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大智慧: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書房讀書 發佈 2022-08-15T21:46:30.045418+00:00

原題:《學會吃虧 | 邵孔發》想討巧,怕吃虧,恐為人之常情。巧為何物?得多利也。商戰中算計了對方,假劣商品使顧客受騙,貪小便宜者遇到賣主算錯了帳,官場上置政敵於敗地,毆鬥中多打到對手兩記老拳……,這時,似乎沒有不覺討巧而高興者。

原題:《學會吃虧 | 邵孔發》



想討巧,怕吃虧,恐為人之常情。巧為何物?得多利也。商戰中算計了對方,假劣商品使顧客受騙,貪小便宜者遇到賣主算錯了帳,官場上置政敵於敗地,毆鬥中多打到對手兩記老拳……,這時,似乎沒有不覺討巧而高興者。生活在今天的某些人,由於生活現實的一點點無奈,竟會時常學習起如何占些便宜、討些巧,至少也要防備怎樣不吃虧來。


討不盡的巧,吃不盡的虧。如果生活中總是在比誰某如何如何討巧,自己如何如何吃虧,那將會「人比人,氣死人」,心理將永遠不得平衡。其實人們大多只看到別人討巧的一面,沒有全面客觀地權衡別人在得巧中的付出;即便不是現在付出,也將有他最終的付出。有得必有失,失往往比得到的還多。




某家庭,男方是縣處級幹部,整日不沾家;女方本是教師,由於她的管教、輔導,兒子小學、初中成績拔尖。後來丈夫利用職權,將妻子調入政府機關,提了科長,妻子也整日工作、應酬,幾乎沒有時間管兒子。現在兒子學習下滑到考大學根本無望的程度,夫妻倆整天為兒子會不會違法犯罪而提心弔膽。望著別人的子女進了大學,做母親的於是省悟:以兒子的命運前程為代價,換個科長及一時的榮耀,實在不值。也不奇怪,事情總是有得必有失的。


貪官污吏的貪污沒有不是從討巧開始的。開始討小巧,吃吃喝喝,小占小得;繼而討大巧,巧取豪奪,受賄勒索。人云:「巧不可占盡,福不可享盡,權不可用盡。」總要討巧,習慣討巧,無巧不討,倘到「盡」時,災禍便隨之而來。招來的是辱門之羞,牢獄之苦,殺身之禍,吃了「大虧」。


吃虧討巧的事,有時還須辨證地看,所謂見仁見智。有位教導主任 ,兢兢業業工作四十年,退休沒幾個月突發腦溢血辭世了。有人說她吃了大虧,少拿了多少退休金,白忙活了一輩子,沒享到清福。果真如此嗎?若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知道,她的一生實在是太充實了!她走的是一生最輝煌的一段,又免卻了老來疾病的痛苦折磨。


透闢地看,人世間無巧可討。人生只有生存方式的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人一生只能吃自己的一份糧、睡自己的一張床、活自己的一份壽、忙自己的一份活兒。什麼是自己的呢?說行政職務吧,「一張紙」而已;說功名吧,似若浮雲;說錢財吧,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帶不去。歷經數千年推敲,最終結論竟是:千里來做官,為的吃和穿。按說吃到肚裡該是自己的了,可這也經不起推敲。君不見官爺、款爺、大爺們盛宴不斷,山珍海味,哪知腸胃吸收有限,大多排泄掉了,白忙活一番;吸收稍多一些,身體消耗又有限,營養會在身體的各部位,尤其是腹部積存起來,反成累贅,鬧出病來。




討巧的路不通,人們便聯想到它的反面——吃虧。鄭板橋鐫了兩枚印章:「難得糊塗」、「吃虧是福」。佛典里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丟了。播了種子一定會有收穫,用了力決不至於白費。《戰國策·齊策》記載了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的故事。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馮諼「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馮諼回報,孟嘗君不悅。「後期年,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就「吃虧」而言,上代人和下代人比較,歷代人和當代人比較,上代人、歷代人總是吃虧的,有了這種「吃虧」,人類社會的財富才會不斷增加,人類社會才會發展進步。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孝順父母、歌頌祖先、讚美歷史。倘若「吃光用光」,斷了子孫的生路、種糧,不只要遭後人怨怪,連當代人也要責罵的。


「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均要吃虧,連虧也不願吃的人,永遠不能成為社會的脊樑。


或許我們可以說,「討巧」是在揮霍財富,而只有學會「吃虧」,才能夠最終尋得人生的寶藏。


作者簡介



邵孔發,安徽全椒人。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教師、學報編輯。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襄水文集》《故園屐痕》《琅琊清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