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中國造芯,美國想出這陰招

南風窗nfc 發佈 2022-08-14T02:58:31.129566+00:00

北京時間8月9日晚,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晶片和科學法案》。然而,這份旨在促進美國本土晶片製造,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科技發展下黑手的法案,一經簽署,美晶片股就遭遇了集體暴跌。

美國晶片法案,簽了。

北京時間8月9日晚,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晶片和科學法案》(下稱「晶片法案」)。

該項立法包括對美國晶片行業給予超過520億美元的補貼,用於鼓勵半導體晶片製造。

其中,該晶片法案還包括價值約24億美元的晶片工廠的投資稅收抵免,以及支持對晶片領域的持續研究。

然而,這份旨在促進美國本土晶片製造,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科技發展下黑手的法案,一經簽署,美晶片股就遭遇了集體暴跌。

截至8月10日收盤,費城半導體指數收跌4.6%,應用材料跌超7%,格芯跌近6%,阿斯麥跌超5%。

美三大晶片巨頭亦不例外,高通、英偉達、博通市值合計蒸發約300億美元。

進一步來看,在美國政治極化、重大問題鮮有共識的情況下,這項被媒體稱為科技競爭「核彈」的法案能被通過,反映出了華盛頓政治精英們的集體焦慮。

尤其是「精英」的代表——拜登,更是焦慮已久。

美國塔夫茨大學學者克里斯·米勒,在去年的文章中寫道:「78歲的拜登,可能看起來不是世界上最懂科技的領導人,但其政府的大政策都集中在一個小技術上——半導體。」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法案,幾乎「完美」演繹了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華政策演講的核心:投資、聯盟、競爭。

也就是說,以投資國內,提升美國半導體製造實力,以所謂「友岸外包」,把生產布局在對美國友好的國家或地區,目的是為了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絕對掌控高科技優勢。

集體焦慮之後,是否會有彈冠相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拜登政府的如意算盤,大概率不太妙。

緊盯盟友

剝開晶片法案的外衣,不難發現,它的本質是一個對華競爭法。

至少,從目前拜登政府的邏輯來看,中美競爭的核心是高科技競爭。

而高科技的核心,就是半導體。

在晶片法還是最初版本時,提案的對華鷹派議員托德·楊就直言,這是一項意義非凡的法案,目的是在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關鍵新興技術領域超越中國。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馬克·穆羅稱,「晶片法案是美國競爭力政策的一個潛在里程碑」。拜登則在推特上毫不掩飾競爭心態:「中國如此密切地關注晶片法案是有原因的。它試圖在製造晶片領域領先於我們,不想被打敗。」

美國的這顆競爭的「芯」,並非來得毫無緣由。

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統計,2020年美國生產的半導體占全球12%,比30年前下降了25個百分點。

SIA指出,當其他國家的政府在頒布製造晶片的激勵措施和鼓勵投資時,美國政府卻無所作為;在其他國家大力增加科研基金時,美國還在原地踏步。「如果再不採取任何行動,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所占份額將在2030時,減少到10%。相比之下,中國的半導體製造產能將達到24%。」

5月,拜登在訪問韓國時,下了飛機他就直奔三星在平澤的半導體工廠,大談美韓科技合作的前景。

7月19日,美財政部長耶倫抵達韓國後,也前往了LG科技園。

8月3日,不顧中方反對深夜竄訪台灣的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抵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台積電董事長會面,討論晶片法案對半導體工業的影響。

對此,有媒體還預測,晶片法案的大部分補貼將流向已經宣布在美國建廠的海外公司,包括台積電和三星電子。

「美國的戰略已經很明確。」韓國媒體分析稱,拜登政府正試圖通過「朋友圈」,來重新調整全球供應秩序,以遏制中國和俄羅斯等國。

而這種外國工廠來美落戶的操作模式,最近在拜登政府內也有了名字——「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2020年7月,美國所謂「保護民主基金會」的高級顧問伊萊恩·德贊斯基和密西根經濟中心的負責人約翰·奧斯汀,在《新聞周刊》聯合撰文稱,前美國國際發展署副署長的邦尼·格里克私下裡使用了「友岸外包」一詞,意為「與我們價值觀和戰略利益一致的國家建立經濟夥伴關係」。

2021年6月,拜登政府在供應鏈報告中正式採用了該詞。報告稱,由於一些關鍵材料在美國根本無法獲得,因此「友岸外包」對增強供應鏈復原力來說很有必要。

德贊斯基和奧斯汀對此大為讚賞,並指出「共同生產新興行業的高科技產品,將有助於重建受挫的聯盟,穩固美國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中的領導地位,遏制中國」。

為確保「朋友圈」的一致性,新的晶片法案也對盟友們提出了條件。

法案規定,作為中美競爭的「護欄」,相關公司如果在中國或其他潛在的「不友好國家」(即中俄朝等)建立或擴大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廠,那麼,該公司將不會獲得該法案的補貼。

此外,接受了美國政府補貼的公司,將被限制在10年內,不得為了擴大其在中國或在任何被「關注」的國家的晶片製造能力,進行任何「重大交易」。

目前許多晶片巨頭的產品都集中在中國生產:台積電在南京有一家工廠,目前生產16納米和28納米的晶片,三星在西安有一個大型的存儲晶片生產基地,SK海力士在無錫和大連有存儲晶片工廠,美國的英特爾和美光公司在中國也有晶片封裝和測試設施。

「這讓晶片廠商們不得不在中美之間做選擇。」日本經濟新聞稱,在涉及到未來在中國的投資時,接受這些補貼可能會束縛他們的手腳。

而美國的「盟友」們,會願意為此放棄另一個巨大的市場嗎?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在2021年韓國690億美元的內存晶片出口中,對中國的出口占到48%。

另一個信號是:在面對由美國牽頭的「Chip 4」半導體聯盟的邀約時,韓國已經表現出了猶豫。

韓外交部長朴振在尹錫悅政府的第一次交涉會議上承認,「我們還沒有就是否參加該聯盟做出決定」,「我們將根據國家利益全面考慮這個問題」。

7月29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李昌洋在國會的一次會議上重申:「我們無法評估Chip 4的直接影響,因為聯盟的細節還沒有決定,聯盟的議程也沒有確定。」

美國難一手遮天

眾議院通過晶片法案後不到一個小時,也就是7月29日,美國最大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業績。

從數據上看,幾乎是一場災難:英特爾的收入同比下滑22%至153億美元,調整後的營業收入也暴跌78%至14億美元,遠低於華爾街的預測。

根據投資研究機構FactSet的數據,這是英特爾業績至少過去5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滑坡。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有媒體稱,就在美國立法者拯救了一個巨大的半導體行業補貼計劃時,晶片巨頭的滑鐵盧恰好證明了這種措施的局限性。

彭博社的評論指出,新的晶片法案很有可能成為無用功:「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該法案不太可能有成本效益,因為美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維持這種新產能。」

有分析指出,為了滿足關鍵半導體應用的產能需求,美國需要增加約5.5%的全球產量。

這將意味著美國需要增加大約18到20個工廠,以及大約7至9萬個工作崗位。

為滿足這些,美國需要將其在目前該行業的勞動力增加約50%。

但是,美國安全和新興技術中心2020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半導體領域的勞動力中大約40%是外國人。

自1990年以來,在相關的研究生課程中,外國出生的學生數量幾乎增加了兩倍。「然而目前的移民政策使企業留住這些人才變得異常困難,而美國的教育系統也沒有培養出足夠的具有相應技能的國內畢業生。」

更為關鍵的是,對於建廠動輒耗資百億的半導體公司來說,520億美元的補貼還談不上是「高福利」,如果不是杯水車薪的話。

貝恩諮詢公司估計,美國的晶片產能僅增加5%至10%,就需要約400億美元。而為未來10年的新技術發展提供資金將更加昂貴,需要花費約1100億美元。

從事晶片和製造業的諮詢公司合伙人彼得·漢伯瑞表示,520億美元或許能幫助到半導體的製造和研發,但並不能為這兩項工作買單。

一百多年前,1848年,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在為其外交政策辯護時曾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我們的職責就是為國家謀求這些利益。」

香港-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政策研究小組的執行主任大衛·多德維爾認為,這段話同樣適用於現在的美國及其「友岸外包」的盟友。「朋友總是來了又走,建立長期穩定的外交政策並不需要他們。」

2022年7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視頻會見韓國SK集團會長崔泰源,此次會晤正值拜登政府尋求韓國等亞洲盟友的合作,以加強半導體等關鍵零部件的供應鏈

「出於各種動機,很多國家都堅持說他們想保持中立。但事實是,每個主要國家都在爭奪其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克里斯·米勒認為,為了支持本國的產業,韓國、歐洲和日本都宣布了各自的晶片法。

8月4日,韓國《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正式實施。據韓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該法將通過指定特色園區、支援基礎設施、放寬核心規制等,大幅加強對半導體等戰略產業領域企業投資的支援。

對於美國的盟友們競相提升科技核心競爭力,克里斯·米勒指出了問題的核心:「這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為各國提供了新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是一個在中美競爭關係中的談判籌碼。」

其中的動機不難理解,能影響或決定國家在國際競爭力中排序的關鍵領域,會完全交給美國的戰略去「安排」?

此外,對於企業來說,政治並不能一手遮天,「利潤」才是根本。

「多邊主義聽起來不錯,但這可能嗎?」克里斯·米勒認為,鑑於韓國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性,美國要完全得到韓國的支持是很困難的,韓國的經濟80%依賴於國際貿易,而中國市場約占其貿易總額的25%。

SK集團會長崔泰源在7月的記者會上表示,「不管是否喜歡中國,它都是一個相當大的市場,並不存在放棄的問題。兩國儘可能在經濟上繼續合作,取得進展是有必要的」。

再回到美國重振晶片產業的初衷之一:維護國家安全。

美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在今年1月的聲明中表示:「解決晶片供應鏈危機既是經濟的需要,也是國家安全的需要。」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也認為,許多戰略性技術,如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都依賴於先進的半導體,而美國的經濟和戰略競爭力需要一個安全的本土晶片製造力。

但「安全」被濫用了。

正如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學者拉詹所說,由於保護主義的抬頭,現在的「必需品」被他們誇張的上升到不同領域,滲透於各行各業,甚至開始泛濫。「而一旦更多的行業開始採用『友岸外包』的政策,這將對國際貿易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畢竟,美國的朋友圈交易,不僅意味著與具有相似價值觀和制度的國家進行交易,還意味著與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進行交易。」

問題是,這樣的國家,在世界範圍內又有幾個?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於視覺中國,部分來源於網絡


作者 | 趙菀瀅

編輯 | 雷墨

值班編輯|煎尼

排版 | 淑華 文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