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穿越」千年的宋瓷

人美renmei 發佈 2022-08-15T23:59:43.030474+00:00

宋代十分重視恢復舊有的傳統,宋初時,聶崇義編的《三禮圖》,就是為了「詳求原始」,詳細考證制度;誠然,現實雖不會完全遵其舊制,但也成了以後力圖恢復舊制的藍本,開創了兩宋瓷器仿古的先聲。

宋瓷的燒制在造型上開創了我國制瓷藝術仿古的先聲。宋代十分重視恢復舊有的傳統,宋初時,聶崇義編的《三禮圖》,就是為了「詳求原始」,詳細考證制度;「遵其義」「釋其器」,以「恢堯舜之典、總夏商之禮」「仿虞舜周漢唐之舊」。誠然,現實雖不會完全遵其舊制,但也成了以後力圖恢復舊制的藍本,開創了兩宋瓷器仿古的先聲。


隨著宋代金石學的誕生(像北宋時的《考古圖》《宣和博古圖》,南宋時李清照、趙明誠夫婦的《金石錄》),這些對古代青銅器的研究,更使宋瓷出現不少仿古的造型。尤其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這種官辦的瓷窯,更是大量燒造仿古代青銅器和玉器的祭瓷,樣式多為瓶、尊、爐、鬲、奩、觚、斛類的禮儀雅器,內中尤以弦紋瓶、貫耳瓶、觶式瓶、鬲式爐最為常見。這類仿古的器皿做得都極其規整、精細,造型也非常古樸、典雅。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官窯弦紋瓶」,是仿照漢代青銅器的樣式所燒制的。此器形制的特點為長頸、鼓腹,在藝術上給人的感覺是:頸雖長,卻不失度;腹雖鼓,而一點也不覺臃腫。其造型可謂簡潔、雅致、乾淨利落。一件器物的造型,能達到這一地步看似簡單卻極不容易。除了弦紋瓶這種仿古器物,宋瓷中如貫耳瓶、琮式瓶、穿帶瓶、鬲式爐等都是從古代銅器和玉器中吸取了營養,從而大大地豐富了宋瓷的造型樣式。


宋 官窯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件「宋汝窯三足奩」,是仿漢代盛酒用的青銅樽(宋時人稱其為奩)之形制燒造而成的。它的造型為:直口、器身呈直筒狀,平底、口底相若,下承以三足。器之外壁近口沿處及近底處各有兩道凸起的平行弦紋,底部留有五個細小、狀如芝麻的支釘。


宋 汝窯三足奩


我將其對照1962年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出土的「西漢鎏金銅溫酒樽」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東漢鎏金鑲寶石熊足銅尊」,粗看「汝窯三足奩」與上述兩器如出一轍,造型完全忠於原物,但仔細審視,像大川村出土的「西漢鎏金銅溫酒樽」,樽體「有一突起的飾帶,將紋飾分為上下兩層,首層中的動物禽鳥紋又基本上按照上下兩行交相錯列。


上層右旋,依次為猿猴、駱駝、牛、馬、兔、鳥、羊、虎、鹿、馬、熊等;下層右旋,依次是虎、狐狸、鹿、熊、豹、鹿、獸、羽人、猿猴、鵝等。動物禽鳥穿插在山巒疊嶂之中,跳躍、奔走、佇立、飛翔,各具神態······腹部兩側有鋪首銜環各一,獸面紋上立一鳳,展翅回首、尾羽展開。環下一龍,龍前半身正從山上洞中伸出,張口舞爪」。


樽底三足為立雕熊狀,其蹲坐之態,憨態可掬。這一裝飾異常富麗的「鎏金銅溫酒樽」,配上光彩奪目黃燦燦的通體鎏金,顯得非常豪華富貴。與漢代器物以滿飾為美的「鎏金銅溫酒樽」相比,宋代的「汝窯三足奩」只是在瓷釉上展現著一種樸實無華的材質美。


西漢 鎏金銅溫酒樽


在宋代傳統史學家的心目中,宋代是有名的文治盛世。所謂文治盛世,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宋代崇尚典章制度。上面已提到有宋一代十分重視舊有的傳統,「仿虞周漢唐之舊」。這種復古思潮對瓷器的燒制必然產生不小的影響。


但時代不同,宋瓷的仿古不會完全遵其舊制,從這一「汝窯三足奩」的造型可以看出:它不是刻意地去擬古、泥古、摹古,而是從所仿的器物中吸取營養,在仿品中有它自己的追求和新的藝術探索。「汝窯三足奩」的基本形制雖仿自漢代的「鎏金銅溫酒樽」,但它卻略去了隆頂的樽蓋和銜環的雙耳,器身僅以三組平和、簡素的弦紋為飾。


別小瞧這三組單純的裝飾帶,其弦紋線條清晰利落、幹練有力;奩的器底所承之三足,與同時代的三足器一樣,變動物形的熊狀而為簡練的乳形足。總之,形制以單純古雅取勝,反映出宋瓷造型簡潔洗鍊的新的時代風格。作為一種審美理想和工藝裝飾風格,「漢鎏金銅溫酒樽」紋飾布滿全器,這種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繁縟裝飾,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美。


西漢 鎏金銅溫酒樽


而「宋汝窯三足奩」的造型不復有古代青銅器那種博大磅礴的氣勢,裝飾上也無錯彩鏤金之美,它追求的是時代賦予的一種平淡、自然的美學風格和典雅的氣質,表現出一種嶄新的審美境界。「汝窯三足奩」是宋時御用的宮廷祭器,相對碗、盤等圓器更能反映使用者的審美取向。因此,從工藝的歸屬層次上,正是這一美的理想,進而將審美導向引入更深的層面上。


靖康之變,宋室南渡。隨著南宋政權的逐漸穩固,皇室又過上豪華奢侈的生活。在繼承北宋傳統的基礎上,仿古、摹古在南宋時仍蔚然成風。不僅南宋的官窯,浙南的龍泉窯、江西的吉州窯也因襲此風,大量燒造仿古的器物,特別是爐的樣式更為豐富,不僅有鬲式爐、蔥管式爐、簋式爐,此外還見有貫耳瓶、膽瓶。


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南宋窖藏出土的現藏於遂寧市博物館的「南宋龍泉窯青瓷琮式瓶」,其造型是宋時除南宋的官窯和龍泉窯而為其他瓷窯的仿古器中所不見的特殊形制,它仿周代的禮器「玉琮」之形制燒造而成,基本形體為:圓口、方柱形長身、圈足。在工藝品的製作中,銅器的延展性強,可適合表現複雜的形制。而對陶瓷器而言,燒造方直和多邊形的造型絕非易事。由於引力的關係,方直的形體在燒造中比圓形的變形率要高得多。因此,這種別開生面的方直形器,我在宋以前的瓷器中尚未見過。


南宋 龍泉窯青瓷琮式瓶


追溯古代陶瓷史,方直形器物的燒造在浙江具有悠久的傳統。我國最早的兩件矩形器:「黑陶豬紋缽」和「黑陶稻穗紋缽」,就是六七千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的制陶匠師所創燒的。但這兩件呈矩形的黑陶缽,它們口部的平面為委角的長方形,邊線與邊線之間呈弧線狀,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兩件器物並不是非常規整的矩形器。


而這件龍泉窯的琮式瓶,上下、左右、前後與之對稱的各條邊線都相等,無論是平面抑或立面全部使用挺拔筆直的線條;邊線與邊線之間所組成的四個夾角基本上呈直角,四周的稜角線畢露、高矮寬窄相宜;頸部與圈足採用圓柱形,與方形的器身形成方圓的對比,使人不覺單調、呆板,感到一點趣味和美感;瓶身每壁中間的兩條豎直線與左右凸起的橫短直線,它們和方直的形體統一在一個基調之中,使整個造型形成安定穩重、莊嚴大方的特色。


南宋 龍泉窯青瓷琮式瓶 瓶口、瓶底


作為祭祀大典用的禮儀雅器,「南宋龍泉窯琮式瓶」也恰到好處地體現出它應有的功能。從這件琮式瓶我們也可以看到,方直的器皿和圓形器一樣,也是形式美的一個基本形式。從審美的角度,這種方直形器皿,在陶瓷造型結構的形式美中,同樣能取得形體權衡比例、曲直對比的藝術效果。


兩宋時成功地仿燒古代青銅器、玉器的瓷質器皿,不僅豐富了宋瓷的造型,也給後世仿古器的燒造以很大啟迪,特別是對清代仿古器的傳承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節選自《宋瓷之美》

李紀賢 著


《宋瓷之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