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敢挑戰這尺度?馬思純王俊凱,這次瘋得好

狐老師娛樂 發佈 2022-08-15T09:59:09.856401+00:00

不出意外,這個周末,我們迎來最後一張久違了的國產懸疑王炸牌。十點君也在這個周末再次走進電影院,感受難得的氣氛。

暑期檔已經過半。


不出意外,這個周末,我們迎來最後一張久違了的國產懸疑王炸牌。


十點君也在這個周末再次走進電影院,感受難得的氣氛。


開場,驚呼連連,倒吸冷氣。


結尾,有人抽泣,有人嘆息。


確實,它自帶強大的吸引力。


連看過不少懸疑片的十點君也忍不住感慨:這也能拍的?



但走出電影院後,十點君內心的複雜,更勝觀影之前。


大膽預判:影片口碑必然是兩極分化。


但正如導演所說:好看,或是不好看,取決於你是否能看到它,相不相信它。


這就是它——




不可忽視的,是這部影片的幕後陣容。


李玉,國內女性導演陣營里,最叛逆的一個。


紀錄片導演的初始身份,賦予她粗糲生猛的現實風格。



攝影指導曾劍,婁燁御用攝影師,此前和李玉也合作過《觀音山》。


手持攝影、特殊的鏡頭運用,先為影片賦予一層視覺上的「好看」。


兩位同樣生猛的創作者,碰上女性復仇題材,火苗一觸即燃。



主創的方向清晰了,觀眾的胃口也被吊起來了,那麼問題就只剩下一個:


王俊凱+馬思純,再加上范偉壓陣,三個人的匹配,到底是什麼檔位?



相信看過《斷·橋》的觀眾基本可以同意一點:


這不是一部需要猜兇手的電影。


甚至,有的觀眾在開場十五分鐘之內,就能猜到真兇是誰。


或者說,這是一部更接近中式地氣的「女性復仇」。



故事從一座橋的垮塌,和三個男人開始。


2011年,黃雀市,一座大橋意外垮塌。


遇難者家屬哭天搶地,負責人朱方正到現場安撫,道歉。


橋樑建造的負責人菊懷義,在被通緝後,從高樓跳下,疑似畏罪自殺。



隨後,工人們又從廢墟中,挖出一隻化為白骨的手,身上還揣著一封舉報菊懷義的信。


法醫鑑定,這正是當年建造橋樑的工程師,聞亮。


八年前謠傳「和女人私奔」了的他,為什麼被澆築在深不見天的水泥里?


三人同為大橋的鑄造者,一人自殺,一人被殺,一人受處分。



塵埃仿佛就要這麼落定,但一個年輕落魄的少年闖入了聞曉雨的生活。


他說:八年前的雨夜,他看見了聞亮和菊懷義、朱方正在一起。



由此,影片就已經拋出了一個巨大的「不可能」:


當「結局」已經如水泥般鑄成既定事實,弱者,要怎麼撬開這塊「鐵板」?



可以說,范偉飾演的朱方正,就是那塊聞曉雨和孟超費勁心力要去撬動的鐵板。


正如影片受到的最多的質疑所說:


片中聞曉雨明明拿到了證據,為什麼不直接交給警方?


所有的疑問,最終的解答點,都要歸於朱方正。


為了塑造一個「父親」式兇手,范偉貢獻出了自己封神級別的演技。



開場時,大多數觀眾都會心甘情願地相信:他是個好人。


作為聞亮的好友,聞曉雨的乾爹,聞亮消失後,他供曉雨讀書,細心照顧。


在警局辨認聞亮屍骨那一刻,他臉上的表情,比曉雨這個親生女兒還扭曲幾分。



但這慈眉善目的面具,摘下來時,更讓人不寒而慄。


片中每個人面對他的細節,都在從側面反饋這一點:


聞曉雨目擊他按下按鈕時,驚惶恐懼到僵住。



聞亮最後在生死關頭面對他時,也一樣震驚:「你居然是這種人!」


范偉在有限的戲份里,擴大了人物的豐富性。


體制內有家庭的中年男人,謹小慎微,不貪圖名利,做得一手好菜,口頭禪是「曾國藩說過……」


最大的愛好,不過是外出釣釣魚。


真實到讓你覺得,這就是每個人在現實里都能碰見的普通人,小人物。


不過,既然是在電影裡,小人物必然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



身為反面人物,朱方正的好壞兩面更是死死糾纏在一起。


他能夠在殺人前懇求自己的領導,再給敲詐他的甘小漾「一次機會」。


但在領導不同意之後,他也沒有繼續反抗,選擇殺人滅口。



影片還從細節呈現出朱方正的糾結:


他是「窮小子」出身,但內里深深以此為恥。


他在黃雀有工作,有房子,有家庭,但當手下用方言報告工作時,他會毫不留情地責罵:


聽不懂,說普通話!


在最後一場戲裡,他在兩種身份之間下意識地反覆切換。



眼前,一個是「殺人犯」他最看不起的「窮小子」。


另一個是復仇心切,但也確確實實被他養大了的聞曉雨。


他無形中還帶上了長輩的口吻,發出質問:曉雨這樣,是不是都被你帶壞的?


對聞曉雨的愛恨糾纏,都被范偉演活了。



為什麼大家愛看復仇片,原因無非一個字:爽。


英雄通過不斷的成長,打倒強大的反派。


而在《斷·橋》裡,反派很強,但「英雄」卻始終被黑暗籠罩,行走在邊緣。


女性復仇,更多是一種身為女兒對「乾爹」的復仇,身為母親的求生,身為情人的掙扎。



孟超,因為殺死強姦自己姐姐的村霸,逃亡八年。


他以打零工,給別人修車度日,活在地下,見不得光。


而聞曉雨,在孟超告知她真相的那一刻,整個世界就已經徹底崩潰。



學校,家庭,統統不復存在,推動她的只有復仇。


血債血償,但誰又能說明白,在復仇的深淵裡走得太久,她不會變成下一個朱方正?


矛盾衝突在開頭被高高地提起,但忽然又被輕輕地放下。


不難看出,聞曉雨不止一次想要復仇。


她在深夜裡割破自己的手指,血染紅了雕塑的嘴唇。



她蹲在沉睡的朱方正面前,死死瞪著朱方正的一呼一吸。


但影片讓孟超強行插入,帶入了「救贖」的主題。


甚至在最後,也是讓「我救贖你」的愛情線,壓倒了一切。


感人嗎?


當然感人。



片子最後用一種「既喜且悲,觀眾快哭」的方式完結了一切。


但有心人在哭後,還是忍不住會思考:


是不是所有光明到來的前提,都是要以犧牲鋪路呢?



更進一步說,如果聞曉雨父親的犧牲,沒能換來公平與正義。


那麼觀眾憑什麼相信,另一場犧牲的救贖,就能帶來真正的光明呢?



《斷·橋》目前貓眼8.7,淘票票評分9.1。


還是要說,電影本身好看還是不好看,取決於你想看到哪一面。


無論是馬思純或是王俊凱的演技,都是有說服力的。


馬思純完整地呈現出了一個將瘋狂勉強壓抑住的女兒。


而王俊凱也契合進了暗無天日的人物背景,給予觀眾足夠的氛圍感,去體會邊緣少年的孤獨。



他們的弱勢,在范偉的演技之下,正是弱者面對強大的惡的狀態。


但也是這份失衡,讓十點君還得說:


這仍然是半部好戲。


影片最後雖然走向了光明的結局。


但觀眾仍然會被赤裸裸的惡而驚嚇。



黑夜的一半被展示的足夠強,但所謂的黎明仍然模糊、缺失了說服力。


《斷·橋》上映第一天,#斷橋 劇情降智#就被頂上熱搜。


我們自然會質問主角:


既然你不是完全走投無路,就有沒有想過,可能還有別的出路?


其實,電影已經早已在細枝末節里解答了這個問題。


譬如,朱方正輕而易舉地,就拿出了那份警方都忽視了的通緝令。


只是,影片裡存在的艱難和選擇,都被輕輕遮掩。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這部不完整的《斷·橋》,仍然有著未解決的部分。


今日,我們只能期待觀眾去猜測,去填補。


希望明日,我們能看到國產片重建、完整的一天。


期待不需要抹去眼前薄霧。


就能夠相信的一天。


否則,國產懸疑,永遠也只能止步於「半部好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