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炒冷飯,不走套路!《運河邊的人們》編劇馬繼紅揭秘主旋律創作的「真香秘籍」

半島網 發佈 2022-08-15T09:51:04.597267+00:00

該劇是由《外交風雲》《彭德懷元帥》《紅十字方隊》的著名編劇馬繼紅創作,開播後在劇情、人物塑造和運河文化等多方面引發熱議。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悅

「接地氣、接人氣是走進百姓內心的關鍵。主旋律不能曲高和寡,要用煙火氣的細節,真誠地與觀眾溝通。」現實題材劇《運河邊的人們》正在央視一套熱播,高居全國收視榜首。該劇是由《外交風雲》《彭德懷元帥》《紅十字方隊》的著名編劇馬繼紅創作,開播後在劇情、人物塑造和運河文化等多方面引發熱議。近日,編劇馬繼紅接受了半島全媒體記者的採訪,暢聊了主旋律創作怎樣才能「一路花香一路唱。」

編劇馬繼紅(右二)與主創合影。

實地探訪了一百多人

「很多人問我,你一個軍旅作家,為什麼想起去寫大運河?其實《運河邊的人們》是一篇命題作文。2020年底,我應邀參加杭州市莫干山鎮仙潭村編劇村的開村儀式,期間浙江省委宣傳部的領導問我是否對大運河感興趣,想不想就此做一部電視劇?這一問把我給問住了,因為在我的記憶里,大運河是個很遙遠、很陌生的概念。回到北京後,我有意識地對大運河做了一些功課,查閱了一些書籍,也看了一些有關大運河的專題片。如果說從春秋吳王夫差開挖「邗溝」算起,大運河的歷史至今已有2500年,僅京杭大運河就流經四省兩市,約1800公里。面對如此厚重的題材,我確實有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談及此番創作的契機,馬繼紅說道。

後來馬繼紅決定到運河邊走一走,她從杭州出發,先後去了湖州、嘉興、紹興、寧波,一路採風。「在此期間,我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既有常年在運河上跑船的船老大,也有負責河道監管的執法人員;既有親身參加運河治理的幹部,也有祖輩居住在運河岸畔的老百姓;既有親歷大運河申遺的官員,也有多年研究運河的學者專家;既有靠山吃山的茶農,也有愛河護河的志願者;此外,我還採訪了一些藝術家、建築工人、做船菜的老闆,形形色色的採訪對象加起來有一百多人。他們對大運河的敘述以及不同經歷,在我腦子裡產生了化學反應。站在運河河畔,我似乎能感受到它的呼吸,能聽懂它的喃喃細語。大運河已經流進我的心裡,融為一體。」

相較於其他運河題材劇,在創作上有特色和亮點上,馬繼紅告訴記者,「以往展現大運河的電視劇並不少見,但大多屬於歷史年代劇,往往以漕運碼頭為內容展開,講述的是一個個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故事。《運河邊的人們》的視角則立足當下,以東江市為敘事載體,圍繞那條歷史悠久、穿城而過的大運河,聚焦黨員幹部路長河的勤政實幹,通過治理河道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化,完成世界申遺;打擊文物走私,清除官僚腐敗;打造大運河旅遊金名片,樹立城鄉共同富裕樣板等一系列事件,多維度展現了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克服困難、團結奮鬥、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征程。」

雖然聚焦的是大運河,但通過大運河的治理、繁榮、發展,展現的卻是一副充滿激情和活力的新時代畫卷。「大運河溝通著歷史和現實,溝通著中國與世界,也溝通社會與人生的方方面面。劇中涉及到各行各業的眾多人物,他們獨特的性格和命運,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折射出新時代黨員幹部『勤政為民』的精神風貌和新世紀大運河『舊貌換新顏』的巨大變遷。」

個體命運與時代發展形成共振

《運河邊的人們》播出後,觀眾評價劇集節奏很快、戲劇衝突強烈、事件很真實,人物也很貼近生活。在傳播時代主旋律的同時,又有生活的煙火氣,在創作上怎樣做到這兩方面融合,馬繼紅透露,「過去一提起主旋律劇,就認為是口號加說教,或者是英模人物加好人好事,其實這是一種偏見。我在構思《運河邊的人們》時,給自己定的標準就是它必須是正能量,但同時它又必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要以小見大,把小人物和大時代緊緊勾連起來,要接地氣,讓觀眾感覺到劇中的人就是你的朋友、你的鄰居。另外,劇情絕不能平鋪直敘,要有矛盾衝突,要有跌宕起伏,要有情感碰撞,而且有時候要有誤會、有曲折。所以我就以主人公路長河為中心,建立了一個人物關係網,把我採集到的事件,有機地融入進去,靠人物去推動事件的發展,靠事件來展示人物的性格。說到底,就是要把視角下沉、把筆觸下沉,讓人間的煙火氣,人物的個體命運與時代發展形成同頻共振。「

作為編劇,馬繼紅對王雷飾演的路長河,韓雪飾演的梁子言是很滿意的。劇中演員們把劇本平面的人物變成了立體的,有血有肉的角色。由於他們嚴謹的創作態度和精湛的創作功力,為人物增添了不少光彩。「王雷作為《運河邊的人們》的主演,他的表演難度是很大的。首先是量大,這部劇僅路長河的戲就有七百多場,所以王雷說這是他拍電視劇以來,場數最多的一部戲。另外,路長河的人物性格不太好把握。他陽光、正直、倔強,講原則勝過講情義,所以這個分寸一定要拿捏好,稍微演過了就會讓人產生他一本正經、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王雷在這方面把握得很好。他將那種埋在心裡的痛苦、掛著眼淚的微笑,那種對親人的疼愛、對朋友的摯愛,以及內心的委屈、愧疚、酸楚都演繹得恰到好處,讓人覺得這個人物真實可愛。」

主旋律出圈的共同特質

年初的《人世間》到豆瓣9.2的《大山的女兒》,再到近期播出的《運河邊的人們》,今年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幾部主旋律劇都很火,熱度很高,尤其贏得了年輕觀眾的喜愛。馬繼紅補充說道,「主旋律火爆出圈的現象並不是今年才有,前些年我寫的《外交風雲》《彭德懷元帥》,還有去年建黨百年湧現出的《覺醒年代》、講述扶貧故事的《山海情》、記錄改革開放的《大江大河》、記述英模人物的《功勳》,這都引發了追劇熱。」

在創作層面,馬繼紅認為有這些共同的特質:第一,全新的表達方式。這些劇在價值傳達、藝術表達、情感觸達、市場到達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種合力;第二,接地氣。它的人物不懸浮,無論是《人世間》裡周志剛一家,還是《大山的女兒》裡的黃文秀,以及《運河邊的人們》裡的路長河,這些人物都有溫度、有筋骨;第三,對題材內容的精耕細作。這些作品從大的框架到故事的走向,到人物的塑造,以及場景、語言,乃至每一個細節,都做得比較精緻。作品沒有拘泥於零散的家庭瑣事和情感糾葛,而是強調人間煙火氣之上的宏大敘事,將生活要素融入時代的大背景中;第四,有實力的強大製作團隊和演員的精心表演。不管故事主題多麼宏大,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都是演員的表演,所以我覺得這些火爆出圈的電視劇都有一個好故事、好劇本、好團隊,演員能夠比較好地詮釋劇中角色,再加上服化道、錄音、美術、音樂,方方面面因素綜合起來,才能促成一部出圈的好劇。

要出精品得捨得投入

「高質量的主旋律電視劇永遠不會過時。」談及在當下市場環境和文化語境下,主旋律劇未來的突破方向,馬繼紅表示,「一個方面是,不要炒冷飯。即便是同一題材,也要尋找新角度。這些年大的節慶點較多,比如記錄一大的電視劇、電影就有十幾部之多。這有好處,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就是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如果再做同一題材的電視劇,我們必須深耕,加深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藝術文本和全新的樣態,用全新的講述方式來實現歷史的現代化表達;另外,要堅持年輕態,不要老生常談,不要走套路。青年觀眾是主旋律電視劇的觀摩主體,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精巧的藝術構思來營造與青年觀眾精神對話的綜合藝術空間,要在故事性和藝術性共同發力,邁向年輕態的審美路線。《覺醒年代》就做得非常好。《覺醒年代》選取以陳延年和陳喬年為代表的大批卓越的青年同志,將他們的革命目標和崇高理想作為敘事核心,通過歷史中的青年人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中國道路的探索,感召當代青年。對於中國夢的追逐與認同,使得當代青年與歷史產生了同頻共振;第三個方面是,在主旋律電視劇的製作上要捨得投入,形成良性循環。不知從何時起,具有商業味道的叫市場劇,主旋律劇叫政策劇,兩者在平台收購價格上相差很多。我想強調的是,主旋律電視劇通常跨度較長,特型人物較多,拍攝場景比較複雜。相比之下,它的投入會比某些市場劇或商業劇投入更大。如果對主旋律電視劇捨不得投入,粗製濫造,那肯定出不了精品。所以我認為相關部門必須讓優秀的主旋律作品在投資、製作、播出的各個環節上形成良性循環,對優秀的主旋律電視劇一定要給予扶持和表彰。只有這樣,主旋律影視作品才有持續的發展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