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他開了鄭州首家螺螄粉店,十年後路人還會捂著鼻子繞道走嗎?

河南商報 發佈 2022-08-15T06:40:50.990082+00:00

近些年,除了臭豆腐、榴槤外,臭臭套餐家族再添一員猛將——螺螄粉。但直到近幾年,隨著短視頻直播帶貨的異軍突起,螺螄粉才迅速在全國遍地飄「臭」,卻讓食客滿嘴留香,尤其是在敢於嘗試的年輕人中逐漸攻城略地。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郭爽爽/文 受訪者供圖

當幾乎所有美食都在以縹緲的香味吸引食客腳步時,總有反其道而行之的。

近些年,除了臭豆腐、榴槤外,臭臭套餐家族再添一員猛將——螺螄粉。

按說,螺螄粉作為廣西當地名吃,歷史悠久。但直到近幾年,隨著短視頻直播帶貨的異軍突起,螺螄粉才迅速在全國遍地飄「臭」,卻讓食客滿嘴留香,尤其是在敢於嘗試的年輕人中逐漸攻城略地。不少老年人捏著鼻子躲著走,但更多年輕人是三天不吃想得慌,嗦粉的快樂不好拒絕。

#我這十年#十多年前,廣西小伙兒張象生為了追媳婦,跨越千里來鄭州發展,陰差陽錯中,開啟了他的螺螄粉帝國時代,也讓以麵食為主的中原美食增添了另一種美味可能。

坐26個小時火車,痴情小伙追愛來鄭

大學期間,張象生和當時的女朋友,也是如今的妻子,在廣西的一所大學相識,這位鄭州妹子的真誠和善良深深吸引著他。

雖然,大學時的戀情不免走向「畢業即分手」的結局,但畢業後在各自家鄉發展的二人一直維持著異地戀狀態。

兩地還沒通高鐵的時代,張象生第一次來鄭州看妻子,整整坐了26個小時的火車。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依然記著當天的疲累,可一切都敵不過這位鄭州姑娘的魅力。

工作幾年後,年歲漸長,心智越發成熟,他毅然決定跨越千里,追隨戀人來鄭州發展。

圖:張象生

熱血小伙為愛隻身闖鄭州,當浪漫的愛情走進現實,生存問題撲面而來。

妻子家裡是做服裝生意的,來到鄭州後,張象生夫妻二人經營了一家服裝店,但最終因為道路改造等原因,一年後,店鋪關門。

如何在他鄉立足,讓家鄉父母放心,如何讓丈母娘對勇氣可嘉的新姑爺再次刮目相看,夫妻倆將目光再次投向了千里之外。

開店初,路人捂著鼻子繞道走

「當初開螺螄粉店,就是因為我老婆喜歡吃。」

就在一家人為生計發愁時,張象生妻子突發奇想,她本人很喜歡吃螺螄粉,直覺告訴她,這個味道奇異的小吃在鄭州會有市場。同樣,張象生回憶,剛來鄭州做房地產銷售時候,他走街串巷發傳單,還真沒看見過有螺螄粉店,於是,二人一拍即合。

就這樣,2012年,在妻子家樓下,第一家店正式開業,據他所說,這也是鄭州第一家螺螄粉店。

而且,這次,他還把父母、姐姐、姐夫等一大家人都接來了鄭州,他要徹底與這座城市血脈相融。

姐姐、姐夫負責後廚,張象生負責店鋪的經營管理。可前兩個月,生意不僅不好,甚至還遭路人嫌棄:「因為酸筍發酵的臭味,不少人從門前過都捂著鼻子,有人說是下水道的味道、墨水味,甚至大腸味。」

不過,歲月不語,卻回答了所有。

後來,隨著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加持,永安街的這家店很快揚名鄭州,不少媒體前去探店。同時,2013年,隨著肉眼可見的生意興隆,朋友們紛紛提出加盟的想法,就這樣,張象生的螺螄粉帝國開始壘建。隨之而來,他每天的電話也多了起來:「每天五六十個電話很正常,最多時候,一天接打近70個電話。」

8年後,2020年,加盟店的數量已經多達60家。此時,分身乏術的他成立了公司,張象生也從一名個體工商戶變成了企業老闆。為了滿足源源不斷的供貨需求,他在廣西柳州設立了中央廚房,每隔兩天,裝滿酸筍、豆角、腐竹等食材的貨櫃卡車,就會從廣西開來河南。

隨著滾滾車輪的駛來,小伙子當年離鄉時的誓言也已成真。

朋友偶然提議,螺螄湯終於涮一切

三年前,他跟幾個朋友在家裡吃火鍋,有人提議,可以嘗試用螺螄湯煮火鍋。

提起突然換道「火鍋」竟跑的原因,張象生有些興奮。說話間,他翻出了那天發的微信朋友圈:「螺螄粉的靈魂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螺螄湯,不少顧客會打包一碗湯回去煮麵或者煮米飯。」在他看來,螺螄湯可以煮一切。

這個三年前萌生的想法,終於在今年3月照進了現實。

在廣西,除了螺螄粉之外,同源的螺螄鴨腳煲也是廣西柳州的特色美食。於是,他將螺螄鴨腳煲創造性地改良成火鍋,並將螺螄粉作為主食最後上桌。

歲月總不會虧待大膽嘗試的年輕人。疫情,也似乎並沒有在他攻城略地中成為絆腳石。

短短几個月,他已經在鄭州開了10家螺螄粉火鍋店,河南省內已經有了20多家加盟店。市場營銷專業出身的張象生並沒有把所學都還給老師,六宮格的精緻配菜擺盤等可是女孩子們不會錯過的朋友圈炫圖。

看到兒子的美食事業又上了新台階,今年,老兩口安心地回廣西柳州養老去了。

十年間,張象生所創立的螺螄粉品牌已經遍布鄭州的大街小巷,在鄭州多達上百家加盟店,全國300多家,其中,河南占80%市場份額。十年間,張象生也從發愁生計的小伙兒成長為了公司領航者,如今,他所承載的已不只是個人的螺螄粉帝國夢。

有人走西口,有人闖關東,有人紮根中原大地

近代史上,走西口、闖關東都是迫於無奈,背井離鄉,尋一口吃的。走進新時代,跨入新世紀,像張象生一樣,太多80後追隨人生另一半紮根中原大地,圓夢沃土河南。

「我已經把我老公的女同學、哥們的媳婦,成功發展成了我的閨蜜,哈哈。」今年38歲的陝西人李燕(化名),2010年跟隨她的河南老公從西安回到鄭州發展,距今12年。倆人大學同學,雖然剛來鄭州時候,她倍感陌生,但在女兒已讀初二的今天,她用「濃濃的親情和十足的歸屬感」來形容當下的感受。

做過行政、開過飯店,後來又做廣告人,工作的變遷、家庭的變故,在人生至暗時刻,婆婆家但凡沾親帶故的親人「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讓她不再無助和孤單,更沒有絲毫外地人的被排斥感:「河南人不排斥外地人,很包容。」

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今年是她做廣告人的第六個年頭了。為廣告客戶發聲的同時,她也在向陝西的老家人給河南人「打廣告」,講述著自己在河南的幸福一家人劇本。

當2002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更晚一些,湖南小伙方帥(化名)第一次嘗到了河南的胡辣湯,儘管20年後,他依然喝不慣這碗麻辣辛香,不過,麵條已成為他的最愛。

和李燕不同的是,畢業後,他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從事設計師一職。當年,把他從學校招聘過去的部門主任和幾個一同實習的同學,如今已經不知去向何處,只有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描繪著這座城市的眾生相

和李燕、張象生相同的是,他選擇畢業後留在人生另一半的故鄉發展。從此,家鄉的岳陽樓雖不常見,但鄭州的「大玉米」卻為他照亮征途。

身為全國首個米字型高鐵的樞紐站所在地,鄭州乃至河南正在以博大寬廣的胸襟接納他們落地生根。他們與故鄉的距離,米字高鐵一線達,鄉愁也已不再愁。

十年又十年,同這座城一樣,大家都在成為當初所嚮往的模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