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刊發中國學者文章:為何中國人不再仰視美國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2-08-16T07:36:21.141211+00:00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美國《紐約時報》8月10日刊發中國學者王文的《為何中國人不再仰視美國》一文。作為在全球化黃金時期成長起來的中國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文中用親身經歷與歷史事例,回顧了中國民眾從「仰視美國」到「再也無法分辨美國的燈塔」的歷程,分析了中國學術界對美國的研究基調「從模仿轉向警惕」的原因,意在給當前急速下跌的中美關係及其始作俑者敲響自省的警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美國《紐約時報》8月10日刊發中國學者王文的《為何中國人不再仰視美國》一文。

作為在全球化黃金時期成長起來的中國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文中用親身經歷與歷史事例,回顧了中國民眾從「仰視美國」到「再也無法分辨美國的燈塔」的歷程,分析了中國學術界對美國的研究基調「從模仿轉向警惕」的原因,意在給當前急速下跌的中美關係及其始作俑者敲響自省的警鐘。

王文在本文中客觀地指出,當前中國仍然有不少方面需要向美國學習,解決這個星球上最大的難題也需要中美共同努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必須跟美國一起墜入懸崖。

《紐約時報》8月10日刊發王文的《為何中國人不再仰視美國》一文。 (版面圖)

「我這一代中國人曾仰視過美國。」王文回憶道,1990年代末他在中國西北地區上大學時,每天與同學們一起收聽美國廣播、練習英語,追蹤美國與世界新聞。每當校園裡有來訪的美國教授時,同學們會湧向報告廳。他說:「那是一段激動人心的時光,中國正在努力擺脫封閉和貧困。當我們展望未來時,會欽佩美國的民主、市場經濟和平等理念。當中國經濟參照美國藍圖進行調整時,中國人的生活的確發生了很大變化,儘管中國人無法完全接受美式道路。」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美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失去了原來的光芒?王文認為,在多年目睹美國發動的海外戰爭、魯莽的經濟政策、毫無意義的黨派之爭——最終導致去年美國國會山事件這樣的不光彩鬧劇之後,像他這樣的普通中國人「幾乎再也無法分辨出美國那座閃亮的燈塔」。

王文引用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說明美國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壇」的。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在科索沃戰爭期間「錯誤地」轟炸了中國駐貝爾格勒大使館,三人在襲擊中喪生,20人受傷。兩年後,一架美國間諜飛機和一架中國戰鬥機在南中國海上空相撞,導致一名中國飛行員死亡。這些事件在美國眼裡是相對的「小事」,卻令中國人感到震驚和憤怒。

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中國人通過電視等媒介,目睹了美國以虛假藉口發動災難性的伊拉克大屠殺。2008年美國次貸慘敗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不得不全力開展防禦措施。隨後,歐巴馬宣布向台灣出售武器的首輪計劃,宣稱「重返亞洲」,但實質是聯合周邊鄰國共同反華。川普則發起了一場破壞性的貿易戰。

不久前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讓許多中國人更感憤怒,並將此舉視為美國對中國主權的干預。文中說:「那些批評中國的美國人必須明白,美國這些行為在中國國內激起的後果,一定不是美國想要的。」

王文談到,雖然美國政府一直想讓中國走美式自由主義道路,但與他上大學的時代相比,中國學術界對美國的研究基調已經從模仿轉向警惕。過去,中國政府部門還就美國資本市場和其他經濟概念的對華益處展開諮詢;而現在,則更加聚焦於討論美式教訓,比如導致金融危機的因素。中國學生仍然想去美國留學,但他們害怕美國的槍枝暴力和反亞裔攻擊,或被貼上「間諜」標籤。他們出國前都曾被忠告:不要離開校園,注意言行,遠離紛爭。「我們曾經想從美國的成功中學到經驗,現在,我們希望從美國身上學到如何規避錯誤。美國作為世界危險力量的印象也滲透到中國公眾的腦海中。」

文章指出:「需要明確的是,中國也需要改變。中國需要更加開放地與美國對話,避免以美國問題為藉口放慢改革步伐,更加冷靜和建設性地回應美國在諸如貿易政策和人權等問題上的批評。」中國人對美國的批駁,並不是想對美國當下的困境幸災樂禍,一個強大、運轉良好和負責任的美國對世界有利。中國人仍然有不少需要向美國學習的地方,中美也有很多共同點。中國人開著在中國生產出來的福特和特斯拉,用寶潔洗髮水洗頭,在星巴克喝咖啡。

「解決這個星球上那些最大的難題,還需要中美共同努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須跟隨美國墜入懸崖。」王文在文章最後寫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