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學者為「中秋節是洋節」道歉,背後根子卻更值得深挖

歷史評談 發佈 2022-08-15T09:35:35.198838+00:00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始於春秋戰國、成書於漢代的《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始於春秋戰國、成書於漢代的《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謂「夕月」,就是祭拜月亮,說明春秋戰國時中國已有拜月傳統,「中秋節」已有雛形。

及至魏晉,史書上已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儀式感。

到了唐代,《唐書·太宗記》中清楚地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相傳,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可以說,中秋節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節日,從拜月習俗到中秋節的形成,史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略微用心翻閱一下史料,都能得出這一結論。

然而,前些日子有網友發現,一位歷史專家在他所寫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該書2019年出版)一書中,得出「中秋節起源於韓國古代新羅」、「是不折不扣的洋節」的結論(見下圖)。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秋節在最初誕生的時候,是不折不扣的洋節……受到新羅(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國家之一)人的影響,形成了八月十五過節的傳統。(對於韓國端午節申遺)我們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小肚雞腸……韓國日本等國保留了中國文化諸多傳統和樣式,實際上是在幫我們傳承古風,我們不光不該生氣,還應感到自豪。」

在歷史事實面前,在輿論壓力之下,該書作者已經公開道歉,並表示刪除相關內容。需要注意的是,該書作者是百萬粉絲大V,據說還是中學歷史教師,接受過專業的歷史教育。

按理說,不管是不是真心的,至少該書作者認錯了,此事到此差不多可以結束了。但筆者認為,綜合近些年的一些事跡來看,背後的根子更值得深挖,也更值得中國深思。

在探究背後的根子之前,不妨先看一看以下二個問題。

1,在科技領域,除了四大發明之外,古代中國對世界科技有多少貢獻?

談及古代科技,這是中國人永遠的痛,但讓人奇怪的是,卻有很多國人固執地認為「除了四大發明之外,古代中國對世界科技幾乎沒有貢獻」。

然而,如今包括《全球通史》在內的不少西方書籍顯示,西方崛起過程中,吸取的中國科技知識,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即「東學西漸」規模與範圍遠超想像。其中,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一書中,更有驚人的結論:

羅伯特·坦普爾:「有許多在現代看來是司空見慣、理所當然的東西,而它們則都是中國起源:從造紙到瓷器,從機械鐘到馬具、煉鋼,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長期以來,這些和許多其他的中國的原創成果,一直都被遺忘,或是蒙在鼓裡。那些奠基現代世界的發明與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均來自古代中國。」

坦普爾的觀點未必100%正確,卻無疑說明古代中國原創科技對世界的貢獻很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更為重要的是,揭開真相一角的羅伯特·坦普爾,不是中國學者,是貨真價實的西方學者!為何一些揭示古代中國科技對世界真實影響的書籍,很多不是中國人寫的,而是西方人寫的?為什麼中國學者沒有探究出來?為何如今很多國人不相信古代科技對世界有過重大貢獻?原因有多個方面,但其中必然存在這麼一條——中國人對自己的文明、祖先的成就不自信!

或許,正是因為文化上的不自信,所以才會出現中秋節是「不折不扣的洋節」的結論。

2,中國「四大發明」廣為流傳,為何某些發明人卻變成外國人,還被編進中小學課外讀物?

前一陣子,在「教科書風波」中,有網友發現中小學的課外讀物中,《誰發明了瓷器?》一文里有這麼一段話:「有一種說法,說火藥是柏托爾德·施瓦茨發明的;印刷術是約翰·古登堡發明的;瓷器是約翰·伯特格爾發明的。」

雖然前面寫了「有一種說法」這五個字,但文中並未解釋這些發明的真正發明者,其中文中重點講述約翰·伯特格爾發明瓷器過程。因此,如果不諳世事的中小學生讀了,很有可能就接受這種說法。

中國古人發明的「四大發明」與瓷器,有著確鑿的證據,不容抹殺。為何課外讀物中還會出現如此描述?

筆者認為,原因很簡單,就是盲目崇拜西方的結果。因為最近幾十年來,西方有很多學者質疑說:「3000年前古埃及就使用了莎草紙,德國人古騰堡發明了手搖印刷機,諾貝爾發明火藥獲得了專利,怎麼能說這是中國古人的發明?」受到西方一些觀點影響之後,不加辨別地採用,於是才會出現上述問題。

其實,類似問題還有很多,比如黑格爾對中國文化的錯誤貶低,很多國人奉為圭臬,坦普爾為中國古代科技正名,很多國人卻還不願相信;對古希臘「違反人類社會發展邏輯」的歷史深信不疑,還不容他人質疑,對中國歷史卻無比挑剔,質疑這裡,質疑那裡;還有比如西方構建的「印歐人」歷史,將雅利安人領導的印歐人視為歐亞大陸最早的征服者,文明的散播者,英國史學大家湯因比批評說「印歐人豈不成了人類文明的所有成就的締造者」,然而如今國內很多史書都採用西方構建的印歐人歷史,將之奉為圭臬。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中秋節源自韓國」,或者「中秋節源自巴比倫」等等之類的怪論,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中秋節是不折不扣的洋節」的出現,不是一個小事情,也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背後根子在於國內不少學者在文化上缺少自信,同時又盲目崇拜西方,盲目相信發達國家學者的觀點。

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國家級的報刊上多次刊登「樹立文化自信必須破除西方主義」的相關文章,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真正樹立文化自信,真正破除西方主義,還任重而道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