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完上百款車,為啥說:現在的汽車越來越無趣?

汽車洋蔥圈 發佈 2022-08-15T10:16:34.694030+00:00

按理來說今天應該是汽車愛好者最幸福的時代,但我和我的同事們每年試駕上百款車,參加了數不清的發布會之後,卻都隱約感到:我們當下的汽車是不是越來越無趣了?

Hello大家好!

作為一個汽車媒體行業的從業者,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是對汽車充滿了熱情的。並且,現在的汽車正處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階段,新車層出不窮,各種新概念、新技術、新玩法也不斷出現。

按理來說今天應該是汽車愛好者最幸福的時代,但我和我的同事們每年試駕上百款車,參加了數不清的發布會之後,卻都隱約感到:我們當下的汽車是不是越來越無趣了?

審美漸無差異

設計越發趨同

如果論新車推出的速度,如今絕對是100多年汽車史上最快的了。只在國內,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1年就上市了384款新車。

不過如今也是汽車史上設計最趨同的年代,各家車企獨特的設計風格正在消失,最新的雪佛蘭可能長得像本田、然後本田像現代、現代像福特。一眾國產車型的相似度更是越來越高,誇張的大嘴、犀利的大燈、凌厲的腰線、貫穿式的尾燈等,幾乎成了各家新車的標配。扣去車標的話,恐怕最資深的車迷都分不清最新的車型到底是誰家的。

此外,幾乎所有車企都把電動化看成了重中之重,但奔馳說要重新定義豪華,卻被網友質疑撞臉思域。

寶馬說要在電動車上有新的設計語言,於是車頭的雙腎格柵占滿了整個前臉。

來到內飾,不同品牌、不同價位、不同級別車型的內飾也在飛速同化著。要麼是因為大家對科技感、智能化的理解過於一致,要麼乾脆就是因為抄了同一個車,在中控台上插一個巨型Pad成了很多車企不約而同的選擇。

去年8月,英國《連線》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這就是為什麼所有電動車看上去一模一樣》,在這篇文章中指出,大量缺乏汽車開發和設計背景的新公司迅速湧入電動車領域,是造成車型同質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讓汽車設計越發趨同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法規的限制;模塊化和平台化的大規模應用;對低風阻的追求;以及隨著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設計主要不再為美感服務,而是主要為銷量服務。

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對消費者來說,那個汽車設計百花齊放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的汽車外觀內飾越來越趨同,看多了的話,也就越來越無趣。

汽油車性格

高度相似

對汽油車來說,現在模塊化、平台化已經是幾乎所有車企的選擇,原因也很簡單,這能極大降低開發成本和生產成本。

大眾在MQB平台上開發了高爾夫、帕薩特、途觀L等數不清的車型,豐田的新款車型幾乎都出自TNGA架構,國產車也都在積極推動平台化生產,吉利的CMA、長城的檸檬平台等等孵化的車型也越來越多。

同一平台下的車型,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是高度通用的,即便後期匹配存在差異,但物理基礎上的相似性,讓後期的調校匹配產生的差異,可感知幅度越來越小。

另外,除了這些機械層面的相似,真正讓汽車愈發無趣的是調校匹配上也越來越相似。在30萬以下的家用車領域,大家越來越遵循相似的調校邏輯,輕快、平順、好開,幾乎成了大多數家用車共同的目標。

從商業上來說,這確實沒有毛病,因為這就是絕大多數消費者想要的。畢竟,凡是主打操控和駕駛的車型,銷量一般都不會太好。但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就會覺得不同車企的車開起來都差不多,性格越來越相似。

此外,車上越來越多的電子輔助設備,在讓駕駛變得更輕鬆和安全之外,也犧牲掉了很多駕駛樂趣。

就拿超車這事來說,司機需要做的只是握緊方向盤,深踩油門就行了。這看似是人在操作,但其實降幾個擋,什麼時機降擋,都是電腦說了算。

再比如,現在很多越野車都配備了「傻瓜越野模式」,不管在什麼路況下,車主只需要握緊方向盤就行了,不需要去考慮底盤高度是否要升降、不需要考慮差速鎖是否要鎖止,不需要考慮駕駛模式,這些都交給電腦就好了。這確實降低了駕駛難度,但其中的樂趣也少了很多。

電動車陷入

內卷和堆料

動力很強,但千篇一律

電動車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銷量正在快速增長。但電動車雖然新品層出不窮,但卻沒有哪一個品牌能有突出的亮點,從而給人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

燃油車時代,我們津津樂道於奔馳的豪華、寶馬的操控、豐田的中庸無感、本田的買發動機送車、美系的肌肉感。但電動車時代,外觀、內飾、動力的同質化,讓一切開始變得興趣索然。

外觀內飾的同質化很好理解,電動車的動力也在同質化,那這怎麼理解呢?首先,必須承認的是電動車憑藉著電機的先天優勢,在動力上遠遠的甩開了汽油車。比如30多萬的Model 3 Performance就能有3.3秒的百公里加速,而最新的百萬級的寶馬M3雷霆版,破百時間也只有3.5秒。

但是動力強勁並非只有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蘭博基尼和勞斯萊斯動力無疑都很強,但車主的感受卻全然不一樣。

而在電動車上,電機恆功率恆扭矩的動力輸出,讓很多電動車所謂的動力強,擁有了完全一樣的表達方式。第一次體驗你也許會因為超強的推背感而驚呼,但感受多了,就會覺得千篇一律。

另外,動力只是操控的最低門檻。而在電動車上,因為動力更容易獲得,而操控對於廠家來說更考驗功底,對消費者來說想體驗到也需要一定門檻,所以也就慢慢被車企和消費者共同忽視了。

核心體驗不成熟

內卷和堆料嚴重

另外,我承認如果從行業角度來看,電動車雖然還有各種不成熟,但只有在發展中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像汽油車剛誕生的時候,使用體驗甚至不如馬車,但並不能否認應該推廣和發展汽油車。

但是如果站在普通消費者角度來說,電車的不成熟就會影響我們每天的用車體驗。雖然電車在努力使用各種黑科技,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電池技術,仿佛這些都是什麼了不起的豐功偉績,但仍不能解決對油車來說本就不存在的續航問題。

雖然在車企的宣傳里,充電速度越來越快,甚至800V高壓快充都要普及了,但現實中幾乎找不到支持800V高壓快充的充電樁。

所以,我們在承認電動車是未來前景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對當下的普通百姓來說,電動車仍然有很多限制:價格貴、續航短、冬季續航縮水、充電樁少、保值率低、擔心自燃等等。

正是因為在上面這些核心體驗上車企們沒有重大突破,或者說各家表現差不多。所以在智能化上的堆料就成了廠家們新的軍備競賽。

車機上的基本功能已經無法滿足軍備競賽了,於是車機和家居打通,實現遠程操控就成了新玩法,雖然車主家中遍布智能家居的我想根本寥寥無幾。

L2級輔助駕駛也無法滿足車企們的競爭,現在雷射雷達的數量已經成了車企們內卷的新目標。雖然在真正的自動駕駛普及之前,兩顆或者四顆雷射雷達帶來的性能的差別其實大同小異,但沒有4顆好像連說話的資格也沒有了。

最近「算力」這個詞也頻頻出現在廠家的宣傳中,但至今沒有一家能說清楚高算力到底能帶來哪些使用體驗上的不同。我理解的算力和前些年手機廠商們動不動就跑個分是一樣的。可是跑分跟使用體驗,往往又沒有必然聯繫。

不誇張的說,現在的電動車和當年的國產手機發展路徑很像,當汽車的設計趨同、使用體驗和功能趨同、動力和駕駛感受趨同,而廠家們只是在比算力、比雷達數量、比屏幕大小的時候,汽車的魅力也就在逐漸消失了。

寫在最後

雖然以上幾個理由已經能說服我,現在的汽車就是越來越無趣和無聊。但我也一直堅信社會和任何行業,都肯定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和進步的。如果只看到當今汽車無趣的一面,肯定是片面了。

首先,任何一件商品,如果只能被少數人消費的起,那它大概率是有品位、有個性的。可一旦變成大眾消費品,那簡單實用、滿足最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就成了第一目標。這時候所謂趣味、格調就要適當作出犧牲了。

我們雖然羨慕上世紀40-60年代的汽車設計,也對所謂的操控感、運動感心生嚮往,但這些都不是普通消費者所追求的。對他們來說,軒逸、朗逸、哈弗H6這些皮實耐用、好開不貴的車才是最佳選擇。

所以,有些時候,一個汽車愛好者眼裡越發無聊的汽車,可能正是普通消費者們真正需要的汽車。

另外,用汽油車時代我們對汽車的要求,來看待電動車,本來就有失偏頗。電動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電動車的魅力在於它和智能化、網聯化、自動駕駛等相結合,將會孕育出無限可能。

這就好像不能用通話是不是清晰,待機能不能半個月,這些功能機的參數,去評價智能機。

另外,智能機出現之前我們一直認為打電話是手機的基本功能,但對智能機來說,顯然已經不能這麼說了。同樣,對未來的電動車來說,從A移動到B還是不是一輛車的基本功能,恐怕都不一定。

也許未來的汽車就是一個可以隨便移動的聯網空間,大家不但住在裡邊,甚至未來公司這種組織形式都將解散,大家把工作通過網絡分配,每個人在自己的車裡上班也不無可能。

總之,我確實認為如今的汽車,不管油車還是電車都越來越無趣,但現在也孕育著未來汽車的無限可能。

最後,大家覺得現在的汽車無趣嗎?你們認為未來的汽車會是什麼樣子呢?歡迎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