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走心」,這些錯誤家長千萬別犯

光明網 發佈 2022-08-15T09:35:56.667397+00:00

一個優秀的家長,不能僅僅體現在口頭上,更深層次地體現在行動上。很多家長,在家裡一邊自由散漫地「葛優躺」、刷手機、嗑瓜子,一邊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不刷手機,要努力讀書」,這樣的教育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雙減」之後,孩子在家裡的時間多了,尤其需要家長的有效陪伴。

一個優秀的家長,不能僅僅體現在口頭上,更深層次地體現在行動上。很多家長,在家裡一邊自由散漫地「葛優躺」、刷手機、嗑瓜子,一邊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不刷手機,要努力讀書」,這樣的教育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

「雙減」之後,孩子在家裡的時間多了,尤其需要家長的有效陪伴。——編者

最近,網絡上一位北京媽媽因為孩子愛吃豆腐而採取的一系列行動讓很多家長直呼「太卷了」。因為孩子愛吃豆腐,這位媽媽就借了相關繪本和孩子講述豆腐的製作過程;旅遊時特意帶孩子去雲南偏僻山區看當地人手工製作豆腐的過程;回家後又買了做豆腐的工具,帶著孩子從黃豆開始一步一步地親手做豆腐;最後還整理了很多關於豆腐的詩詞,和孩子一起朗誦、鑑賞。

家長們一邊羨慕這位媽媽的教育理念和執行力,一邊又感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教育模式。

確實,當孩子的課餘時間被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充斥時,任何貼切的教育手段都無法發揮作用。同樣,當家長被考試這根指揮棒牽著走的時候,任何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無法真正落實。

但是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家長如何破解傳統家庭教育中的頑疾,同學校教育一起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完整系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命題。

「過來人」的小樣本經驗,不值得「複製」在自己孩子身上

過去不少家長習慣了把孩子送給學校和補習班,試圖通過大量的校外培訓提升成績從而實現「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希望。不過,這一切都是以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優秀的品質為前提的。他們試圖「複製」自己的「過來人」小樣本經驗,規避孩子成長路上本來必不可少的挫折,用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成就。但實際上,「我告訴你」「你聽我說」等傳統的說教方式很可能無法直接移植到對當下的孩子的教育中。

英國教育學家、哲學家懷特海說過,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和激發他們走向自主發展之路。父母也好,老師也好,不可能指導孩子一世,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孩子的自主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因此,家長必須自行刪除「成績好就行了,其他的以後再說」這樣的錯誤觀念。與時俱進的家長,更注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自我規劃;不會盲目要求孩子在所有領域全面發展來比拼分數,而是充分認識孩子的優勢與不足,懂得揚長避短;更不會要求孩子事事都要遵循自己的「旨意」。

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在家庭教育中尤為關鍵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其藝術性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語言的藝術性尤為關鍵。

家長要善於把自己的期許用語言的形式傳遞出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著名觀點「皮格馬利翁效應」,實際上講的就是暗示的問題。比如有位媽媽希望孩子增強自控力,便按照自己孩子的模樣畫了個「自控力小達人」,剪下來貼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還經常說類似於「你今天控制住了自己想要玩遊戲的衝動,先去完成了英語作業,自控力簡直爆棚!」等具化的語言,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向著媽媽的期望進步。

家長還要會用適合孩子的語言進行交流。調查顯示,孩子最不喜歡的批評語言是「不就事論事地批評,總是翻老帳」「不注意講話的分寸、場合、地點」以及「批評時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作參照」,毋庸置疑,這樣的交流肯定是不愉快的。

用「你認為呢?」代替「我認為」,用「我表達清楚了嗎?」代替「你聽懂了嗎?」等這一類的溝通技巧,不僅對於職場中的成年人很友好,也可以向孩子傳遞平等對話交流的信息,讓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向你傾訴。

總之,家長要善於觀察總結自己孩子的品性,多了解孩子的話語體系,多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和適合孩子特性的方式與孩子交流,這就是家庭教育中藝術性的表現。

一邊陪孩子一邊看手機,談不上「高品質陪伴」

除了語言,行動也很重要。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充滿設計感的行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假如你希望孩子會規劃自己的時間,那麼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給他一個可以不斷被優化的方案。例如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嘗試和他一起製作任務卡片,讓他自己決定將任務插在哪個時間板塊內,再配合一個有語音播報功能的鬧鐘和合適的激勵制度。任務卡片可以根據時令、年級、教育方向不斷更迭,時間段可以根據周中和周末、節假日切分。

有效陪伴可以是和孩子在書房一起學習,也可以是和孩子在廚房一起研究美食,在書桌前一起探討問題,在餐桌上一起分享感受,在花園裡一起散步,在戶外一起騎車……無需時間過長,15-30分鐘足矣。但必須是心無旁騖的,一邊陪著孩子一邊心猿意馬的想著手機里尚未回復的信息或是想著明天的工作行程,只有身體的跟隨,沒有心靈的契合,這不是高品質的陪伴。

當然,有效的陪伴不是讓家長一切圍著孩子轉。家長自己的事業追求、為自己的價值和目標努力奮鬥的樣子,正是孩子無聲的榜樣,讓自己成為孩子內心仰慕崇敬的人,家庭教育的效能也會大大提升。

「雙減」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其政策的初衷儘管主要指向學校和學生,重點聚焦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課後服務質量,規範校外培訓行為和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但是這些所有目標的實現,都有賴於家長的觀念轉型和行動支持。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價值認同,沒有家長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行為作保障,「雙減」就難以真正「減」到實處。由此,「雙減」不僅對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也呼喚家庭教育的轉型和功能的重新定位。

人的成長發展是多維度的,既需要學校教育的引領,也需要家庭教育的保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圍繞孩子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形成協同。相比較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注重對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社會理解和適應能力的培養,重視讓孩子成為「人」,終極目標是讓孩子獲得幸福。這是「雙減」下家庭教育功能的理性回歸,也是家庭教育破局的最終價值指向。

「雙減」政策的制定出台,給了所有家長一次重新審視自我、審視孩子的機會,每一位家長都應該以此為契機,對照「雙減」的價值導向來優化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行為。(上海市特級校長、建平中學西校校長趙之浩)

來源: 文匯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