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打太極拳不僅不符合拳論的要求,也是傷害膝蓋的一個重要因素

天天見95 發佈 2022-08-15T01:03:12.222691+00:00

我們理清了太極勁的本質以後,我們知道了我們打拳是要充分去在拳里去體現這太極勁的兩個因素的,看了前面的兩篇文章後,你知道了這兩個因素是質量M,和速度V。

我們理清了太極勁的本質以後,我們知道了我們打拳是要充分去在拳里去體現這太極勁的兩個因素的,看了前面的兩篇文章後,你知道了這兩個因素是質量M,和速度V。

拳論要求我們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也就是我們的身體的所有質量M都要參與到拳裡面去,上篇文章我們討論了陳氏太極拳通過開胯帶動的胸腰開合,在技擊中能夠多次利用體重M,從而放大自己的內勁而產生「無堅不摧」的威力。陳氏太極拳一路行拳要緩慢而行,去體察自己的每一動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求,開合之間,是否能夠節節貫穿,每個關節是否能夠擰轉不滯,氣機能否貫通,能否通手達腳,能否做到勁整。又要能通過「刻刻留意在腰間」而靜心滌慮進入虛靜的狀態來練出內氣,要能通過開胯帶動的胸腰開合而斂氣入骨,達到以氣催形,從而做到V的最大化。

這就是我們練太極拳需要去練的東西和需要去練出來的東西。

可惜的是大部分廣場太極拳舞者,不知道這個道理,也不知道如何去實現。

我們下面來看看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動圖,他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求。

我們可以看到動圖中打拳者兩手合於胸前時他的肩膀是跟腳下的長方形框框垂直的,而他的腰胯則幾乎和長方形框框平行,也就是他的腰胯和肩膀幾乎是垂直,成90度。也就是說由開而合時,肩和胯卻沒合上,就是他打拳最終連外六合都做不到。師傅教徒弟打拳時總在一邊說轉腰轉腰,師傅和徒弟一樣把轉肩當轉腰了。

這個模型就是他打拳的狀態,從拳論來說,他沒有做到:以腰運身以身運手。幾乎是以肩帶腰了。他的腰胯是死的,被肩膀扭著,他的踝關節是死的,那麼最終被扭轉的是他的膝蓋,膝蓋在這裡是最薄弱的,長此以往膝關節就被扭壞了,成了所謂的太極膝。這就是不會轉腰,不會松胯不會松踝,不會膝定位而使膝關節扭著打拳而傷膝關節的原因之一。做種膝關節扭著不舒服的狀態常被說成「力都吃在膝蓋里」。其實那有什麼力吃在膝蓋里呢,其實是打拳時動作不規範,讓膝關節扭著時的不舒服狀態。所以也要從「腰腿求之」,要松腰松踝膝定位,這腰胯上開合要分陰陽。

那麼從勁的方面說 ,他轉肩也就只帶動了肩膀下面的一塊(上面的模型圖,身體分成三塊,他就帶動了肩膀下的一塊,而且不能跟肩膀最終合上)那麼他帶動的軀體的質量也只有他體重M的一半不到,由於他肩膀帶著下面動,合時不光不會產生合勁,相反,下面跟肩膀扭著,合時產生相反方向的回彈,就消耗了打擊力。也就是他雖然身體在轉但產生的纏絲是反的,產生了相反的作用。

下面的模型就是胯帶動上身,但是這就是陳昭奎先生批評的身體是鐵板一塊,脊椎關節一節一節沒有擰轉沒有纏絲,不產生纏絲勁,合時身體沒有纏絲勁的合勁,發勁時也打了折扣。

部分人拳打到這樣能動胯了,也已經算可以了,比上面這種已經好的太多了,如果上面第一張動圖是「病」,那麼這張圖僅僅是功夫不深,已經有了質的區別。

以腰運身以身運手,只有在全身真正放鬆時才能做到,反過來說,只有做到以腰運身以身運手時,你的身體是真正鬆了,所以我們看到的一些放鬆功法是沒有什麼用的,僅僅是把身體練軟了,軟不是松。鬆了,腰才會動,會動了才會「運身」。鬆了,才能以身運肩。所以練太極拳就要去練腰,能轉能動。能左右轉,能上下轉,能前後轉,能轉成個球,這就是陳式太極拳的丹田內轉。你發現沒有,丹田內轉就是胯的開合擰旋,兩腎抽送。

練太極拳千萬不能象第一張動圖一樣練,那樣練,不光練不出功夫,還會練壞了膝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