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8個觀念

陳思進 發佈 2022-08-14T04:22:55.363045+00:00

要點: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做了什麼比說了什麼更重要);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沉沒成本謬誤: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權衡利弊:學

要點: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做了什麼比說了什麼更重要);

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沉沒成本謬誤: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權衡利弊:學會在邊際上思考;

Comparative advantage;

供應和需求:理解價格是如何運作的;

固定不變蛋糕謬誤:自願交換是創造更大蛋糕的雙贏之舉;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善意的謬誤:不要忘記看不見的成本)。

作者 | 雲起和春天

來源 | 私產先生

轉自 | 華爾街俱樂部

教你像經濟學家一樣

思考的8個觀念

©文 \ 尼諾斯 • P • 馬利克

>>Ninos P. Malek<<

譯:禪心雲起 編:瑞秋的春天

經濟學是對人類行動的研究,關注人們在充滿稀缺性的世界中做出的選擇。

稀缺性意味著人們有著無限需求,可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有限的世界裡面。鑑於這一事實,人們必須做出選擇,而選擇就意味著權衡。

個人的選擇受到他(她)眼前激勵因素的影響,而這些激勵因素是由人際相處和互動的制序——遊戲規則——所決定的。

本文將解釋八個基本觀念,並舉例說明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1.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了解價格和成本之間的區別

我們經常聽說某些國家有多麼美好,原因是提供了「免費醫療」或「免費教育」。許多人因為沒付錢還會說「我隨便拿」。

錯誤在於沒有理解價格和成本之間的區別。例如,人們通常會說,「星巴克的拿鐵咖啡花了我5美元」或 「電影票花了我15美元」。經濟學中的成本是指你放棄或犧牲了什麼。

在以上例子中,價格分別5美元和15美元。但拿鐵咖啡的成本,可能是用同樣的5美元可以購買的三明治,而電影的成本,可能是用同樣的15美元可以購買的3杯拿鐵咖啡。

給醫療和教育貼上「免費」標籤不僅是錯誤的——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而且還具有誤導性。

正如我以前的導師沃爾特·威廉士(Walter E. Williams)教授所說,「除非你相信有聖誕老人或者牙仙,否則錢肯定來自於某個地方。」

在那些「令人羨慕的」國家,你可能不會收到醫療帳單,但你的工資可能會被扣除更多的錢(一般以稅收的形式),你可能不得不熬上更漫長的時間,才能得到一項體檢或那個「小」(從官僚的眼光看)手術。

你要麼付金錢,要麼付時間,但無論如何,你都要支付!

稅收也被用來支付公立學校的費用,這是另一個例子,說明某些東西雖然被人們稱為 「免費」,但其實不是。

零價格和零成本之間是有區別的。可能有零價格(0美元),但永遠沒有零成本。因此,不要再迷信「免費」 這個詞了!

2. 做了什麼比說了什麼更重要

「行勝於言」是一個著名的成語。人處於行動,而選擇了什麼行動,透露了一些實情。

考慮一下這個例子。一個人走進蘋果商店,看到最新的iPhone手機價格。他憤怒地嘟囔著:「真是敲竹槓」,但還是繼續購買了那部手機。

當一個人自願做某事時,就表明了他(她)當時的真實偏好。

假設個人是自利的,並且會在事前(以展望未來的方式)主觀權衡一項行動的成本和收益,同時假定擁有他人的私有財產(比如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不是一項權利,那麼當一個人走進蘋果商店併購買新款iPhone時,顯然在那一刻,這個人可以期望自身處境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

說蘋果公司「收割」了心甘情願的顧客,純屬無稽之談,因為蘋果公司或任何私營企業都不能強迫人們購買他們的產品。

說什麼是一回事,但證據就隱藏在選擇的行動當中。

3. 沉沒成本謬誤: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意味著木已成舟時,我們決策中唯一應該考慮的成本,是未來的機會成本。

過去的成本是「沉沒的」。解釋沉沒成本謬誤的典型例子就是看電影。你花了15美元去看一部長達3個小時的電影。你發現這是一部爛片,而且只會越來越不堪。然而,你的感覺是,應該留下來,讓錢花得物有所值。

這是很糟糕的經濟思維。15美元已經用掉了,就不要失去接下來兩個小時的寶貴時間——站起來走人吧。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知道,有人處過一段可怕的感情關係,或者與錯誤類型的人約會(也許持續到現在,也許這種情況適用於你)。但是「我已經花了兩年時間和這個人呆在一起」的感覺,會導致一個錯誤的決定。許多人為了證明時間投入的合理性而最終與那個人結婚。

無意冒犯碧昂斯,但如果你愛自己,那麼也許不要讓那個人「戴上婚戒」!。不要再失去未來兩年的寶貴時間。單身總比悲慘的婚姻要好。

4. 權衡利弊:學會在邊際上思考

最佳或有效的污染水平並不是零。交通死亡或運動傷害的最佳數量也可能不是零。感染病毒的最佳人數也不是零。最佳的安全水平並不是毫無漏洞的安全。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或很刺耳?

好吧,如果你想做一次越野公路旅行而不是步行或騎自行車,或者如果你想享受玩樂或觀看體育運動,如果你想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那麼很明顯,污染、死亡、受傷和感染病毒的最佳水平實際上大於零。

最佳的安全水平是低於完美的安全水平。沒有什麼是免費的,包括更多安全——總是涉及到的是權衡利弊,因為當我們做某件事時,總有一個機會成本,甚至像旅行、運動或與他人互動這樣的事情。

增量決策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邊際思維。邊際的意思是指一個額外或多出來的單位。每次我們做決定時,就好像我們在計算行動的邊際效益(多一個單位的好處)和邊際成本(為多獲得一個單位而放棄的東西)。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稱,應該做一些事情,直到邊際效益(MB)等於邊際成本(MC)。

還有一個概念被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每增加一個單位所帶來的效用或利益就越來越少。

我們想要乾淨的空氣,這樣出門的時候,眼睛就不會受到刺激,呼吸的時候,肺部就不會被灼傷。然而,如果這個願望變成完全清潔的空氣,這將意味著沒有更多的汽車、飛機,沒有更多的船舶、火車(有些人實際上渴望這種情況,至少在理論上)。這將讓社會承受巨大的代價。

讓我們以另一種方式來看待它。如果我打了個響指,讓太平洋變得非常乾淨,但又在其他人不知情時,在海洋某個地方放了一滴油,那麼是否應該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和其他資源去尋找這一滴油,值得這樣做嗎?

在幾十億加侖的水中找到並清除一滴油,其邊際效益將低於邊際成本。通俗地說,這是不值得的。同樣,最佳的污染水平是有一定程度,而不是零。

當涉及到學習、練習一項運動或一門樂器,或在結婚前與某人約會時,你可能會想,「時間越多越好。」

我是一個摳字眼的人,所以如果我告訴我的學生,「你學得越多越好」這將意味著他們永遠不吃、不喝、不睡或不和家人和朋友相處。但常識告訴我們,在學習了一定時間後,大多數學生會說「我明白了」,或者乾脆說「是時候向前看了」為什麼還要浪費更多的時間學習呢?

此外,如果你處於考慮結婚的人生階段,那麼約會的意義在於獲得對方的信息,以便你能做出一個好的決定。最終,你來到一個點上,你有足夠的信息來選擇求婚(和接受求婚)或與這個人分手。

當我向妻子求婚時,我並沒有關於她的完美信息,但我的信息已經足夠充分了。當然,多約會一個月會給我帶來一些關於她額外信息的邊際效益,但我來到了一個有足夠信息的地方就止步了——MB=MC。

「足夠好就是足夠好」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做某件事直到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意思。MB=MC規則意味著「多多益善」的想法並不是最優的。

瓶子裡的一片阿司匹林可以緩解你的頭痛,但好吧,如果一片是好的,那麼整瓶就更好」的想法是十分危險的。是的,你的頭痛會消失,但你也會消失。

5.比較優勢:

有能力做某事並不意味著應該做某事

在標準經濟學課上,學生們被教導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

前者指的是能夠用同樣多的資源比另一個人生產更多的東西,或者用更少的資源來生產某一種數量的東西。後者意味著能夠以更低的機會成本完成某一件事。

因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是有機會成本,所以有的時候,即使我們具備親自做一件事的知識和技能,付錢給別人來做這件事也是有利可圖的。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貿易政策。僅僅因為美國(實際上是美國的個人)可以生產某些產品,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生產這些產品。

如果我們買的東西不是都寫著「美國製造」,也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如果政府試圖「保護美國的工作崗位」並開始徵收關稅和實施配額制,我們實際上並沒有保住美國的工作崗位。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是在犧牲其他美國人就業機會的情況下來保住某些特定的工作崗位。

當然,好的政治學和好的經濟學往往背向而行。

6. 供應和需求:

理解價格是如何運作的

關於企業可以「想收多少錢就收多少錢」的抱怨是無稽之談。

例如,如果電影院可以隨心所欲地收費,為什麼爆米花只收8美元,而不是8,000美元或8,000,000美元?市場交易有兩個方面,正是賣家和買家的這種互動決定了價格。

有趣的是,很多時候,抱怨的人也是在看電影時吃爆米花製造噪音的人。

7. 固定不變蛋糕謬誤:

自願交換是創造更大蛋糕的雙贏之舉

如果企業家創造的產品或服務能夠為大量人群提供價值,他們就會變得富有。除非企業家從政府那裡獲得了特權,否則他們沒法強行從客戶口袋裡拿錢。

要知道,真正的剝削來自於權力而非資本。針對富人或「資本家」的怒火,其實是建立在經濟是一塊固定不變蛋糕的錯誤認知之上。換句話說,那些批評「骯髒資本家」的人認為,他們拿走了一塊太大的蛋糕,留給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蛋糕就少了。

現實情況是,這些企業家造出了一塊更大的蛋糕。他們受益,但我們也得到了好處。

在商業交易中,交換是自願的,而自願交易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企業家(以及他所雇用的員工)獲得了好處,客戶也獲得了好處。

8. 善意的謬誤:

不要忘記看不見的成本

意圖和結果並不總是一回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告訴我們,要考慮我們自身的行動或政治家的行動可能帶來的意外後果。

僅僅因為一些許諾聽起來不錯或者感覺正確,並不意味著某個目標就會實現。事實上,正在解決的問題可能會變得更糟。

健全的經濟思維也能消除人的盲目性。一項政策對所有群體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個群體的影響都要得到考慮。這有助於我們識破政客們聲稱一項政策將拯救美國人就業的說法,而實際上只有一些特殊利益集團受益,代價是犧牲其他美國人的利益。

當政客們用「這將創造就業」的說法沒收錢(也就是收稅)來建造體育場館時,錯誤的做法是把注意力放在看得見的就業機會上,而忽略了看不見的東西——這些稅收的機會成本。

結論

關於這門叫做經濟學的學科,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說的,我本可以列舉更多經濟學思維方式的例子。

有些人將經濟學描述為應用性常識;然而,經濟學也給了我們反直覺的洞察力。

這就是經濟學的力量和美妙之處。

【思進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轉發的目的為傳遞信息,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並已明確註明作者和文章來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轉發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將立即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