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志|不是蓮,它也出淤泥而不染

大衆日報 發佈 2022-08-14T01:37:01.862140+00:00

「蟬噪也,綠陰夏。」說起酷暑,大家腦海中是不是會浮現出一幅驕陽似火、蟬鳴聒噪的畫面呢?「一聲早蟬發,數點新螢度」,蟬隱在樹枝中,發出陣陣吟鳴,譜寫出伏天獨特的奏鳴曲。雖然蟬鳴經常與酷熱煩躁相關聯,可你知道嗎,蟬在古代可是很受追捧和尊敬的昆蟲並被賦予了諸多美好的寓意!

「蟬噪也,綠陰夏。」說起酷暑,大家腦海中是不是會浮現出一幅驕陽似火、蟬鳴聒噪的畫面呢?「一聲早蟬發,數點新螢度」,蟬隱在樹枝中,發出陣陣吟鳴,譜寫出伏天獨特的奏鳴曲。雖然蟬鳴經常與酷熱煩躁相關聯,可你知道嗎,蟬在古代可是很受追捧和尊敬的昆蟲並被賦予了諸多美好的寓意!

蟬又名「知了」,在古人眼中是一種神聖的靈物,寓意著純潔、清高、通靈。《史記》中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縱觀其一生,蟬從生到死的生命軌跡十分特別,其幼蟲生活在土中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才會爬上枝頭結蛹,破殼而出化為飛蟬。但待其蛻變為蟬時卻攀於枝頭遠離浮塵,只以樹汁露水為食,出淤泥而不染,常被文人用以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脫俗、與眾不同。曹植《蟬賦》曰:「實澹泊而寡慾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其破土重生的經歷也象徵著一種神奇的變化和再生,符合人們長生不老的追求,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濟南市博物館藏商玉蟬)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將玉之五德與蟬之美德相結合,就誕生了一種特殊的物件——玉蟬。玉蟬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大量出現,主要用於日常佩戴稱為「佩蟬」,表示高潔。之後又出現含蟬、冠蟬。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也是死者的葬玉,指代精神不死,再生復活。從周朝後期至漢代的葬禮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蟬的習俗。最早見於考古發掘的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早期墓,其後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發展成為普遍的葬俗,並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而把玉蟬作為帽飾稱「冠蟬」,佛教造像中的菩薩像中見飾以蟬紋冠。

商代的青銅器上有大量的蟬形紋飾。蟬體大多呈垂葉形三角狀,腹有節狀條紋,無足,近似蛹,四周填雲雷紋;也有長形的蟬紋,有足,也以雲雷紋作地紋。殷末周初極為盛行,主要裝飾在鼎、爵的流上,少數觚、個別盤上也飾有蟬紋。蟬被古人賦予了高潔的寓意,蟬紋被廣泛應用於青銅器紋飾,可能代表著飲食衛生。商周時期是個文明較發達的時代,飲食衛生已作為一件大事受到人們的重視,上層貴族階級更是如此。

古人把對蟬的喜愛及對蟬意的理解表現在各種器物上,以表示不同的寓意,表明了蟬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濟南大辛莊遺址曾出土一件商代蟬紋銅鼎,方唇,平沿,束頸,沿面上立對稱拱形雙耳,深鼓腹,圜底。頸部飾帶狀獸面紋,頸部以下飾九組由蟬紋、三角紋等組成的紋飾。整個器物紋飾布局精巧合理,雕刻行雲流水,絲絲入扣,反映了商代純熟的青銅鑄造工藝。除了這件商代銅鼎,大辛莊遺址還出土了幾件蟬紋銅鼎,可見當時蟬紋的流行程度之高。

此外,濟南濼源大街中銀大廈戰國墓也曾出土一件戰國骨蟬,整器由一整塊骨頭打磨成立體蟬形,雖無線條刻畫,但眼睛、蟬翼形象生動,造型小巧精緻,圓潤流暢。該骨蟬鑽有貫穿孔,應為一件配飾。這些蟬紋文物都在濟南考古館展出,但要仔細尋找才能發現它的真容,你找到了嗎?(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張依盟通訊員楊陽武艷華 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