲中有義。「」,有相背之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當為之或體,因為皮革義所專,複製此字。

理解[攴],可以直接認為與」違「相同。《正字通·攴部》:「[攴],同違。」用法有二:

(1)乖戾。這就是《說文》所說的本義。《廣韻·微韻》:「[攴],戾[攴]」。劉師培《與人論文書》:「隸典乖[攴]」。比如,曹操是個性格乖戾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性情「乖[攴]」。

(2)邪,不正。《廣雅·釋詁二》:「[攴],邪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書·)堯典》說共工之行云:『靜言庸[攴]。』……《文·十八年·左傳》作『靖譖庸回』杜預注云:『回,邪也。』《(詩·)大雅·大明》:傳云:『回,違也。』義並與[攴]同。」

「[攴]」的小篆寫法如圖:

5、敦。讀音有十個(你沒有看錯,有十個):

(一)dū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從攴,[上亯<同『享』>下羊](chún)聲。」形聲字。本義是惱怒。另一義是呵責;呵斥。

《荀子·議兵》:「有離谷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如果還有人違背習俗而不順從自己的君主,那麼百姓就沒有誰不怨恨厭惡他。

關於呵斥的意義。清侯康《釋敦》:「誰何者,誰呵也。漢舊儀宿衛郎官分五,夜誰呵,呵夜行者誰也……是其義與『怒也』『詆也』同。」巡夜的職官遇人會呵斥,誰?於是這個職官就叫「夜誰呵」,負責巡夜,遇到違反宵禁令的人就呵斥:「誰?」(具體也可以見《史記索隱》)所以,這裡的呵斥,其實也包含有惱怒的意思。

本義之外,「敦」還有很多用法:

(1)督促;促迫。《孟子·公孫丑下》:「使虞敦匠。」派(充虞,孟子的弟子)督促(造棺木的)工匠。書面語我們常說「敦促」,即用此義。

(2)勸勉。《爾雅·釋詁上》:「敦,勉也。」《漢書·揚雄傳》:「敦眾神使式道兮。」顏師古註:「敦,勉也。」勸勉眾神作道的表率。

(3)勤勉。《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業。」上面順從君道,下面勤勉盡責。

(4)質樸;厚道;誠懇。如:敦厚;敦請。《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河上公註:「敦者,質厚。」他的醇厚質樸啊,就像沒有雕琢過的原木。

(5)親密;和睦。《新唐書·王世充傳》:「熊、谷二州在度內,不取,敦鄰好也。」

(6)厚實;深厚。如敦實的身材。《楚辭·招魂》:「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王逸註:「敦,厚也。脄,背也。」脊背肥厚拇指沾血,追起人來飛奔如梭。

(7)多;豐厚;豐富。《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知道了卻不付諸實踐,即使知識很多,也將會陷入困境。

(8)大。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敦,大也。」錢繹箋疏:「陳鄭之間曰敦。」

(9)注重;崇尚。《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說禮、樂而敦《詩》《書》」孔穎達疏:「敦謂厚重之。」崇尚禮樂而重視《詩》《書》。

(10)使勁地(把東西)放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嘆,自敦搠。」凌景埏註:「敦,把東西使勁地放下。搠,拋貫。」現在某些地區方言中,這個是常用義。

(11)通「殿」。在最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敦,假借為殿。」

(12)水名。在今山西省陽高縣南。《山海經·北山經》提到過敦水。

此外,「敦」還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敦氏,《陳留風俗傳》:『敦氏,姞姓之後。』《急就章》有敦倚。」

(二)duī。這個讀音出自《廣韻》。有法有四:

(1)獨處不移貌。《詩·豳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鄭玄箋:「敦敦然獨宿於車下。」朱熹註:「敦,獨處不移之貌。」指:露宿將身縮一團,睡在那車底下。

(2)逼迫。《詩·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門公務也都派給了我。

(3)治理。《詩·魯頌·閟宮》:「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鄭玄箋:「敦,治。旅,眾;咸,同也。武王克殷而治商之臣民,使得其所,能同其功於先祖也。」(武王)治理殷商的民眾安居樂業,如同先王偉大功績一樣。

(4)對。《莊子·說劍》:「今日試使士敦劍。」今天試使劍士們對劍。

(三)tuán。這個讀音出自《廣韻》用法有二:

(1)叢聚貌。《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朱熹註:「敦,聚貌。」蘆葦叢生長一塊,別讓牛羊把它踩。

(2)通「團」。圓形的。朱珔《說文假借義證》:「以敦為團之假借,敦團聲相轉。」《詩·豳風·東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團團葫蘆剖兩半,撂上柴堆沒人管。

(四)diāo。讀音出自《集韻》。通「雕」。畫飾。《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毛傳:「敦弓,畫弓也。」朱熹註:「敦、雕通,畫也。」所謂的「雕弓」,指的是雕繪文采的弓。

(五)dùn。讀音出自《廣韻》。用法有二:

(1)豎。《莊子·列禦寇》:「敦杖蹙之乎頤。」豎著拐杖撐住下巴。

(2)土堆。通「墩」。《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郭璞註:「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

(六)dào。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通「燾(又讀tāo)」。覆蓋。《集韻·號韻》:「幬,覆也。或作敦,通作燾。」

(七)zhū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通「淳(又讀chún)」。布帛的寬度。《集韻·准韻》:「淳,布帛幅廣也。或作敦。」《荀子·君道》:「斗斛敦概者,所以為嘖也。」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敦即准概。」侯康《釋敦》:「在布帛為敦制,在斗斛則為敦概,一而已矣。」各種量器量具,是用來造成統一標準的。

(八)tūn。讀音出自《集韻》。用於詞組「敦恨」。心不明。《集韻·魂韻》:「憞,憞恨,心不明也。或省。」

(九)duì。讀音出自《集韻》。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青銅製,蓋和器身都作半圓形,合成球形。蓋和器身有三足或圈足,流行於戰國時期。

遇到這種青銅器,不要讀錯音。《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鄭玄註:敦,黍稷器。「

(十)tún。讀音出自《集韻》。通」屯」。布陳;屯聚。《詩·大雅·常武》:「鋪敦淮濆。」鄭玄箋:「敦,當作屯。」在淮河高岸屯兵設圍。《漢書·禮樂志》:「車千乘,敦崑崙。」有千輛車屯聚在崑崙。

「敦」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609,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