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精英家庭的「補習熱」,是培養真精英,還是在「卷」孩子?

外灘教育 發佈 2022-08-15T23:27:24.222119+00:00

看點 很多人印象中,英國教育相比中國輕鬆很多,但實際上,請私人家教幾乎是英國精英家庭公開的秘密。在社會精英化的趨勢下,即便是英國的精英父母也把上頂尖大學當做孩子教育規劃中重要的目標。

看點 很多人印象中,英國教育相比中國輕鬆很多,但實際上,請私人家教幾乎是英國精英家庭公開的秘密。在社會精英化的趨勢下,即便是英國的精英父母也把上頂尖大學當做孩子教育規劃中重要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精英家庭的教育也變得越來越內卷,其中暴露出的教育問題也值得深思。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Luna 編丨May


前不久,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在研究中發現,「雙減」以來,父母的焦慮增長了約12.8%。有些父母已經開始考慮家庭式服務,「一對一家教」的相關搜索量在「雙減」之後增加了15.3%


找老師給孩子補習,這種做法不是中國父母獨有的。比如大洋彼岸的英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並不是一個「內卷」的地方,像《英國華人虎媽》這樣的紀錄片更是體現了中英家長的教育觀念差異。


凱特與丈夫(圖源:《英國的華人虎媽》)


但翻閱《衛報》等媒體,就會發現,補習在英國不是少見的現象。尤其在精英家庭圈,給孩子請家教更是公開的秘密,這些家庭的孩子接受私人輔導的機會也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得多。



這些精英家庭請家教的目的有很多,有的是要提高孩子的成績,有的是拓展孩子的知識,甚至有的是專門請人來陪孩子逛博物館。可以說,私人家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英國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但這幅精英化培養的美好圖景,也掩蓋了私人家教潮流中的種種教育問題。


發展至今,這些精英家庭私人家教輔導的內容也越來越內卷化,似乎已經開始偏離大眾認知中的精英教育。從某種程度上,這也顯示了精英化社會趨勢下,教育的某種發展圖景。


從搖籃到職業:社會精英化,

讓私人家教成為精英家庭的「剛需」


英國教育慈善組織薩頓信託曾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有27%的11-16歲青少年接受過私人補習,與2005年的首次調查相比,增長了9%。倫敦而這一比例也從2014年的37%上升到了41%


除了整體比例的增長,調查還發現在接受私人補習的孩子總,高富裕家庭的孩子(占34%)比低富裕家庭的孩子(占20%)更有機會上私人家教補習。


總的來說,英國父母每年要在私人家教上花費20億英鎊,這還不包括體育、音樂這樣的課外活動。可見英國的精英父母非常捨得為孩子的私人家教花錢。



而家長們給孩子安排私人家教,目的性也很強,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提高分數和通過考試。


根據薩頓信託2019年的調查,有37%的孩子說自己請私人家教是為了提高GCSE某一科目的考試成績,有24%的孩子是為了通過某所學校的入學測驗,也有35%的孩子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整體學業水平。


僅有9%的孩子說是因為自己對某門科目很感興趣,才跟著私人家教學習。因為學校沒有開設自己想學的課程,才請私人家教的比例更是只有少得驚人的4%。


儘管對成功的解釋未必每個家長都一樣,但是如果一所好的小學、中學能夠讓孩子進入一所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一個合適的配偶,能夠獲得房子等其他想要的東西,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培訓都不會太早。


頂級家教Mark Maclaine的僱主中,有一位客戶的孩子有十二位家教,而這個孩子僅僅只有八歲。(圖源:紀錄片《驕奢父母》)


更何況,大學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上。


一方面,雖然大學的數量有所增加,但是頂尖的大學仍舊只有那麼幾所。持續增長的申請人數,和碰上幾乎沒有變化的錄取人數,結果就是錄取率一跌再跌。


另一方面,學歷通脹進一步降低了那些中等學校學歷的含金量,上名校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在那些富裕的父母看來,不管教育理念如何,他們已經把上學看成了一場「軍備賽」,把私人家教當成了孩子學習的秘密武器。


在《經濟學人》曾刊登的《頭等艙航班、司機和賄賂》一文中,幾位私人家教受僱的家庭,父母都對孩子的學業極度重視。



比如在倫敦頂級私立學校上學的阿萊格拉,光每年學校的花費就高達20,000英鎊。學校的反饋也說,她非常聰明,很有天賦。在招聘啟事中,她的父母說「我們家氛圍輕鬆友好」。


但在私人飛機上,阿萊格拉媽媽卻對私人家教說:「阿萊格拉的英語成績已經超過了99%的同學,數學超過了96%,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


媽媽抱怨上一位老師的無能——「雅各布女士半學期都沒有布置任何家庭作業,非常不稱職,沒有讓阿萊格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為了明年的入學考試,她必須發揮全部潛力。」


10歲的阿萊格拉在補習這方面,已經算大齡兒童了。在英國,請私人家教幫5歲的孩子準備「預備學校」的入學考試,已經不算新鮮。甚至還有父母請家教幫只有3歲的孩子練習私立幼兒園的面試。


而這些家教幾乎不是給孩子補差的,指導的孩子不僅家庭富裕,本身學習也已經名列前茅。享受私人家教可以說是這些「優勢」家庭的孩子的一項特別「權力」。



倫敦頂級家教機構博納斯·麥克法蘭(Bonas MacFarlane)有一句口號,精準地描繪了這些精英家庭對私人家教的需求是多麼迫切且持久——「從搖籃到職業」( From cradle to career)。


從老師到保姆:私人家教身兼數職,

是孩子未來人生的畫像


對一些富裕家庭來說,私人家教既是幫助孩子學習的老師,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有些超級富豪對「雞娃」沒有多大興趣,但同樣會給孩子請私人家教。


作家兼導演Matt Knott曾有一段私人家教經歷,在給一位超級富豪的孩子做家教時,他總覺得那個家庭並不需要他。孩子的媽媽後來很直接地告訴他,請他只是因為「班上的其他孩子都有導師」。


雖然如此,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私人家教的。英國精英家庭對私人家教老師還有一項共同的偏愛,那就是頂尖大學的畢業生。



在英國,要成為一名公立學校的老師,對教學資質有很高的要求。除了本科學位,還有各種各樣以年為計算單位的教學培訓,即便是已經在崗的老師,也有各種教學培訓項目等著。但是成為一名私人家教,教學水平有時還不如畢業證上的學校名字來得重要。


有位家教的入職經歷就顯示了畢業院校在私人家教領域超乎尋常的價值。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關心他認不認識同校的某位學姐。雖然他不認識,但「通過朋友了解到這家教培中介」的回答還是讓面試官很滿意,因為這能讓人了解他的朋友圈子是怎樣的。


這是因為,精英家庭的家長在這些名校畢業生身上看到了另一種價值——這些私人家教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更是孩子們行走的榜樣——家長希望這些名校出身的私人家教能夠把孩子培養成「學校面試官希望晚宴時能坐在自己身邊的那種年輕人」。



這時,再回頭看私人家教中那些令人咋舌的課程,似乎也有了緣由:


7歲的孩子會參加關於印象派的課程,而且似乎每個孩子都已經知道了「點彩畫法」這種專業詞彙;


8歲孩子參加的線上工作坊,主題已經涉獵到了犯罪小說和地緣政治;


有家長每天支付200英鎊,就為了請人送9歲的孩子去大英博物館;


12歲孩子的系列課程已經包括公共演講、新聞/辯論、倫理與哲學……


《經濟學人》裡還有一個關於牛津畢業生亞瑟的故事:


在亞瑟19歲,高中畢業時,一位中國媽媽請他到中國暫住,輔導自己的兒子。男孩的媽媽確認亞瑟畢業於一所「非常優秀的英國學校」,並且和亞瑟強調,自己的兒子目前正在國際學校就讀,未來也計劃去亞瑟的母校。但是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概率,還是請亞瑟來做私人家教,加以輔導。


於是,亞瑟每日穿梭於男孩媽媽提供的住處與孩子學校的圖書館,指導男孩了解英國文化的一切,從人文歷史到餐桌禮儀。


儘管亞瑟只是個19歲的高中畢業生,教學能力遠不如男孩國際學校的老師,但他的媽媽堅信,亞瑟這個英國人兼兒子未來學長,能夠幫兒子克服錄取過程中最大的障礙——英國生活的社會規範



亞瑟在這段經歷中,已經不僅僅是一位學業導師,更是孩子學習異國文化的鮮活例子。很多私人家教也有同樣的感受,在任教的家庭中,父母是客戶,私人家教是孩子的導師、朋友、榜樣。


甚至很多機構在取名上也抓住了精英家庭的這種心態,倫敦頂尖輔導機構之一的Oppidan Education就是這樣。Oppidan是一個典型的「伊頓詞彙」,來自伊頓公學的榮譽獎項Oppidan scholarship,能看懂這層隱晦聯繫的家長,想必對孩子的未來已經有了藍圖。


如果說提高孩子的成績,是父母對於私人家教最基礎的要求,那麼家教對孩子言傳身教的影響則是這個職業的隱性價值。

父母不僅是在給孩子挑老師,更是在給孩子挑一個未來畫像。


精英教育下的私人家教,

暗藏著教育危機


不可否認的是,精英家庭選擇的這類私人家教在提升孩子成績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龐大的私人家教群體也漸漸顯露出許多其他潛藏的問題。


對這些要成為未來社會精英的孩子來說,有些補習的課程稱得上是相當繁重,許多已經遠超他們年齡應該掌握的難度。一些針對文法學校考試的課程在假期集中開設,甚至要求孩子全天上課。



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巨大的壓力,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成為過不去的一道坎。


英國網絡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公司YouGov 在2019 年曾有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此前兩年參加過GCSE考試的英國青少年中,有1/7表示自己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服用了幫助學習的藥物,但這些藥物實際上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甚至有成癮的風險


除此以外,私人家教有時也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對於新學的知識,習慣了私人家教的孩子甚至會沒有興趣用心去「學習」,因為家教總會把這些知識掰開了揉碎了「餵」給自己,他們沒有必要自己去學習新知識。



曾有老師向《衛報》投稿說,不知不覺間,私人家教已經在孩子和家長在心中烙下這樣一個觀念:只有接受一對一輔導,孩子才能在考試中表現得更好。這在無形中削弱了孩子在學習上的獨立性


作業會有家教檢查,不會的作業會有家教輔導和幫助,甚至有些父母還會安排好孩子該參加什麼體育運動,學習什麼樂器。總會有人在背後幫孩子們搞定剩下的一切,他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計劃表上的事就足夠了。


家長作為私人家教真正的付費客戶,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對教育的誤解,以及在家庭教育能力上的不足。


《衛報》曾引用教培機構Tutorfair的聯合創始人Mark Maclaine的話:一些在事業上非常成功的父母已經習慣於通過推動員工來獲得工作上的進展,但孩子們不一樣。「父母們意識到,那些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技能並不適用於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找到他們時,都會沮喪地說,自己讓事情變得更糟糕了。



在這種情況下,精英家長們只能寄希望於私人家教,希望家教能夠成為父母與孩子的中間人與緩衝帶,既能達成父母的心願,也能鼓勵孩子。


私人家教的存在,也讓父母疏於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私人家教原本是應是家長的幫手,但在有些家庭,私人家教甚至都快成了孩子的代理父母。


還有在社會層面,很多教育專家擔心,私人家教盛行會對破壞整個教育系統的公平性。最明顯的自然是富裕家庭通過家教讓孩子獲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也更容易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以至於有人說,學校沒有挑選出最有潛力的學生,反而是挑選出了有能力請最好的家教的家庭。


而另一個現象則是私人家教帶動了地價上漲,使得教育資源進一步集中


一方面,私人家教很貴,英國家教的時薪在30-60英鎊,那些頂級家教的收費甚至可以達到時薪250英鎊,這對於精英家庭來說可能沒什麼,但是對其他普通家庭來說,就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或者已經超過他們能夠承受的範圍。



另一方面,作為要上門的私人家教,住在客戶家附近也是一種優勢,方便客戶了解和選擇。那麼誰買得起富裕家庭附近的房子?可能是那些收入豐厚,足以在此買房的家教本人,也可能是家教財力雄厚的父母。


對那些出生在此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不僅在童年時期就能獲得這些高質量的家教輔導,長大以後,他們的家庭住址依舊可以給自己帶來許多無形的收入,形成了特權的繼承。


對於這種情況,英國也做出了一部分努力。


有的是教培機構或老師自發地向低收入群體提供一些免費或者低價的培訓服務。


比如知名的私人家教Valerie Westfield,當她發現一個非富豪家庭願意為孩子的教育放棄其他消費和開支時,會降低自己的輔導費用。也有老師加入Tutorfair這種會提供免費輔導的機構,去幫助更多來自劣勢家庭的孩子。



薩頓信託的研究與政策副主任Carl Cullinane更是曾撰文寫道,比起不要讓學校給家長推薦家教,或是給孩子們購買低價的輔導,更具有可持續性的方案是提升學校自身的教育質量。政府需要確保學校具備足夠的資源,能夠不分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經濟狀況,給他們提供高質量的一對一或面對面輔導。


和其他很多教育問題一樣,英國的私人家教之所以能夠流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父母對精英教育的需求、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老師對高收入的渴望,甚至有時學校也能從中受益。


但是,當那些家教的課程和作業變得越來越難,家教輔導漸漸也在把學習變成「內卷」。


富裕家庭的孩子,卷不動了或許還能靠父母繼續上個好學校,但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卷不動或者根本沒能力去卷時,就只能「退場」。


英國精英家庭的私人家教確實精英,但時至今日,有些現象難免有些偏離教育初心。就像《經濟學人》文章中作者寫的那樣:家長著急讓孩子快快長大,卻忘了,每個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封面圖源:騰訊網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